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时间:2024-05-04

陈念祁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腾桥镇中心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等特点,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在小学这一阶段,教师应着重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学会学习迁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就能不被社会淘汰,它能够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自学能力将会使人受益无穷。

一、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帮助他们养成在学习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意识。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应该在已有的条件上开发他们的思维。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的是自我调适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扼杀他们的自我为中心性。而且小学是学生心理、生理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待开发的状态,在学习上也还存在很大的空白。所以在教学上,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定式把学生当成想当然的一部分。而是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属于他们的感受。努力让他们的自我中心思想得到最大空间的释放。

例如在学习《我多想去看看》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围绕“我”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开动大脑,思考自己最想要去的地方是哪里。正所谓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该课是一年级下册开设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题材接触得不多,所以阅读在学生自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然后邀请学生在此朗读课文,珍视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创设合理的情景,大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在阅读《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自由读、抽读、猜谜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使其愿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学习诗歌的领悟力。

二、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教师自己要转变育人的观念,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1]。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我们要做到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作出更高的标准,让学生懂得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高效的课堂往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要在课堂中展现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与课文内容有内在联系的作业,并使其独立完成;有意识地观察日常生活,从实践中获取真知。由于学生的年龄太小,思想不受控制等因素,不建议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此外,还可以通过外部约束的形式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读书报告会、班会等活动,妥善应对学生进行奖惩。

例如在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以一个孩子可爱的口吻,描述自己变成一棵树后,树上多了很多各种形状的鸟窝,然后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故事。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叙述“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代入感很强。对学生来说,想象的空间也很大,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首先用小故事引入话题,相信大家都有想象过自己是其他东西的时候,可能是小鸟;可能是天上的一片云;可能是一条鱼等等。孩子们的想象丰富奇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同学们展开辩论。再转入到文章当中去,假如你变成了一棵树你会怎么样呢?文章中的“我”又是怎么样的呢?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学会学以致用,通过自己推断出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可以适当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给他们布置一个小作文,借助课文内容,写一写自己想变成什么。

三、总结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受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好动等年龄特征的影响,在教学把控上要有较强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多加严密监管,从小抓好教育,促使其形成渴望获取知识、自主探求知识的学习习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要尽量选取好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从小就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并使之终身受用。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在自我中绽放学习的激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