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初中历史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学

时间:2024-05-04

蒋 捷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实验中学

浅谈初中历史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学

蒋 捷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实验中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改的日新月异,出现了不少新的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无疑给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也带给我们教育者们全新的教育理念,极大地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就教法的更新与学法的指导进行一些尝试,采取“三步曲”的课堂教学模式——“启发与预习、朗读与练习、提高与巩固”,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下面笔者就此“模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以期待共勉。

一、感受新课程:启发与预习

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所谓预习实际上也就是学生们课前的一种主体性自学行为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更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特别对于普通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普遍基础较差,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所以从本学期开学伊始,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们就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启发新课程:朗读与练习

我们千万不可小觑历史课上的读书方法,重点段落由个别学生或集体朗读,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轮流作答,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就要大肆表扬。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如在回答“公元前221年为什么很重要时,教参的表述是:因为这一年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而学生是这样说:“因为这一年战争结束了,天下太平了,所以老百姓欢欣鼓舞。”我认为意思相近,予以肯定。又如在讲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原意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学生这样解释:“封建社会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字面上或意思上也可以说得过,所以还是要给予表扬的。

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体会新课程:提高与巩固

我在重视学生主体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主导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导演仍然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们获得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只有在老师的穿针引线下,才会获得更多,更准确历史知识,一旦脱离了线,针还是无论如何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脑海里就能形成这么多“为什么”,本身就说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解答这些问题的任务则落到教师的头上,实际上升华为能力的培养了。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有意回避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角色移位,那么我们看到的也许是一幅由过于随意而造成无组织性的课堂画面。再者,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唯物史学观来分析历史问题。如书上并没有关于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问题,但学习了《秦统一六国》和《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两课后,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对秦始皇究竟应该予以肯定还是否定?然后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以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即“启下”。

对新课程的教法和学法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实践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