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佘宗明
还没恶补完“绿水鬼”的知识,这两天我又被流行语“车厘子自由”给上了一课。
据报道,“车厘子自由”源于几天前的爆款文章《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文章把女生财务自由从低到高分为15个阶段,最基本的是辣条自由,然后是奶茶自由、视频网站会员自由、外卖自由、咖啡自由、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衣服自由等。
之后网上掀起了晒车厘子价格接力和“朋友圈杯”车厘子摄影大赛;“我终于知道一颗车厘子多少钱了”成了微博热门话题;“有些人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连车厘子都吃不起”也一语风行。
忽如一夜“炫”风来,车厘子就挤掉了茶叶蛋、辣条在“炫富界”的C位,成了衡量财富多寡的标准,这多少让人始料不及———“车厘子自由”怎么就在“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彻底财务自由之间插上了队?
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将干巴巴的辣条盘得圆润过后,网友们又盘起车厘子,不是偶然,恰是必然。某种意义上,说自己没有“车厘子自由”,就是整体性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傲娇型哭穷。
那些嚷着自己没有“车厘子自由”、只有“喝水自由”的网民,很多都是哭穷界“惯犯”。当下拿穷来自嘲俨然是种风尚,很多人忙不迭地将各种跟穷有关的新词往自己身上贴:一会儿说自己是“吃土族”,一会儿将自己列入“隐性贫困人口”,一会儿嚷着“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但哭穷的未必就是真穷。无论是车厘子还是咖啡,价格都没那么亲民,还经常被看做小资情调、小布尔乔亚式享受。将这些相对“高级”的食物当成穷富度量衡,本就是标准层面的“升维”:从用“吃不起辣条”来自黑,到用“吃不起车厘子”来示穷,表明网友们对于跟穷对应的消费能力认知“水位线”在上升。
以往腰包支撑不起对车厘子的“买买买”,未必叫穷。但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买车厘子时手有点抖,那就有了哭穷资格。也正因为消费需求層次在水涨船高,他们对“穷”的界定标准也在上移。
而真穷的未必会在网上哭穷。对那些扶贫意义上的“贫”穷人口来说,他们的消费需求清单里,可能压根就没有“吃车厘子”这一项。马斯洛需求理论里的第一梯度需求都还没满足,哪还会想到更高阶段的享受性需求?
相较于这些贫困户,很多网友的哭穷更像是一种傲娇。虽然他们可能是每月工资花光的月光族,是“工资一还完款就几乎白领了”的白领,平常买起好点的水果都会心疼好半天,可这只是“五环内人士”过紧日子的日常,就跟很多寻常人家“能自己做饭,不轻易下馆子;能坐公交车,不轻易打车;能领优惠券的商品,先领了再说”的生活场景差不多,跟真正的穷没太大关系。他们对低保线以下的穷是缺乏亲身感知的。
所以说,有无“车厘子自由”,对扶贫箭头所指没有参考价值,只能说明,在消费升级的语境中,很多人的中高端消费需求正日趋旺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