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兰州刻葫芦艺术溯源及艺术造诣简析

时间:2024-05-04

张西建 俞柳艳 潘 悦

兰州大学



兰州刻葫芦艺术溯源及艺术造诣简析

张西建 俞柳艳 潘 悦

兰州大学

本文首先介绍了璀璨夺目的兰州刻葫芦艺术的永恒魅力,接着对其历史渊源进行追溯,尔后分析了兰州刻葫芦三大家族及其艺术成就,最后对传承问题略作解读。临纸踟蹰,管蠡之测,宋人献曝,分享同仁,敬请匡误扶正。

兰州;刻葫芦艺术;溯源;艺术造诣;传承

一、兰州刻葫芦艺术璀璨夺目

兰州刻葫芦艺术在世界上举世无双,做为独一无二的汉族民间技艺,始见于光绪年间,百余年中,发展不衰,直至今日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魅力永存。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本来就震惊于世,如今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更趋完美而登峰造极。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欣赏收藏的艺术品。兰州刻葫芦,凝集了历代兰州葫芦艺人的文化修养、艺术遐想、精湛技艺和高洁的情怀,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珍品,其风格独特,价值极大,成为工艺美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二、兰州雕刻葫芦的历史渊源

据《皋兰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艺人王鸿平等人在葫芦外皮刻画戏剧人物脸谱。也有人说,王裁缝就是王鸿平,但真情现已无据可考。到了民国初年,有几个人别出心裁,在鸡蛋葫芦上雕刻以刀马人物和风景名胜为主的情节,作为儿童玩具销售,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至张广建督甘时期(1914~1921年),由于张广建的提倡和艺人李文斋创造性的劳动,兰州雕刻葫芦一举由民间跃入上层社会,成为官僚士绅互相馈赠的艺术珍品。

说起兰州刻葫芦的历史,第一人应是王裁缝,但从有记录的真实姓名的人中说开来,则首推李文斋。据说当年“李文斋刻得好的,一个葫芦能卖一个大洋”。李文斋擅长书画,诗文俱佳,他将“王羲之爱鹅”、“竹林七贤”、“十八罗汉”、“渊明赏菊”、《桃花源记》、《兰亭集序》、《赤壁赋》等故事、传说和诗文变成刻葫芦作品,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引起了工艺美术界的瞩目,从此使兰州刻葫芦得以名扬天下,登上了工艺品的大雅之堂。

三、兰州刻葫芦三大家族及其艺术成就

从李文斋时代发展到现在,兰州刻葫芦的艺人队伍日趋庞大,最有名的是以陈家、阮家和王家为代表的三大家族。

1.陈氏家族及其成就。兰州刻葫芦以甘肃省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陈唯一先生为代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和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精湛的工艺手法,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精品。陈唯一在刻葫芦业的贡献值得推崇,他发明了三角刀刻的技法,可谓独辟蹊径。他与人合作的《红军长征万里图》一面世就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1991年,他在两个直径不到4厘米的葫芦上刻成了5000多字的书法作品《道德经》,轰动了当年甘肃工艺美术博览会。

2.阮氏家族及其成就。阮家早期的代表人物是阮光宇,它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宋家营镇一个书画世家。他把高超的诗书画印修养和雕刻技艺引入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中,不仅把兰州刻葫芦艺术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也奠定了阮氏微雕葫芦的根基。他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刻意求新,把《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人物巧妙地刻画在葫芦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山水,使刻葫芦这一民间工艺更臻完美。他还组建了兰州特种工艺社,推出专业刻品,使兰州刻葫芦大放异彩。20世纪50年代被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专题片在国内外介绍。史志称他为“刻葫芦专家”。

其子阮文辉,多才多艺,善中国画、漫画、书法、篆刻、泥塑、雕刻葫芦、烙画、陶艺、根艺、石艺等。20世纪80年代,阮文辉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把阮家微雕葫芦推向了高峰。他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将雕刻工艺分为“描写”与“雕刻”两种。所谓“描写”,是在葫芦的外表用特制钢针将表皮刺破,镌刻书画,涂以松墨;所谓“雕刻”,是以小刀将葫芦硬壳刺透,用粗线条描绘人物、山水、花卉等。他的微雕葫芦被列为国家级珍品并为国家珍宝馆收藏,手捏民俗泥人获全国一等奖,均被称为中国一绝。其美术和工艺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他还长于诗、词、散文和随笔等写作,著有《冷余诗草》、《走人风雨》、《艺术随笔三百题》等。阮氏微雕葫芦也后继有人,其子女阮琦、阮琳、阮力和弟子吕崇辉都是其中佼佼者。

3.王氏家族及其成就。王家即王德山一脉,这也是直承李文斋技艺的唯一一个世家。王德山祖籍山东,清末时其父辈移居兰州,以种地为生。王德山没上过学,但他喜欢画画,且很有天赋,在李文斋死前一两年才拜师学刻葫芦,后来技艺大进,留下了不少传世珍品,因其不识字,其作品刻好后,通常都是别人代为题款。王德山继承了李文斋遗志,博采中国传统画技之长,仿刻出历代名家的名画作品,使雕刻葫芦工艺更臻完美,题材更加广泛,雕技更加精良。王德山刻葫芦开始从民间走出国门,畅销西欧各国。王德山的作品,曾在20世纪70年代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作品《抗美援朝》、《刘胡兰》等被国家永久性收藏。20世纪70年代,王德山与其师兄陈唯一合作了许多作品。其中刻葫芦《桃园问津》(诗配画)也被国家收藏。

四、结语

兰州刻葫芦其实并无门派之称,这几个葫芦世家只是几代人从事雕刻或者长期从事这个行业,并不代表其中某一个人在艺术上的水准一定能够开宗立派。众所周知,家族传承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艺术上的成功与否除了要勤奋努力外,还要看个人自身的艺术天赋及创新能力。目前的兰州地区,雕刻人员数量并不多,兰州是刻葫芦的发源地,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很多年轻人们都不愿意从事手工艺这个行业,导致雕刻人员的数量在锐减,兰州的几位大师的后代从事这个行业,虽然取得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作品意境已经不如前辈,多局限在模仿前辈、没有创新的境地,这门手艺面临着如何发展和传承的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