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 洁
太原五中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许多内容都体现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其中“审美欣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高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把握的重点。具体而言,这种审美教育包括了三重内涵,即体验与感知、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这三重内涵层层递进,具有逻辑性,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抓手。而就古诗词教学而言,自古至今,诗歌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表达中国人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凝结。自古以来,也有很多的诗词审美理论,可以说是我国审美文学的集大成者。在古诗词中,语言和文字创造的意象,形成的意境,往往与诗人的情感相融合,构成审美意象世界。也正是因为古诗词包含了如此多的诗意、艺术、文化、审美观念,我们用审美的角度来诠释和讲解古诗词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由此,古诗词自然成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的重要载体,教师也要对古诗词充分挖掘阐释,帮助诗歌焕发新活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在对古诗词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比较功利性的思维和机械化方式,就是在讲授诗词时,过分对文字、诗歌和表达方式进行硬性解释,忽视学生的兴趣因素,由教师主观渗透自己的思想,试图引导学生找到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偏重知识积累,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无法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性体验和多元化审美,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情感美,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是丰富的,但是真正让学生领会古诗词的这些美感,培养学生自我鉴赏水平的提高则还需要教师下大工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策略。
1.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曾国藩有云,诗词“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这充分证明了诵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知道,古诗词本身就是具有音乐美的,节奏鲜明,分行排列,结构和谐。特别是一些乐府诗,宋词本身就可以谱曲延长,像《琵琶行》等名篇甚至都成为了当下的流行歌曲。由此可见,相较于其他体裁的文章,朗读诗词,以此感受古诗词的这种美感就至关重要。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见”的效果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更为明显,朗读有助于加深高中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使他们感受到诗词之美。当然,在选择具体的朗读方式时,教师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教师领读、学生朗读、音频伴读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魅力,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灵活选择。总之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诗词的朗读,让学生接受最直观的审美教育,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2.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欣赏诗词意境美的能力。无论是《人间词话》,还是其他的古代文论,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自然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而要培养学生对于诗词意境的审美水平,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这种意境美。比如说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借助多媒体创造情境。视听媒体最能体现形式、声音、光影的结合与变化,在创造美育教学情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它。比如在教授《短歌行》时,老版《三国演义》中曹操赋诗的片段,就很好地展示了诗歌所展示、描绘的意境和作者所蕴含的情感,能够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教学情境,最直观的感受到这种意境美。当然,这种感受方式需要建立在教师的讲解之上,特别是对于古诗词原文中的一些重要意象,需要提前跟学生说明,这样在学生观看相关图片、视频时才会把握重点,同时结合自己的想象,准确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意境之美。
3.针对重点词句要潜心思考,透析内外,反复玩味,培养领悟内涵美的能力。许多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含蓄,词句短小精干,值得细细品味。特别是一些名句,寥寥数语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包含着思辨、理解、体验、哲学等,所谓“含意未申,有案未断”即言如此。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这些内涵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重点词句进行思考,反复咀嚼,从不同角度,不同表里体会其中的感情。思考越深入,体会的也越深刻,获得的美感也越多。比如,杜甫的“落花时节又逢君”,初看是即景书事,再读是对个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慨叹,细品又能体会到这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聚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巨变,也蕴含着对国家支离破碎、民生压抑的无限哀伤和人生难以言喻的悲凉。由此细读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对内涵美的理解,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营养和治愈,以此成为往后学习和生活中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慰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