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策略——以“压力”主题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时间:2024-05-04

鲍伟娜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校学生的压力日渐加大,大学生群体身心开始发生变化,引发很多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1]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急需为学生搭建释放压力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压力的性质与功能、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与渠道、构建排解压力的社会支持体系、链接从压力排解到心理咨询的通道。

一、问题来源

近年来,“名校硕士因写不出学位论文跳楼”、“高校学生因重复试验未果担忧喝药”等等诸如此类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让我们开始关注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心理压力:第一,进入大学之后,面临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加之周围优秀人才增加,部分学生不能快速适应,很容易产生自卑、沮丧等消极情绪,难以承受新的学习压力;第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毕业人数增加,市场上的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部分学生可能面临无法释怀的就业压力;第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面临经济压力,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第四,部分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无法与同学和谐友好相处,有可能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引发人际关系压力。以上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很有可能引发心理困惑,更有甚者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面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如何理解心理问题的生成机制尤为关键。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压力应对-理性判断失衡-心理困扰-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长时段变迁过程,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源头治理尤为重要。实践问题的回答必须建立在对事实性问题的理解基础上,其中压力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如何理解压力的生成、如何正确看待压力的性质,作为外力帮助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作用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养成自觉呵护心灵、自我解决心理情绪困扰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价值指向。

二、压力的性质及其生成机制

1.压力的性质。

“压力”广泛存在于高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业、就业、人际关系以及情感生活中,这根源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着除却学习之外的诸多新任务,开始学习社会关系建立和维系的技能。[2]压力既是一种主观压力感知,也是客观环境要求。通过建立“任务性质-能力调适”分析框架,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压力的生成,具体而言,依据社会工作的“人在环境中”理念,个体的认知、态度和情绪总是与外在环境发生关联,环境中的各项要素与事件会传输到个体的认知、态度和情绪中,理想中的情况是个体能够对环境中的任务性质与构成了解、确立积极面对的态度,从而保持自信正向的情绪,在应对和解决任务中获得自我效能感。然而,部分任务的难度与复杂性超脱于个人能力之外,使得个人没有知识与经验来应对新生任务,在此过程中,个体会不断调适自我能力,试图满足任务的要求,但每个人的心理阈值有所不同,有些个体能够处理调试过程的压力使自身逐渐满足任务要求,而有些个体心理阈值较低,在调适过程中逐渐使得自身难以面对压力,客观任务的叠加又从环境角度加大压力,主观压力感知与客观任务压力共同导致个体层面的压力积累。

2.大学生压力的生成机制。

高校大学生面临着独特的生命阶段变迁过程及其日常生活环境,因而其压力生成既能够体现出普遍的压力产生机制,又拥有独特的要素构成。[3]

具体而言,环境对高校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求增加,使他们面临以往没有遭遇到的新问题。大多数青年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也会考虑考证、婚恋、社交、就业等新问题,区别于中学时代只需要不断提升考试分数单纯性任务。由单一任务转变为多重任务,改变了大学生日常生活节奏,需要掌握灵活安排时间的能力。新任务-原初技能观念”之间的堕距,导致大学生基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压力积累,在远离家庭的新环境中面临着无处排解压力的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视把握“压力”的生成机制,借助有效方法和举措介入到学生日常生活,避免学生因无法及时排解压力,诱发出心理困惑,乃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或行为偏差。

三、压力导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1.思路。

(1)理性为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压力的性质和功能。“压力”本身是个体生涯中不可逃避的关键要素之一。本项目旨在向学生传导有关压力的理性认识:一是压力并不等同于心理问题,它是正常出现的;二是压力是“人在环境中”产物,受制于个体特质和环境要素的双重影响;三是压力是可以排解的,个体能够从战胜压力的经验中获得成长。

(2)关系为本,建设大学生疏解压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压力缓解的基础是帮助高校大学生在学校建设新的社会支持网络,与来自原生家庭的支持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继续社会化”,为毕业之后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为此,本文旨在帮助大学生找到学习对象,以行动克服压力带来的焦虑;建设社会关怀支持体系,帮助学生收获温暖,推进压力疏解可持续性开展。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方法。

(1)提供减压方式,缓解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高校应该创新多重心理减压方式,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学院二级心理工作站提供各种减压平台和器具,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压力;教会学生应对压力技术,调节因压力反应而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的紊乱,使压力得以释放;鼓励同学们积极阅读,缓解因精神空虚带来的压力感;同时搭建学生与学院老师的链接载体,帮助学生克服因信息了解不充分、没有明确的职业或学习规划、等原因产生压力。

(2)推行同辈互助,增进同辈群体的感情交流。基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二级心理工作站,推进高低年级学生,不同性格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能够迅速缩短新老生之间的距离,又能使性格开朗的学生带动性格孤僻的学生,增进其感情交流,促使心理有危机的同学向好的方面转变,推动同辈群体之间的自助和互助。

(3)增进师生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强化专业教师作用,帮助学生重塑生活节奏与应对技能,从而辅导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积极面对人生的同时,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当下的生活、学习和情感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故概率。

(4)加强心理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心理辅导技能。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更要注重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邀请专家讲学、开展主题沙龙活动等形式不断提高辅导员等队伍心理辅导技能。同时鼓励辅导员报考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使其掌握专业方法,综合性利用理性情绪疗法、叙事治疗等多重实践策略,针对性辅导存在压力问题的学生。

(5)创新工作形式,建构网上心理教育平台。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面对面交流的顾虑,内心的表露更真实、更客观,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立“树洞”网站,便于来访者以匿名方式接受咨询,并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帮助来访者学习并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

在高校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高校”在学生人生发展重要意义,这是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终点站,因此不仅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强化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更主要的是型塑保持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终生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