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纵横万里任穿越——读周波平长篇人物传记《王梦恕传》

时间:2024-05-04

□邓刚

纵横万里任穿越
——读周波平长篇人物传记《王梦恕传》

□邓刚

周波平是我早年熟识的文友,20多年前他就发表了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各类文体的作品若干篇。1997年,大连市文联和作协专门为他的文学作品集《大张力》召开了研讨会。正当大家对其创作充满期待时,他却以工作忙为由,一下子辍笔1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圈的朋友们都以为周波平的创作意识已经被修路架桥这些活儿磨蚀殆尽了。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于2012年6月退休后,一头扎进了创作中,先用半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一部小长篇初稿。之后,即受中国工程院委托,全身心地投入到“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王梦恕传》的创作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是蜚声中外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成功主持了国内多条山岭隧道、海底江河水下隧道及地下铁道的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题材所涉及的领域专业性强,生涩、冷僻和枯燥贯穿始终,很难把握、也很难写好。有鉴于此,作者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专业积累,深入采访了200余人次;从南方到北方、从大西南到大西北,实地考察了传主从事过的几十项重点隧道及地下工程,获得了扎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还通过仔细比对分析各种信息和数据,解决了一些尚不清晰的问题。进而,挖掘出传主深邃的精神世界和人性中最本真的元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紧张的采访写作,《王梦恕传》于2015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读这部传记,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几点比较深刻的印象。

一、作者通过与传主近十年的交往过程、深入的采访和大量的调研,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丰满的、多彩的、立体的院士形象。许多富有文学色彩的情节和细节感人至深,比如王梦恕度过了痛苦不堪的童年、少年时代,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下,获得了唐山铁道学院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研究生学历后,主动请缨到北京地铁建设第一线工作。正当三路大军齐聚北京为建设我国第一条地下铁路而跃跃欲试时,王梦恕却在一次偶然的技术图纸审查中,发现施工设计图内净空计算未考虑施工及运营中的贯通误差问题。如不及时修改,我国第一条地铁通车后,列车就会撞到隧道壁上。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把问题的严重性反映上去后,专家和领导们发出了质疑和谴责的声音……

“我尊重专家和领导,但我更尊重科学和真理”。王梦恕说出了这句令人警醒的铿锵之语后,即和测量师傅们一道,背着仪器,冒着寒彻骨髓的风雪,实地进行贯通测量。最终的测量数据证明初出茅庐的王梦恕的结论是正确的。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领导当即决定对三万多张图纸进行修改,工期推迟三个月,切实有效地避免了一起重大失误的发生。然而,这位为我国第一条地铁建设立下大功的青年才俊,却因父祖所谓的历史问题而被迫离开了他视之为生命的地下工程建设事业……在西行的列车上,他恍惚中想起了爷爷王文郁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中途受伤返乡后,最常读的《纳兰词笺注》中《长相思》这首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滴血的离别,使王梦恕在人生道路上完成一次“凤凰涅槃”!

这些情节和细节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传主浩荡广袤的内心世界,彰显了传主独特的个性和深邃的人性,是活生生的生命律动,而不是像有的传记那样“赝制”传主的形象和进行一些泛泛的主观诠释。

二、我始终认为真实是人物传记的生命,但决不是裸露的和表象的,而是借助作者的开阔视野和能动思考,在真实性上实现超越现象的实质把握、艺术把握和文学把握。读了《王梦恕传》后不难发现,其中写到的“瑶山丰碑”、“浅埋暗挖”、“穿江越海” 等章节,时不时就会有一些技术方案和数字数据从字里行间跳跃出来。作者多次和我聊起过,有时不借助一些技术方案和数字数据,不能从比较上尤其是不能从实证上说清问题、塑造形象。我专事文学创作前,曾在大连机电按装工程公司做过近20年的电气焊专业技术工作,绝对不会怀疑我深谙其理的那些可以想像到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

说实话,我对文学作品中出现一些技术方案和数字数据是不屑的,一直认为是文学作品的大忌。难以置信的是读《王梦恕传》,恰恰感到这些东西对我理解传主的精深学养、专业造诣和内心世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梦恕率领科技攻关组彻底摒弃了100多年沿袭下来的使用钢钎、大锤、木支撑修建隧道的落后工艺,代之以世界最先进的喷锚支护新技术。工人们看到偌大的洞子内竟然没有一根木支撑,头皮发麻、腿脚打战,根本不敢进洞作业。面对此情,王梦恕则轻松地对他们说:“我先到这个没有一根木支撑的洞子里看一看,要砸先砸我。”他边说边大踏步地向洞子深处走去,工人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上了,他们紧紧地守候在洞口。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王梦恕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了洞子,他放开嗓子对工人们喊:“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顿时,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山谷……这里不乏对喷锚支护方案的详细介绍和数据数字的全面阐释,但别具一格的是,作者将这一切赋予了文学的构思立意、表现手法和独特语言,描绘和表现出了王梦恕高超的专业水准、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超然境界。读来令人感动。

三、相当多的纪实文学作品,存在着“有纪实无文学”的现象,这大抵是对文学对象和文学性能的疏忽所致。朱东润先生说:“传记的传主,无论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力求与史实符合,其实一切叙述,都必须通过作者的认识……传记文学中的传主,正如一般文学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作者创造的成果。”《王梦恕传》正是在“保真”的大前提下,以文学性的叙述语言,书写了王梦恕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探索和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史和心灵史,写出了其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而上下求索、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独特人格和骄人风采,可谓栩栩如生。1987年年底,正当王梦恕主持的“大跨度地铁车站浅埋暗挖试验研究项目”紧锣密鼓地推进之际,苦了一辈子的老母亲病重入院。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王梦恕真就顾不上了,他在工地上奋战了一个多月,直到试验研究稳操胜券后,才匆匆登上了赴洛阳探望母亲的列车。北京科委领导很是过意不去,亲自买了一个大蛋糕跑到火车上,请王梦恕送给老母亲。然而,一下火车,王梦恕就从妻子含泪的眼光中看到了不幸,蛋糕砰然落地,泪水倾泻而下……这些生动感人且具有文学色彩的细节,使我发自肺腑地领悟到传主的真情实感和纵横万里任穿越的博大情怀。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知道人不仅有表象,还有内在、精神和魂灵,“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王梦恕那丰富多彩、浩瀚无垠的内心世界,在传记中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揭示:他不仅是一个严格遵从科学理念、科学思维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和复杂人性的普通人;他博学多识,敏感睿智,敢作敢为。这既是成功之源,也是纠结之处。但是,为了心中那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它既不愿意掩饰才能和智慧的锋芒,说一些左右逢源的话;更不愿意掩饰忠诚和良知的锋芒,做一些有损人格的事。他始终如一地以敢言敢为的姿态出现——20多年来,王梦恕先后就北京复兴门折返线地铁工程“开膛破肚”问题、国家体育场“鸟巢”顶盖的承载力问题、建设磁悬浮问题、重大地铁建设事故问题、建设地下油库问题、引水工程方案问题和中国高铁品牌等问题,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直至国务院总理建言献策。在全国“两会”上为国家、为人民直抒胸臆、呼吁呐喊。他敢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的风骨,既彰显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位竭力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刚正不阿的品格、不忮不求的修养和科学理性的筋骨,支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知识分子形象。

总之,《王梦恕传》确实是一部丰富、饱满、严谨、实在而又充满真实性、科学性和文学性的佳作,是传记文学写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收获。但毋庸讳言的是,以一种更为形象更为文学的语言来描述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术语,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在心理揭示、气氛渲染和环境烘托上,完全可以再细腻和厚重一些。话好说难做,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尽管如此,我还是真诚地希望周波平能够正视和克服这些不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 曲圣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