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张大千的绘画思想

时间:2024-05-04

刘 贺

河北省承德市南营子小学



浅析张大千的绘画思想

刘 贺

河北省承德市南营子小学

张大千,五百年来屹立艺坛,独步古今,成就卓越。他主张画一种东西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他学习传统并与西方艺术融合,终自称家。他认为作为一个绘画专业者,不能只学文人画的墨戏,要对绘画本身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提倡阳刚大气之作,日渐萎靡的病态要彻底从心里消除,强调画家也必要有几幅伟大的画,才能够在画坛立足。最终造就了大千世界里的独特大千风采。

张大千;似与不似;画家之画;传神;悟;大气;泼墨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为爰;小名季,遂字季爰。四川内江人,一度为僧,法号大千,还俗后以法号行。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泼墨山水俱佳。泛涉各家,博采众长,他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是中国画坛中极富盛名的艺术大师。

一、似与不似,融贯中西

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也因此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张大千曾对谢家孝说过这样一句话:“简略地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当然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这便是绘画的艺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遗貌取神’!”在张大千看来,“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艺术到了最后的境界,都是相通的。当今世界的多元化,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科研、教育等多方面都倡导取其精华,取长补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那中国画何尝不可呢!张大千虽然学习西方,但他还说我用中国的传统,中国人的心,画中国人的画。借助西方的某些绘画思想,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发展中国传统,中国绘画。难道,这不算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方式吗!

二、画家之画

张大千曾经说过:“作为一个绘画专业者,要忠实于艺术,不能妄图名利。不应只学“文人画”的墨戏,而要学“画家之画”,打下各方面的扎实功底。”他所指的画家之画,是专业性的绘画,是对画本身规律有深入研究的绘画,而不是把绘画当做游戏和一种附庸风雅的玩物。正是由于他对传统的重视,“喊出了自己的画“不是文人之画”而是“画家之画”的肺腑之音。”张大千对于传统是极为重视的,绘画态度是严谨端正的,方法是正规灵活的。他将生活和绘画合二为一,把它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么,他又是在哪些方面身体力行的呢?

1.画有三要,曰: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

“画一种东西,必须要了解其理、其形、其情。”他在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都遵循这三个原则。

(1)理。张大千一向作画严谨,遵循每个事物之所以构成的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他说过“画树,要讲四面出枝。画山,要弄清来龙去脉、阴阳向背。画人,要懂得解剖、比例和相法,衣服要穿得上脱得下”。当然,他所说的解剖不光指人,他也曾经把它用到动物身上,追求更严谨的物理绘画精神。

(2)态。张大千善于观察一切生物的自然体态。无论人物、动物或植物。他说:“如鹤与鹭是蜷一足而睡的,倘若只了解鹤与鹭,就拿它们的姿态来画别的鸟,岂不是笑话。”

(3)情。张大千认为绘画“要有意境,要把自己的感情加进去”。此话的意思包括两种感情,即是在画面主体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上付诸画家自身的情感,使之相结合从而产生飞跃后的情感。

由理生情,由情生态,由态传情,这是自然的道理。“看物不能一览而过,从表面看看了事,而要深入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并蕴藏胸中,呼之欲出,才能笔放心闲,心手相应,随心所欲,涉笔成趣。”

2.“悟到物的神韵”,一个是神,一个是悟。

(1)张大千重“神”。他所作的荷花、佛手、人物等都传达出了以“传神”为目的的信号。他说:“画鱼要能表现出鱼在水中悠游的样子。若画出水鱼,那就失去了物性的天然。固画时不必染水而自有水中的意态。这才算是体会入微。”

(2)在传神之中,还要参“悟”。他认为“绘画是无法教的,必须靠自己去体会。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张大千说:“画山水时,应当观察山水在晴雨朝暮和烟云变幻中的种种奇妙变化,且要眼观手记,心领神会,方能得其灵秀之气”。大千先生所注重的传神,当然不是无形论的,他是在有形的基础上达到的不似而似。“壁画中的佛像,肃穆端庄,菩萨慈祥可悲,飞天秀丽活泼,天王、力士威武雄壮。但是,肃穆端庄不是呆板,秀丽活泼不是轻飘,威武雄壮不是凶恶,这些都是需要认真仔细观察研究的。”如果不是他的绝顶聪明,悟性颇好,怎能将六朝、隋唐、五代至两宋的衣冠器物、乐器歌舞、生活形态、建筑结构样式等皆历历于心!

当然,绘画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传神。有了较高的悟性,才能更好地传神。“悟”和“神”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三、终自成家

张大千模仿能力极强,善于临摹,也因此有很多人对他做出了负面的评价。“假石涛高手”,“假”还算是很委婉的说辞。张大千曾经要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拒而不见,说他只会造假画,并“奴视一人”。傅雷在1946年11月29日给黄宾虹的信中说:“鄙见于大千,素不钦佩,观其所临敦煌古迹,多以外形为重,至唐人精神全未梦见……江湖习气可慨可憎。”这些评论无疑可给张大千的心灵带来些许伤害。但张大千并未固步自封,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研究,张大千的绘画艺术风格渐渐稳定下来,阅历的增长也提高了他的精神境界。60年代,大千先生已经老了。“据医学家研究,过分好色的人视力必受大损;目力不佳,再画细画就太累。张大千晚年视力不佳,他必须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健康状态的画法。”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近年的画,因为目力的关系,在表现上似乎是变了,但并不是我发明了什么新画法,也是古人用过的画法,只是后来大家都不用了,我再拿出来用而已”;“我们一方面敬佩先民精神的伟大,另一方面却也要把画坛的狭隘局面挽救扩大起来,这才够得上谈画,够得上学画”。由这些话可以看出,目力不佳只是外因,找回传统,发展传统才是真正的原因。

张大千从他的师古人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由此奠定了自己坚实、渊博的笔墨基础;接著又从师造化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心胸,将天下美景,尽汇笔下;然後在他的求独创中,又努力开拓,不断创新,由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面目,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成功。尤其是他在晚年时自创的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抽象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然而,当我们面对张大千殚精竭虑,最终未能满意完成《庐山图》时,怎能不为他那满腔丘壑,将无限江山尽情挥洒于尺幅之间的老辣手笔而感动!画幅中那气势磅礴的叠嶂山峦,蓊郁苍茫的森林树下,如烟如织的飞瀑清泉,散落云端的屋宇宫殿,浑然展现了一个能将天地变化的无限雄奇之妙把握于笔端的旷世奇才的浩瀚胸襟!张大千以他无限忠于艺术的魂魄与胆识,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画上了句号,享年85岁。他一生的业迹是艺坛后人的光辉典范,不愧当之为中国绘画有史以来“第一人”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