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绵绵纯真师生情

时间:2024-05-04

□马树权

绵绵纯真师生情

□马树权

屈指算来,我从23岁开始当教师,至今已56年了。虽然我早已退休,但教师这个称谓自然还在继续沿用。这称谓极普通,却有着久远的魅力。我教过的众多学生,不管职位多高,不管年龄多大,每见到我都称我“老师”,我会倍感亲切。同时,我心里也总是保留着对学生的一份牵挂,这种牵挂的心境和感情,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淡薄,反倒是愈老愈难以割舍

1

2006年6月1日,对我来说是个金光灿灿的日子。

每逢儿童节,我都有种油然而生的返老还童的冀望。那天,阳光格外明媚,春风格外骀荡。我哼着《春天在哪里》的歌儿,到报亭买了份《大连广播电视报》。翻到关系版,一则《寻找马树权老师》的寻人启事映入眼帘,我的眼睛蓦地炯亮。再一看内容,顿觉春风拂面,神清气爽。启事没有落款,却分明写着“原新金十一中初三·一班学习委员”——是他,肯定是他,我的学生姜凤清!阔别40多年,他仍惦念着我、牵挂着我,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我记忆的库门由此打开。

1960年,我从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大连市新金县(今普兰店市)师范学校任教。两年后该校被整顿下马。我被调到新建的新金县第十一中学,担任初三·一班班主任兼教语文课。那时姜凤清是学习委员,瘦小而腼腆,脸上总是荡漾着纯朴、憨厚的微笑,宛如田野里一株红高粱。他天禀聪颖又勤奋好学,门门功课都很出色,尤其是语文成绩更为突出,作文写得特棒,展露了喜人的文学才华。他的作文几乎篇篇都是范文,我经常拿他的作文在课堂上朗读点评,引导同学们像姜凤清那样下功夫写好作文。

据我所知,他经常到书店看书买书,《水浒传》《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海涅诗歌集》《上尉的女儿》《一千零一夜》等外国名著,他那时就买过,在课外书籍阅读方面要远远超过其他同学,初中阶段他已读过300多部文学作品。要知道,那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这个阅读量令我吃惊,又令我欣喜。

在求知路上他是个有心人,善于铢积寸累。他有多本学习文学知识笔记,边读课外文学作品边记下佳句佳段,并写下读后感。有一次,我写了篇讴歌师生共建美丽校园的抒情散文,登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午休时,我偶然发现姜凤清在全神贯注地往本上抄写,我走到他的身后他竟然浑然不觉,我拍了一下他的肩头,他回眸粲然一笑,憨态可掬,煞是可爱。

到1963年7月毕业时,姜凤清写的短诗已积累厚厚的一本。我在他的毕业纪念手册上,写下了对他的希望和祝愿:“凤清同学:古人有云,学无止境。发奋攻读吧,它会使你内心充实。希你在黄金时代,攀登于艺术之阶梯上。”(后来得知,这本手册他珍藏至今)那年,他与哥哥一起以优异成绩考上当时省级重点高中新金二中(一个年级只招两个班),我骑着自行车,远道去他家送录取通知书。他涨红着脸硬是留我吃午饭,饭后还送给我一袋苹果,一直把我送到村外,才恋恋不舍地挥手道别。

此后,虽说分别在两个学校,但我一直关注着姜凤清的成长。听说他升入高中后探讨知识比较活跃,文科仍是佼佼者。但时乖命蹇,毕业时恰逢全民蒙难的“文化大革命”,经过空耗时日的一番折腾,他被一鞭子赶回乡里。

这期间,我的遭遇更是不堪回首。因一本说了实话的所谓“反动日记”,我被居心叵测的人扣上了“反革命分子”帽子,经三番五次批斗后发落到新金县陶瓷厂劳改了五年。从此我跟着姜凤清咫尺天涯,天各一方!

1974年我“平反”后,被调到新金二中,边教语文课边搞业余创作,为学校和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写歌词编小戏,作品发表在县文化馆和市少年宫办的刊物上。那年12月,我偶然看到了姜凤清发表在《旅大日报》上的长篇抒情诗《北京颂》,读罢喜出望外!诗写得情感真挚,诗味隽永,才华横溢。在标语口号都是诗的年代,出现这样鲜亮的诗歌,是多么新人耳目

经了解,姜凤清回乡后被抽调到公社广播站,他的写作才能在农村广阔天地派上用场。他采写的大量新闻报道稿上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被《辽宁日报》作为头题要闻发表;他曾被《辽宁青年》杂志社推荐,借到团省委写作组;辽宁师范学院和母校新金二中开门办学,多次请他为学生们讲过新闻写作课。后来,他被调到新金县志办公室,继而到县委宣传部。他边工作边参加辽宁大学中文系函授学习,从这儿说我们俩也算是校友吧。这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有的还得到著名诗评家的好评。1987年,我在《大连文联通讯》上看到老作家张琳的长篇综述文章《大连文学四十年》,其中有一段概括评论姜凤清的诗歌创作,将他列为大连新时期诗歌创作后起之秀七名“佼佼者”之一。1990年,大连市首届儿童文学作品评奖,姜凤清发表在《海燕》的寓言诗《小八哥的学问》获二等奖,我发表在《大连日报》的儿童小说《小熊猫》获三等奖,这种文学交集表明我们俩又是比翼齐飞的文友

收住思绪,我又看了一遍寻人启事。言简却意赅,我分明感受到了当年一个好学生对我的殷殷思念之情。我一拨联系电话,接电话的果然是姜凤清,我欣喜若狂,感奋得彻夜难眠。其时,我在患过脑栓塞后,刚刚动了心脏换瓣大手术。人世沧桑,此地此情,令我感喟不已。他这一则寻人启事,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在从寒冬挣逃出来的人身上,感到无比温暖。我恨不得插上翅膀立马飞到普兰店,去见我朝思暮想的学生。他听我讲述了病情,便劝慰我静养一年半载,等恢复元气后,再来普兰店参加师生联谊会。

2

2007年5月14日,我在身体基本康复的情况下,归心似箭地踏上了开往普兰店的火车。一出车站,就看见姜凤清等七八个同学在迎候我。阔别了44年后,今天师生终于热泪相拥。此时此刻,我嗓子里像塞了团棉絮,竟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热泪潸然而下。

我一走进四星级宾馆宴会大厅,同学们蜂拥而上,亲切地跟我握手、拥抱、问好。当年的青春少年转眼已成花甲老人,许多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来不及遐想许多,联谊会就开始了。同学们把联谊会策划组织得既丰富又精彩,主持人致辞、向老师敬礼、同学自我介绍、老师讲话等安排得井然有序。

联谊会有个赠送纪念品的环节。首先,本次活动发起人之一、辽宁著名画家张万臣代表全班同学将自己创作的一幅国画赠送给我。画上翠竹挺拔,取名《青竹》,姜凤清赶写的一首诗题在画的右下角:“高节人敬重,凛然立劲风。今日喜相聚,师生情更浓。”

接着,姜凤清代表全班同学赠我古莲子精美礼盒。他满怀深情地说:“古莲子被深埋深压在地下千年之久,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今重见天日,依然绽蕾开放。就像我们的马老师,饱经苦难折磨而意志弥坚。祝马老师身体健康!”他的这份礼物,既有古莲子的故乡普兰店的特色,又有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用心良苦,感动得我老泪纵横!

这幅弥足珍贵的国画至今挂在寒舍客厅的正面墙上,古莲子礼盒则放在画旁边的橱柜里,有客来访,我必讲述炫耀一番而后快。

师生联谊会后,《大连广播电视报》编辑部派年轻女记者高晓宇到寒舍采访,并拍下那幅画和师生合影。几天后,高记者写了篇情文并茂的后续报道并附上师生合影,刊登在该报关系版上,一长串引题是《本版2006年6月1日一则寻人启事让阔别44年师生再聚首》,主题是《44年后师生热泪相拥》。姜凤清看到这张报纸,兴高采烈,当即打电话告诉我和其他同学。

普兰店一行,让我生出诸多感慨,我一气呵成,写出散文《莲城寻梦》,记下了这次师生相聚的心境与感受。

仅隔两周,姜凤清又带领原新金十一中学弟姜锡满、张颖等同学来寒舍探望,并带来一份精神大礼——一套精装大字本的《四书五经》,还有近期发行的收入他歌词佳作的《中国年度歌词精选》《中华歌词精品选》等书。我如获至宝,不忍卒读。

不久,他又送来他刚刚出版的歌词集《律动的心弦》。此书收录歌词160余首,大多构思新颖,擅于以诗入词,达到了“谱曲能唱,离曲能赏”的艺术品位。至此我才知道,这些年他不仅坚持写诗(抒情长诗《拉车人之歌》、组诗《移动的泥土》等入选《辽宁诗歌大典》等多种诗集)、写散文、写广播剧、写文艺评论,而且歌词创作也成绩斐然。比如,词界泰斗乔羽老先生作序的《中国当代歌词精选》,收录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500多名词家(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代表性作品,姜凤清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许多歌词、歌曲在全国获奖,大连国际温泉滑雪节节歌《在温泉上飞翔》、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开幕式主题歌《金石滩》等都是他的手笔。他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辽宁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就这样,姜凤清的创作成就激励我重返文坛,鞭策我因沉疴缠身而辍耕荒芜的小小创作园地再度春华秋实。

3

从此,我同姜凤清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或鸿雁往来,或互通电话,嘘寒问暖,传递文坛信息。不必说,每逢元旦、春节、教师节、重阳节他定来电问候,还多次带我参加大连市内一些文学活动,引见我结识文学界一些风华正茂的年轻朋友。我忝列门墙,受益匪浅,不仅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文学知识,更充实了晚年生活。

当我得知他的股骨头坏死、脂肪偏高,就多次买药和“杭白菊”等保健品,并搜集治病偏方、健康养生小报邮给他。有一次,在市场上看到一种“活性能量梳”,盒子上写着“韩国首尔生产”,说是能释放生物电、改善微循环、疏通经络、缓解疲劳,我立即想到这不正是姜凤清所需要的吗?赶紧掏了120多元买了一把,是真是假就不在乎了。我的这份对当年学生的牵肠挂肚,也许有些平庸和琐碎,但我却情不自禁、持续不断地去做。我想,一个没有当过教师,或者虽然当过教师却没有感悟出教师真谛的人,是很难体会到做教师的那种“因学生之厄而忧、因学生之秀而喜”的感情。师生情牵,无法割舍——这大概就是做老师的心态罢。

姜凤清是个重情义、懂感恩的人。他深知我急需创作上的帮扶,便伸出热情的援手。从2007年5月师生相聚至今,我们俩以文续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纯真交往已有八年。

我因病搁笔将近十年,如今重新拿起,颇感文笔生涩,便想到了姜凤清。他原是普兰店市文联驻会副主席,主编文学杂志十几年,为当地或大连地区作者编辑出版文学书籍数十部,培养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学新人。我欲求教,非他莫属。

于是,这八年间,我先后将新作电子稿发到他的信箱,包括一部12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龙飞凤舞》和中短篇小说、散文十几篇。他都非常认真地逐篇修改、润色,从篇章结构到遣词造句,精雕细镂,无一疏漏。如我的中篇小说《忘年恋》,近3万字,他仔细地修改了两遍,把改好的文字涂成红色,把应删掉的文字涂成绿色,使之泾渭分明,优劣一目了然。在肯定这篇小说的积极意义后,他又单独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一是小说缺少新鲜、独特、生动、感人的中心故事。要有令人难忘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二是小说矛盾没有组织好,人物性格把握也不太准确,不能通过人物对话来推进情节,作者不要有太多的议论。三是小说不宜过多使用成语,要多用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他的意见深思熟虑,字字珠玑,令我豁然开朗,修改起来得心应手。这篇小说被我重新结构,砍掉了近万字,质量显然大有提高。

更让我既感动又汗颜的是,他看稿子特认真,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纰漏,一句一词一字,他都有错必纠。如我在《东北之窗》杂志发表的散文《清新爽朗袁晨野》,原稿开头有处语法错误:“袁晨野等九名大连籍歌唱家于2014年6月荣归故里,为大连父老献声。美轮美奂的演唱会早已华丽谢幕,但我仍萦回在那激情而甜美的歌声里。尤其是他引吭高歌《大连之恋》,更令我回肠荡气,经久不忘。”姜凤清指出第三句“他”是偷换主语,应改为“袁晨野”,这让教了一辈子语文的我感到愧汗不已。而他睿智却又低调,总是说:“这是学生一孔之见,仅供老师参考。”……

拙作经过姜凤清的修改润色,陆续有6篇小说和散文得以发表,其中还有2篇获奖。3篇小小说发表在《海燕》文学月刊,3篇散文发表在《东北之窗》等报刊杂志上。《创作长篇小说献给救命恩人》获《大连晚报》“无偿献血征文”三等奖。《<海燕>引领我飞上滨城文学碧空》获“《海燕》创刊60周年征文”优秀奖,我荣幸地参加了颁奖会,又有幸接受大连作协主席素素颁发“荣誉证书”。她既是褒奖又是鼓励地对我说:“你还在坚持,好!”

50多年前,我是姜凤清的语文老师;50多年后,他又帮老师修改稿子。这正如他的名字——雏凤清于老凤声,我感到十分欣慰。在我看来,他不仅是位作家、诗人,还是位非常出色的文学编辑,他荣获大连市创作委员会颁发的“优秀辅导奖”是当之无愧的。

为文,他心细如丝,精益求精;做人,他坦诚内敛,知恩图报。去年,我看到他为《海燕》创刊60周年写的特稿《感恩<海燕>几位老编辑》,他用阳光般温暖的细节——汤家康老师的一番叮嘱,高云老师的一句诗评,蒋成文老师的一次家访,于汪惟老师的一封来信,真挚表达了他对《海燕》几位老编辑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这篇散文情感浓厚,感人至深,一个当年的文学青年对长者老师的感激之情跃然纸上。有人说:“感恩,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与懂得感恩的人交往,是一种偏得,是一种幸福。”这话,确是至理之谈。

我的学生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佼佼者,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有成功的企业家,有“种粮大王”,还有少将副司令员我跟许多学生可以称为“亦师亦友”,颇有谦谦君子之风的姜凤清就是他们中特别优秀的一个。从他或他们的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师生情谊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此情绵绵,永无穷期。

姜凤清在为他高中时一位老师的回忆录《人生名片》所作的跋文结尾处,深情地写道:“学生在校期间是有限的,而老师却是永远的——这,也许是普天下学子的共同心声。”他说,这是他每年教师节最想说的一句话。

而我作为老师,最想说的是曾经做过北京大学老师、现为台湾政治家朱立伦先生的一句名言:“当老师最高兴的就是学生超过自己,从政的人就未必有这样的胸怀。”无论这句话是否偏颇,但却真实地表达了我——一个老教师的心声。

愿我的学生、乃至天下所有学子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此,我辈知足矣。

责任编辑 董晓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