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洪瑞芬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通安小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育发展和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教学重点。[1]文学素养作为科学文化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素养,有助于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之后输出,进行书面表达的一个主要方法,是体现学生对书本知识学习能力运用水平的标杆。[2]加强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在课堂上渗入语文素养,侧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的汉语词汇量,进行丰富的词语储备,为日后的写作和语文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保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课本中的知识全面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字创作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尚处于发展过程中,语文教师除进行课程知识点内容的讲授外,还应肩负起学生们思维发展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锻炼,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任。[3]身为小学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素养的培养,即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文章鉴赏能力,在文章中感受文字传递出的经典之美,让学生身在教室,思想却能徜徉在广阔的文字中去。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思想,其思想仍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太透彻,通常只局限在简单书本知识和学生单纯记忆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巧用国学经典文学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通过文学经典的渲染教育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的目的。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三字经”或“弟子规”为教材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诵读经典来实现国学启蒙的教育目的,同样在诗经背诵和反复诵读中,学生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此外,在诗经中的文字构成多为对偶句和韵语,诸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读起来非常朗朗上口,学生也很喜欢这种读书方式。
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小学语文教材也有了一定的调整,在文章构成中,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占了很大比重,且增加了对作者的简介,根据教材的这一调整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理清思路,对书本知识进行拓展,侧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基于文化视角,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入传统美德教育,以辅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更透彻、更深入的理解,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小故事,然后让学生对其中的某个代表性人物进行讨论,总结出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哪些行为是我们要杜绝的?在课堂上,笔者为学生讲过“负荆请罪”的故事,当故事一听完,学生们就有了诸多疑问:“廉颇为什么要为难蔺相如?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讲解,学生们了解到廉颇排挤蔺相如是源于内心的嫉妒,蔺相如一再忍让是着眼于国家大局,宏观利益。因此,学生们都了解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也纷纷表示:“一定不要做廉颇那样的人,要向蔺相如学习。”通过这节课中关于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故事分享,学生们都对我国传统美德“谦让”有了一定了解,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古往今来,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数不胜收,经典之作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深入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的引导,借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文学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多媒体教育手段只应作为一种工具,而不应成为课堂主体,只有加强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探知兴趣,才能实现文学积累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创设好的文学环境,让学生感受书香,感受文学的吸引力和阅读的成就感,通过音频视频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最终沉淀为文学素养。
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渗透文学素养,这是必然趋势。教师应认识到文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通过多途径渗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