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石泉绕舍有清音

时间:2024-05-04

董利荣

初识石舍这个村名,我一下子就联想到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绝》中的第三首:

潇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

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去了几次石舍之后,我更强烈地感觉到,范公此诗简直就是石舍村的真实写照。

2017年1月8日,小山村迎来大上海两位艺术家的画展摄影展。开幕式上,主持人邀请我说几句。我便即兴诵读了范公此诗,作为我致辞的引子,以期为这场富含诗意的艺术展再添一点诗味。范仲淹的诗,自然也引起了艺术家们的共鸣。

在艺术家的眼里,石舍其实就是一首诗,一首短小而意味隽永的山水诗,一首古朴而蕴含新意的田园诗。

石舍隐藏在桐庐县东南面的崇山峻岭之中。穿过村旁长长的马岭隧道,便可到浦江县境内。石舍村静卧在两山夹峙处。村旁是一条清澈透明的芦茨溪,溪水在大岩石和鹅卵石间欢快地流淌着,流到芦茨湾,注入富春江。

石舍村村口的溪边有几株硕大的香樟古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树下正好是一个溪水潭,潭水蓝莹莹,犹如翡翠,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泳池。溪边的山坡上错落着数幢外观简单但内饰却不简陋的别墅,取名“石舍香樟”。它的创建者是在北京创业的芦茨村人,十余年前与北京妻子回老家创办了“芦茨土屋”,一炮走红。土屋成了城里人向往的神秘之地。尝到甜头后,夫妻俩又到男主人的外婆家石舍村村口开发了这一项目。可以说,芦茨土屋、石舍香樟是桐庐高端民宿的肇始。在一定意义上说,石舍香樟也成了石舍村开发开放的开端。从那時起,沉寂的小山村成了人来客往的旅游地,开启了石舍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石舍自然村是一个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全村三四百人绝大多数姓方,是晚唐诗人方干的后裔。因而石舍与方干故里芦茨村颇有渊源。石舍村的一户村民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套《桐江白云源方氏宗谱》。现任桐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方劲松复印了一套,我曾借来查阅。可惜至关重要的第一卷中有相当一部分留有一个鞋底样的空白,说是主人家的女儿当年拿它剪了贴鞋底。唉,真是可惜!

说到方干,我曾写过《走近方干的世界》一文概述他的一生。他是桐庐人文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但命运对他不公,他因唇缺貌丑,屡试不中。于是一生苦吟,终因诗显。成为唐朝著名的“睦州诗派”的代表人物。方干被誉“官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范仲淹知睦州(桐庐郡)时曾二访方干故里,写诗称赞方干“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的高风亮节。

石舍的方氏先民大约是宋末元初时迁居至此的。他们当初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深山坞里垒石筑舍、繁衍生息,是需要勇气的。但正是这一份守拙与勤劳,使这一方小天地渐渐形成一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我惊讶于石舍村村民几百年前靠卖炭卖柴卖竹木、采茶制茶卖茶叶,竟然能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那一幢幢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诉说着石舍村先民的创业故事。

沉寂了数百年的古老村落终于又焕发出生机。昔日隐在深山的弊端如今却成了远离喧嚣的优势。加上20省道从村旁擦肩而过,石舍反而得交通之便。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市民慕名前来石舍,寻找乡愁,体验幽趣。浦江、义乌、东阳等地的人们到这里更是便捷,常常引得他们纷纷前来,也渐渐打响了石舍的名气。前不久热播的反映义乌商人创业史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就有不少场景是在石舍拍摄的,也让石舍的名声飞上了天。

的确,如今的石舍,仿佛一颗重见天日的璞玉,正散发耀眼的光芒,吸引城里人纷纷来此,或围着村子漫游一圈,或在石舍香樟、石舍方户、木舍等民宿住上几宿。看日月星辰,听石泉绕舍,品民风敦淳。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