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心怿
菏泽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除了可以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之外,也承担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德行、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就表明,不仅是思政课程,在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当中,也需要融合德育,将德育将于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当中,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时时刻刻浸润在德育的环境当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思政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承担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任务。思政教育的由来已久,从古时候的诸子百家到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都是一次又一次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从教育的目的而言,思政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受教育人的思想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浅层和表面。在高等教育当中,专门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这一任务和使命。思政教育同专业教育一样,是高等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思政教育也是各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高职院校当中,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育人想要达到全方位的效果,需要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通识课程按照不同课程方式的定位,共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
德育是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出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于外在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要探索的冲动。通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向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培养了他们的情操。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通识课程的全方位及全方面的培养模式下,将高职院校的德育和思政教育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以达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当中,对于学生的德育仅局限于课本及老师的讲授,考核方式也相对单一。德育与专业教育不同,具有其长期性和隐性的特点,所以德育的成果也应该放眼于长远,而不应该仅凭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德育水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包含有许多育人思想,面对如今的高职院校学生也同样适用。德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正好相呼应。在专业课程当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学习科学知识,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课程当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无形当中受到了德育的浸润。
学生的德育水平不仅体现在对于德育知识的掌握,还体现在学生对于掌握的德育知识是否能够运用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将思政课程与各种课下的德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实践,更好地去践行理论知识,同时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将思政课程的课堂内容与课下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可以适当地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各种德育活动的表现纳入到综合考核的成绩当中来,结合学生在课上课下双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测量,这样对于学生的德育考核也更加地全面立体。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也应进行升级,除了专门的思政课程对于学生进行德育之外,专业课程和公共通识课程也应整合目前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德育纳入综合考量范围当中,形成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公共通识课程的“三位一体”全方位全方面的德育环境。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去健全德育评价体系,形成德育的多维度考核模式。
在德育的多维度考核模式当中,综合了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下表现以及课业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卷面分数,而是进行多维度方方面面的考核,让学生对于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知。在以后的思政教育当中,也可以根据多维度的考核结果,对于课程设计再升级细化,以便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当中,进行德育的多维度考核模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也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实现高职院系的多维度的德育考核模式,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注重和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多角度全方面地将德育面向高职院校的每一个学生。希望在多维度的德育考核模式之下,高职院校不仅可以培育出专业技能型人才,更能够培育出具有良好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培育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工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