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灵百草园的今古情怀——韩秀媛散文简论

时间:2024-05-04

近几年来,在绥化这片沃土之上绽放出一朵沾风带露的文学之花,令春秋惊艳、岁月含香,警营知名女作家韩秀媛的名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自2014年进入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班学习以来,她的散文创作可谓风生水起、佳绩不断。近五年来,11次获省部级文学奖项,散文《心中有座百草园》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2016年出版散文集《等风吹来》。立足黑土地,她的创作节节攀升,一如旺盛的玫瑰花开,香风弥漫,枝繁叶茂。

韩秀媛很小就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是一位有“童子功”的散文家,她用“心”创作,她的散文有底蕴、有灵性,语言娴熟老到、美感充盈,她是有潜力、有发展前景的青年作家。一字字,一篇篇,满纸辛苦,满怀希望。一转眼许多年过去,在公安作家的队列里,韩秀媛飞快地成长,如今她已是名声鹊起的散文新秀,影响越来越大。

文学是她苦心经营的百草园,一座心灵的百草园,在人生的旅途上正繁花似锦、满眼风光。

韩秀媛的散文空灵而深刻,我很佩服这个年轻写作者的生活底蕴和知识储备。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人生的经历和经验有了,感性的积累多了,写作就可以开始了。韩秀媛的知识储备丰足,与她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有关,读书是写作的一个重要起点,引发联想,推助思考,从别人的文章中学习写作。

《在散文的园地中虔诚地耕耘》一文是韩秀媛多年散文写作的经验之谈,文中写下了她读书的经历:“阅读是迈向文学殿堂的台阶。我能走上文学的道路,是因为从小就生长在文学的百草园中。母亲是照相馆的技师,文化不高,却读过一些书,深知读书的重要。照相馆紧挨着图书馆,母亲工作时,我就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整天。”读书对于写作来说是一种心性的修为,提升了精神世界的高度,拓展了体验与感受的境界,于是她的散文有了厚度和深度。一篇《老磨坊》的故事,描述的是童年的记忆和往事,黑咕隆咚的豆腐坊,两个可怜的残疾人,悲悯纯净,写得铭心刻骨。

胆大一点的黄鼻涕会在小黑门虚掩时偷偷地溜进去,从麻袋里抓起一把黄豆正想溜走时,却被“铁拐李”一把逮个正着。“铁拐李”用好使的那只大手掰开小黑手,硬抠出半把黄豆并嚷嚷道:“败家孩子,中了!拿两粒儿玩儿就得了,可惜了啊,半块豆腐哩,臭小蛋子,淘得没边儿没沿儿的,三儿啊,记住赶明儿个生闺女啊,闺女听话!”

胆小的丫头们踮着脚,透过窗户缝儿往里偷偷地看:三儿正在往一口大锅里倒白花花的豆浆。氤氲的蒸气中,三儿红扑扑的脸若隐若现。

三儿是“铁拐李”的三儿子,其实他爹说的啥,他根本听不见,他是个十六七岁的聋哑孩子。鼓风机“嗡嗡”声,三儿“咿咿啊啊”声和“铁拐李”闷雷般的说话声掺杂在一起,听不出个数来。

多年之后,韩秀媛回到老磨坊的旧址,重拾童年时代的旧梦,但老房子早已被高楼所取代,时代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作家的笔下,我们读到了当年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深切感受到了那些充满善良和同情的悠远怀想。“铁拐李”和“三儿”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子,原来不是一家人,哑巴儿子“三儿”是父亲“铁拐李”从外边捡回来养大的。散文蓄满了人情人性的汁液,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深刻地揭示了平民百姓艰难生存中隐秘的内心世界。

扎实丰富的生活内容,加上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构成了韩秀媛早期散文单纯、质朴的基本特色。《您是我童年的一本书》《母亲心中的照片》《小可爱》《鞋子上的时光》等篇章,都是以生活的实在性反映了人生世界多姿多彩的风貌,准确地展开了亲情深度中的亮色和暖意,写出了生活、生存过程中光明的一面。

尤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韩秀媛的散文对于内心存储的温婉和柔情进行了充分、到位的表达,唤起了文学情境中带有性别特征的不可或缺的唯美情怀。比如说《小可爱》写儿子刚上初中就打起了做买卖的主意,而且马上付诸实施。作为母亲,怕儿子耽误了学习,但儿子还是暗地里做了起来,而且有了盈利,挣了几块钱。可爱的儿子,调皮而有心机,母亲笔下的文字那么质朴,但字里行间流溢的都是与母爱有关的柔媚与温暖,这或许是只有女性才能写出来的文字。

《等风吹来》写的是北京鲁迅故居,韩秀媛完全以一个女性的眼睛看鲁迅,看朱安,内心世界悠远的情丝牵系着一个寂寞深深的旧梦。作家这样写朱安:

透过窗子,她朝婆婆的房间望了望,婆婆还在午睡,发出均匀的鼾声。

她拿起一根木棍,朝搭在树枝上晾晒的棉被轻轻地敲打着,微尘浮动,随风四散。

她将几床棉被叠放整齐,码在柜子里,又捧出先生的棉袍子。

棉袍子九成新,新里儿、新面儿、新棉花,是她一针一线亲手缝的。可惜先生只穿了几次,刚到春天便脱下它走了。

朱安用粗糙的手掌抚平褶皱,发现衣襟很显眼的地方烧了一个小洞,她赶忙拿起针线缝起来。

一个发生在许多年前的爱情悲剧,在韩秀媛的笔下点化为小脚女人的日常场景和诸多细节,故事已在历史的深处,一个女人如此沉郁地打量着另一个女人,写下当时的一举一动,完全是人生命运的碎片,哀婉与同情,宽容与怀念,都化成了长长的叹息。拉开时代的长距离,韩秀媛理解文化巨人的鲁迅,但她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更理解朱安。

对于散文的写作,韩秀媛在题材的把握上、在情境的创造上以及在语言的提炼上,都达到了驾轻就熟的程度,她的散文有很高的品位。写作每一篇散文,她都善于整体把握,在结构布局等方面精心打造,达到了形式上精到完善的水准。清代文论家沈德潜说:“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惨淡经营,诗道所贵。倘意旨间架,茫然无措,临文敷衍,枝枝节节而成之,岂所语于得心应手之技乎?”(《说诗晬语》)成竹在胸,一篇篇得心应手之作不断获奖,在全国公安系统成为成就卓然的散文家,多年积累,技高一筹,看来绝非偶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秀媛在文学的多元化格局中流连、徜徉,她不断地登高向远,尽量吸纳文学、文化的精华,朝着更富深度、更具理想精神的目标前行。

《一本老书,伴我走过你的四季》是一篇令人瞩目的散文,作家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涉及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师级人物——苏轼。文章写历史人物,采取了一种新的方式,不是写实而是虚化,用心理的方式,用意识流的方式取代叙述和描写,呈现了全新的文体风貌,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

此文写于东坡故里眉山,以第二人称“你”统摄全篇,形成了与苏轼隔空对话的态势。但行文整体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是韩秀媛站在现实人生的角度对历史的一种倾诉。散文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在精短的篇幅中赋予了一个历史人物鲜活的艺术生命。

那一夜的满月,恬静如梦,如同朝夕相伴的红颜,无数个灯下研墨伴读的夜晚。你要在最后的时日,写下存在心中许久的话,写给子由,写给最亲的人。你叫来狱卒,掌灯提笔,你颤抖地写道:“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你弃笔掩面而泣,朝着眉州方向叩了三个响头,瘫伏在地。

你还是被冻醒了。你起身披上棉衣,袖着手在地上踱步。小窗外北风呼啸,几片雪花零乱地刮进来。你暗自庆幸自己还苟活在世上,能感到冷,感到饿,能眼见纷飞的白雪、枯竭的草木。

成为文,败为文;生为文,死也为文。在那段终日惶恐的日子中,也许你能猜到,那日含泪写给子由的绝笔,很快被呈送到神宗皇帝面前,你言语间流露的忠孝之情勾起了皇帝的恻隐之心。你不会想到,那日半夜进入牢房的神秘囚犯,是皇帝派去的线人,你日落而眠,鼾声如雷,胸怀坦荡的样子,打消了他的疑心。更想不到的是,太皇太后曹氏病重时,曾一再叮嘱神宗皇帝赦免你。你这位满腹经纶的文豪,反对皇帝推行新法的士大夫,最终保全了自己。

一段“乌台诗案”将大文豪苏轼投进了监狱,差点要了诗人的命。韩秀媛以有灵性的笔墨抒写苍天大反转的历史变故,借题发挥,展开襟抱,借历史和古人寄托了一己之情。但是这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散文,而是抒情意蕴浓重的随想录,与诗的思维有几分血缘关系。

面对中国历史上这位光照千古的苏东坡先生,多人参与的一场比赛,而且要当场写出文章,这对于韩秀媛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首先是要看知识的积累,此时读书的功底见了分晓。只靠临阵磨枪不行,平时得多读书积累下有关苏轼的信息,这是写作的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写作者面对事物情境的感悟、感慨、感叹,文字间升华出自我独有的气象来,而不是平庸的描写,不是常见的泛泛之论。

韩秀媛在这次现场的比赛中不负众望,以灵异的构思、精妙的语言写出了一篇让人叫绝的文章,斩获了一等奖。这是韩秀媛《老磨坊》《心中有座百草园》《等风吹来》之后的一个新的成长点,她以一篇文章为自己的前行之路创造了奇迹。

《心中有座百草园》是韩秀媛散文的另一个制高点,不是说此文获得了冰心散文奖,而是作家在从自我经历的描写中显示出了从容、稳健的创造实力。文章从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开始,心中隐约出现了史铁生的“地坛”,而最终构筑的还是自我独有的景观。她这样写出了心中的感怀:

如果能让逝去的三十年倒流,那女孩便是我,从百草园中走出来的我,怀揣着文学之梦的我。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都有一座百草园。我的百草园虽然不大,却在三十年的光阴中悄悄地蔓延生长。那些被捡拾的记忆,与岁月有关,与春天有关,与泥土有关,也与散文有关。

在一篇散文中把自己的心敞开,韩秀媛是用赤诚之心来拥抱写作,从有限的文字中,我读出了无限的沧桑感。她是一个心中有梦的作家,她的百草园不止是现实世界中曾经存在的那个园子,更主要的是她心中的那个园子。她的“田园梦”“读书梦”“写作梦”就是她心灵的“百草园”,这是一种人生的象征,是一种命运的意象。“百草园”寓含了生活的烟云风雨,演绎着未来的云蒸霞蔚;包容了生命的进取搏击,也加入了灵魂的宏阔驰骋。

在一篇创作谈中,韩秀媛曾写下这样的心语:“每一个写文字的人,不但要有梦想,还要有故乡。我是黑土地的孩子,从未背井离乡,离开亲人和朋友,让家乡成为永远想念、吟哦的故乡。但是,我依旧怀念一个地方,就像许多游子怀念故乡一般——童年的小小院落就是我的故乡,心灵的故乡。”在心系亲情和故土、坚守自己所热爱的职业的同时,韩秀媛在不断的阅读中拓展写作的思路和视野,探求生活的本质,走向灵魂和生命的深度,使创作不断向高端推进。

《昆嵛山的雨》是韩秀媛的一篇新近之作,这是一篇令我震撼、大气磅礴的文章,一场雨的洗礼,英雄的昆嵛山更加巍峨雄壮。在胶东抗日的大潮中,昆嵛山可谓擎天一柱,作家对这座山作为胶东革命的摇篮、人民革命武装的发祥地倾注了深深的钦敬之情。文章钩沉了昆嵛山的历史渊源,描写了令人陶醉的美好景致,洋洋洒洒,风云激荡,是一场雨,是一场精神之“雨”,洗礼着读者生命舒展的情怀:

我来不来昆嵛,昆嵛山都在那里等我。

昆嵛山,就在我的眼前。我想象不出当年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而此刻,它笼罩在烟雨之中,有些神秘、又有些朦胧。大山在雨水的浸润下,显出愈发苍翠葱茏的模样。这倒让人恍惚觉得,我不是在胶东,而是江南小镇,要去的是地方有小桥、流水和人家。

吃过早饭,雨小了。

来接我上山的是昆嵛山保护区工委管委的尹利。这位皮肤黝黑、操着一口牟平方言的机关干部,老家居然在吉林。同为东北老乡,接下来的交谈变得亲切而熟络起来。

昆嵛山,属长白山系,崂山山脉,绵延方圆百里,雄跨牟平、文登、乳山三地,自东汉时期便奉为“海上仙山之祖”。

在这个名山众多的国度,如此称呼,因何而来?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昆嵛山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汉武帝曾被封胶东王,多次东临封地巡幸昆嵛山祀神求仙;宋徽宗为了挽救内外交困的政治形势,四处封仙拜神,求助上天保佑。传说当年昆嵛山中有一位“麻姑大仙”,宋徽宗闻知后即行下诏,敕封麻姑为“虚妙真人”,并奉为道家仙尊,立碑于昆嵛山中。及至金元,陕西咸阳名士王重阳云游到此,发现此地为心仪之地,遂在此修仙布道,创立了道教全真派。由此看来,昆嵛山不愧为一座文化名山、历史名山、道教名山。

这座历史名山,经历过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战的烽火洗礼,胶东人民不屈不挠,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韩秀媛的笔下描述的是山的风景,更是人的风景,她的灵性之思把大山与英雄合为一体了。这些历史性的抒写,是韩秀媛人生之路的延伸,是生命境界的拓展,她的散文格局越来越大了。

韩秀媛的职业是警察,她总是对那“一抹深蓝”怀有终生不渝的敬意。警营的工作和生活养育了她的心灵,滋养了她的人格。多年来,她在从警的经历中,看到了许多战友为了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而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快乐,有的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在感染和感动中写作,她用散文反映警察的心灵世界,表现他们奉献和牺牲的崇高精神,韩秀媛在文学的追求中不断浴火重生,她的创作发展很快,如今成了公安作家中的佼佼者。

全国公安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策说:“韩秀媛的散文创作很好地遵循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并在作品的时代感与职业意识上有可圈可点的创新。她以一名女性作家的细腻与雅致,在中国公安散文创作群体中奠定了自己的位置。”韩秀媛写了许多公安题材的散文,她熟悉警察、理解警察,作为一名公安战士,她已经深刻地体会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多年的写作实践,使她的影响越来越大。她常以职业的使命要求自己,不写好警察,就辜负了战友和同事们的期望。

警营的生活和工作丰富多彩,甚至时而生动时而惊险。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后,公安题材就成了韩秀媛散文写作新的出口。从《那一抹深蓝》开始,写公安题材、表现警察生活就成了韩秀媛的写作常态。在《一粒种子的梦想》一文中,她深深感受到自己已与这个群体融合在一处了:“他们把一件件重要的事情交给我办,我大概了解到他们的家事。有小生命诞生了,来申报出生;家里办了丧事,来注销户口;娶媳妇了,嫁姑娘了,买新房了,孩子考上大学了,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她走进了许多人的心中,许多人来到了她的心里,用心体味每一个人,以心换心,散文就有了许多可写的题材。

《抵达》是一篇构思新颖、结构独特的散文,以一个叫“老邹”的警察日记作为纵向线索,几件事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文章的开头部分是这样的:

初冬的夜里,窗户被风吹得呼呼响。老邹睡不着觉了,他转到书房,从书柜里拎出一捆笔记本,抽出最下面的一本,在台灯下翻看起来。

那些笔记本是他37年的从警日记,是他全部的工作经历,也记录着他的大半个人生轨迹。

“1981年1月4日,大雪。我们顶着风雪,踩着大雪壳子,沿着铁道线走了很久。穿过一大片乱蓬蓬的柳树茅子后,看到雪地上有一抹红,很刺眼。”

这是老邹成为警察后的第一本日记,纸张泛黄,字迹浸洇,红色本皮依然散发着塑料的味道,这让他觉得,37年前第一次抵达命案现场的情景还在眼前。那时,他刚刚24岁,大家都叫他“小邹”。

“穿红色羽绒服的年轻女人仰面倒在雪地上,冻僵的双手深深地抠进雪地里,仿佛要抓住什么,又什么都没抓住。不远处,有一块沾着血迹的石块和一串插向树林深处的脚印。”

小邹呆住了,但很快又回过神来。他还记得,在他第一天穿上警服时,父亲什么都没说,只是意味深长地笑着,朝他肩膀使劲儿地擂了一拳。那一刻,小邹长大了。

只是很短的篇幅,就把一个忠于职守的优秀警察写得鲜活生动,这得益于结构,以少许的文字几乎写出了一生,可见韩秀媛在散文的材料处置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由日记的内容带出一个事件,要言不烦,事件叙述清晰,而且不乏体会与感悟的文字,实在是难能可贵。

从写身边熟悉的人物开始,韩秀媛渐渐有了名气,尤其成为全国公安系统知名作家之后,常有采写一些外地人物事迹的任务。《吕宏伟在水上的日子》写的是南京市公安局水上分局长江大桥负责水上救生的警察吕宏伟,文中第二人称的“你”拉近了作家与描写对象的距离。面对在平凡的岗位上救死扶伤的无名英雄的感人事迹,韩秀媛一支生花妙笔把一个业内人物写得情深意重,读来让人感动:

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你站在船头看那座大桥上闪烁的灯光,看月亮、看星星,看江北的万家灯火,你又想起了亲人。

就在你参加全省公安机关“四项建设”大练兵集训最紧张的时期,老家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你是年龄最大的团队主力,离开,势必会影响训练计划。

当你捧得团体第一名的成绩赶回老家时,与恶性肿瘤抗争了八年的父亲,手渐渐冰冷了。

你总记得,父亲送你回部队时,总是目送着火车开动才离去。你不知道父亲转身时会不会流泪,可那一次,父亲真的走了,连背影也望不到了。你哽咽了。你做到的,也是父亲期待的。

韩秀媛善于写人物,她不动声色地悄然进入人物的内心,抓住人情人性的要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她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人物,从历史的高度看取社会人生,用悲悯的情怀去弘扬时代的正能量,挖掘人性的深度,通过作品的艺术力量去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从一个有追求的文学爱好者到有突出成绩的作家,是要经过一段漫漫长途的。韩秀媛的这段路不算太长,她出道较早。幸运的是,她赶上了一个文学的好时代,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思想活跃、写作自由而且文风大盛,经济繁荣,国家和平安定,一步一步走向强大,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有力的保障。我想,韩秀媛的文学成就是与中国的时代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良好的大环境,是支撑个体的有力条件。

在文学的路上,韩秀媛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又正当精力旺盛之期,“好风凭借力”,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力争有所突破,更上一层楼。经由春风春雨,必有繁花硕果,相信韩秀媛能够正视成绩、克服弱点,让心灵的百花园在更加美好的风景中敞开今古情怀,一展澄明之境的万千气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