时间:2024-05-04
李安娜
鲁东大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的定义主要通过“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四个方面,因而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注重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在课堂中帮助学生理解每一篇课文字里行间的意义,进而才能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的价值意义的把握,而这也正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而这种教学无论是在课堂上的阅读,还是课后的阅读,都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不可否认的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为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运用“灌输”的方式,而学生则只能选择“死记硬背”的方法将课堂中的内容记下来,因而书本上的知识永远也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弊端,要求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是有“生命力”的知识,是能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效果的知识,因而在实际中的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只要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课后的阅读重视运用能力,那学生将会将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结合实际,将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而要达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会“运用”。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当清晰的认识到课文中“人、事、物”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关键,引导其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感情色彩、是非善恶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学会对错误的事物进行初步的批判。而这种“思维能力”运用于学生的阅读之中,就能帮助学生独立分析书籍中各种人物的性格、品质等,进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因而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更为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基于传统的“灌输”的教学方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更难让学生拥有“审美能力”的。“美”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则可以着重分为两类,分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品德美和高尚美”,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美”才能够实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的弊端,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是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正是可以通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所能达到的,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而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审美”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并不能只运用一种单一的方法,不仅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认为到语文是枯燥乏味的学科,因而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注重理解联系运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或学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兴趣,而教师利用这种兴趣帮助学生迁移到其他的书籍上,就会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提升,从而通过这种趣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教师在给五年级学生上《古诗词三首》中《舟过安仁》一课时,教师在帮助学生对该诗的一字一句进行理解之后,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实践,验证一下在起风时撑伞是否真的能够让小船前进。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并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折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小船,教师为每个组准备一把小伞、一盆水,让学生将小伞固定在小船上,并自己想办法制造风,进而得出结论。而当学习完古诗之后,学生对探究、动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兴趣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告知其中有很多神奇的小实验,可以进行探究学习,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而这种的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而且在这种能力得到培养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迁移到课外阅读上,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同语文课上的阅读“需要运用各种阅读工具”,而不同的阅读工具各有其功效,而在学生被教师要求阅读时,可以将文章中提及的事物作为一种阅读工具,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通过思考寻找相应的事物,而这实质上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免会产生各种各种的情感,教师要懂得利用这种情感帮助学生产生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要求小学四年级学生需要学习、背诵的古诗,而在古诗中就提到的梅子、杏子、麦花、菜花、蜻蜓等,值得注意的是其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动、植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很好的课堂阅读材料。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前阅读,并去思考如何搜寻诗中所提及的动、植物,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并对其进行观察,并结合自己收集物品这一过程谈谈对它们是一种什么情感,再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解,体会到作者对于“梅子”、“杏子”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欣赏古人的这种田园生活,并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生活,另一方面在情感共鸣基础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上文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品德美和高尚美”两类,而作为语文教师,其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这种美,并在情感上达到一种陶冶,而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借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进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而在这一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利用“阅读”和“情感”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中,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三首古诗的田园风光,告诉学生我国古代就有很多文人雅士向往、喜欢这种田园生活,而这也造就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质朴气息,并要求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展开讨论,以关于自己小、家人身上的质朴气息为主题,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体验,课后以“发展中国的质朴气息”为主题要求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而在这一教学之中“美”就是中国传承至今的“质朴气息”,而通过引导学生发展、欣赏这种美,并在课外阅读中延伸这种美。一方面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之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提生爱国情怀,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情感升华。
从“之乎者也”的时代到重视“三维目标”的语文改革的时代,再到近年来强调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语文学科发展史的视角来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进步,强调的是改变错误、成就更好,而基于这种更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更多的是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阅读作为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是值得重视与关注的,因此相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号召,教师是必然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做出相应的探讨与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