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究

时间:2024-05-04

卜菀萌

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各高校要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17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各高校应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完善教学设计,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因此,探究大学英语与思政的融合路径即是时代的要求,又是英语教育的刚需。大学英语作为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其教材内容涉及广泛,话题深刻,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沿阵地。

一、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1.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对于大学英语阅读课堂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好学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较为重要。阅读课在大学英语中占比重,课时长,显性与隐形思政元素丰富,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够发挥英语阅读课堂的德育功能,同时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育人为本。

对于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来说,课程思政是实现育人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重视课程思政这一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把育人与教书真正结合起来,强化以育人为本的思想。在英语阅读课堂中要提炼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创新和升华,将更高层次精神指引有针对的,有步骤的融入专业知识中,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英语阅读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

1.大学英语阅读课内容多元性。

大学英语课程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时间最长,所占学分最多的一门课程。课程受众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一般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样的特点能使教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以及与授课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契合点来找出潜在的思政元素。另外阅读这一部分所占比重较大,以新世纪综合英语教程为例,每单元即包括精度课文,同时又有泛读课文。文章内容包罗万象,选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其中多元化的内容能够给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如阅读文章中提到与西方文化相关的一些背景文化知识,相应地中国的文化以及文化比较的知识可融入于课堂教学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再如综合教程中一些精读课文故事性较强,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教师可从其中发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可见,大学英语阅读教材自身多元化的内容能够提供大量丰富的显性与隐形材料,使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2.大学英语阅读课话题深刻性。

大学英语阅读课话题的深刻性同样也为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提供了可行性。一方面话题的深刻性是指教材文章话题具有一定深度。以综合教程三为例,其中精读文章覆盖了友善,爱,友谊以及幸福与物质财富等经典话题,这类话题是人们探讨的永恒性话题,有很强的延展性。另一方面的深刻性是指教师教授阅读课程的深度。例如在教授以上单元内容时,教师结合相关话题筛选文化素材,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爱,友谊,名利等相关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英文表达方式,同时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性的本质,探讨真正的爱情以及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或者幸福与金钱等的关系,让学生更好的看待生活,理解生活,使德育贯穿于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

话题的深刻性同样体现在人文性上,大学英语课程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是学习基本英语知识的工具,同样也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社会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平台,提升学生的文化共情力。越来越多的声音提到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表明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要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用语言传递好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展现中国形象。同时,课程思政以引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基本,帮助学生通晓中国社会文化价值理念,强调要秉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文化包容精神。因此课程思政的着力点与课程的特点相符,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三、大学英语阅读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

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对于大学英语阅读课而言,教师不仅承担着教授英语语言知识,同样还要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但就目前大多数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只做到教书且教的方法与内容存在单一、枯燥等问题,英语阅读课堂只是单一的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缺乏思政教育。因此,本文提出三个基本路径即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使教学摆脱一成不变的老方式,将课程思政寓于英语阅读教学中。

1.寓道于教。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道德意识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学生影响深远。新时代大学生相对个性独立,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学生道德规范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文以载道,英语教师可利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引导学生恪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形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基于此,寓道于教广义来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道德规范,该方法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同时体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对于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来说,寓道于教是指教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整合文本材料将相关的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如综合英语三中第一单元精读文章《送给史蒂维的一点儿心意》中提到的主人公史蒂维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敬业精神,正与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爱岗敬业相吻合,教师在讲解时可结合材料来引导学生学习职业道德。另外本文中提到的餐馆的老板,雇员以及常客当听到史蒂维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也体现了助人为乐精神,教师可从此入手把“道”寓于教学之中。

2.寓德于教与寓道于教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寓德于教中的“德”代表着美德,是基本道德的升华。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恪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要有为社会国家民族奉献的精神,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重视高尚美德的修养与践行。把美德教育贯穿于课堂之中,以文本为依据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来加以教化与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满足其价值需求。

寓德于教要求教师首先要弄清学生的思想观,了解学生的精神和价值需求,结合文本设计好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美德教育。寓德于教是具体与抽象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英语教师在阅读课堂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是依托具体的文本来传递抽象形式的美德的过程,同样也是将文本作者抒发的感性文字整合为理性的美德并感染学生的过程。

3.寓乐于教。

寓乐于教即是运用“教”的手段将英语文化知识充分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当中,通过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简单来说,寓教于乐是把学生感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引导到相关课程主题上,这种方式需要英语教师把目的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既要达到传递英语知识同时需要在实践中添加“乐”,使英语教育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吻合,达到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让学生享受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不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

寓乐于教同时体现教师以学生为本,教学的过程要注重主动性、互动性、参与性、和谐性和趣味性,避免生硬的说教。在英语阅读课堂中,“乐”应始终贯穿于课堂中,如教师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以及声情并茂、通俗易懂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平铺直叙的讲述,能够大大增添阅读课堂的感染力。这种方法同样可以体现在教师对于阅读课堂的设计上,教师应根据文本设计出互动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课堂,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使教与乐内在统一。

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应把握好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乐于教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好“教”与“道”,“德”,“乐”之间的关系。前者“教”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后三者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教”既是动机,又是效果;后三者既是载体,又是过程。而其中的“寓”强调的为教学设计的手段,即是教师运用综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机智将“道”,“德”或“乐”糅合入课堂教学中,以此达到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