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宋红梅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严重,国人对于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日益关注,在新时期出现了“底层叙述”的主流文学现象。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过的精神失守及道德伦理的混乱让许多作家对商业化时代下精神重构进行了丰富的探索。特别是在经历先锋文学形式的探索后,中国文学逐渐呈现为融新的文本特征,融入朴素现实主义及现代主义,对本土化的民族美学进行了探索和文学转型特征的重构。在现实主义语境下的文学潮流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进行反思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底层”特征的叙述,有着非常显著的遗憾,面临着诸多的写作困境必须要突破。在新时期下的现实主义文学转型重构中,需要把握现实主义拓展中的多种表征,基于现实主义探求新时期下的多元审美特质。
关键词: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转型重构
改革开放使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变动,社会结构的分化日益显著,在对思想观念变化的追求过程中,出现了对物欲追求的沉迷以及民族精神的缺失,这些都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文学作为消费商品之一,受到了市场的直接影响,文学作品为了迎合市场获得更多的受众而进行了适应性的改变。在贫富差距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对于“底层”的书写进入到了一个转型期,资本市场下的底层不公、委屈、愤慨等,广大农民进城打工,工人下岗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新时期文学的写作导向和题材。①对于底层社会处境的关注,是追求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在新時期做出的转变,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良知精神复活,自觉完成和实现自我洗礼的选择过程。在社会巨大变革之中,知识分子也不断经历着巨大的物质诱惑,知识分子人格变得更加孱弱无力,甚至出现了人格软化和良知沉沦的情况。②
一 现实主义的转型发展
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转型,是相对于浪漫主义的写作,一种贯穿作家主观思想的情感精神,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并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写作方法。新时期现实主义随着现实世界的发展而变得非常庞杂。要实现新时期下的现实主义的理论辨识,需要具有前瞻性,深入历史纹理脉络,探究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健朗的生命魂魄。现实主义在当下的延续新变,不能够单纯地将以前的“泰斗”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沿用至今,摈弃盲目推诿的心态,否则就可能会出现现实主义河床在泥沙俱下的情况下变得雍塞漫溢。③如果以“一刀切”的方式来给新时期的现实主义下定义,就可能重回老套的教条而给中国当代文学套上新的桎梏,使得当代文学变得缺乏生机而僵硬停滞,传统定性的条框会成为现代发展语境的镣铐,只有汲取新时期的生命力量,才能够发散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光彩。纵观现实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虽然对于现实主义的认识存在普遍的分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一定的共同默契认知的。无论现实主义的表述如何变化,最为根本的原则就是“表现现实”。④人类社会和现实是并存的,只要人类社会不消亡,就意味着作家对于现实的表述就会一直存在。对于现实主义的写作没有固定模式,但无论是何种写作模式,其本质都是要忠实于人类生活和生命的真实精神。阿兰·罗伯-格里耶提出:“现实主义不是一种定义明确并使一部分小说家与另一部分小说家对立的理论……正是现实世界吸引着当代小说家,他们都竭尽全力创造着‘现实”。
自1920年代以来,以鲁迅作品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学史的开端,他的作品并不拘泥和局限于固定的审美形式,而是更多地书写对民族发展的深切忧虑,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人道主义情怀。鲁迅作品字里行间都饱含不屈的胆识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以鲁迅为代表的1920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知识分子的自我精神完善,淡化文学的美学特征,更注重对社会实用特性的阶段。⑤解放区时期的文学以赵树理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农民生活的熟悉及理解,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们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形态。⑥学界认为:“十七年文学”更多是服务于政治需要,因而出现了许多对于文学的“异己”批判。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受到政治性的思想影响而使得作品上附着显著的意识形态色彩,一些作品被认为是“伪现实主义”。到了1960年代,由于各种运动的出现,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万马齐喑的景象。
198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学虽然不再受政治意识的约束,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实主义的复苏,但又矫枉过正,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经过时的倾向。1990年代前后,中国文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先锋文学的探索,现实主义以纠正历史意识形态的姿态重回读者眼中,勾起了阅读者的阅读期待。虽然先锋文学的探索没能成功,但是在先锋作家的转型过程中,没有被认真实践的现实主义以纠正历史意识形态的姿态,迎来了文学方面的整体性回归,大量的青年作家对自身的生活及现状提出了疑问,现实主义下的生活对以作家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提出了挑战。中国现实主义和西方国家的现实主义在精神领域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沟通。由于不同国家及民族文化的影响差异,中国新时期出现的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表现技艺上和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有着较大的差异。经历了20世纪末的现代主体挑战和后现代主义的结构,中国当代文学从无序混乱走向了一个重新整合的过程,当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能够包容不同文学创作原则,是一种结合当代历史发展进程的文学创作。在新时期语境下,现实主义文学在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基础上不断进行融新,进行着当代文学的拓展。
二 现实主义的民族灵魂重铸
(一)善良人性的歌颂
新时期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喜欢将其所有能够想象到的痛苦都集中到一个底层的劳苦民众身上,直到这个人被压迫到趴在地上不能够动弹仍然不会放松,最后这个人倾尽全力吐出自己的最后一口气方才结束。自1990年代中国发生经济转型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让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但是在逐渐加大的贫富差距对照下,底层民众的生活仍然艰难不易。虽然相较于几十年前而言,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满足,但是生命中的悲歌和笑语每天都在如同画卷一样逐渐展开。⑦对于感情的真诚表达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底层民众最为真实的自我诉求,这也使得新时期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书写底层成为一种自觉。对于很多作家来说,对于底层的描写,已经成为他们文学作品创作的土壤、空气,成为了他们能够安身立命的环境所在。通过对底层民众的描写,展现出来的是社会结构和民生现实,写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纷杂人性。
在底层文学的写作过程中,始终都需要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追求,没有任何人性是单纯脱离社会的。虽然作家在写作中更多是对底层的无奈和悲剧进行表述,但是对于劳动者身上的纯真、善良、质朴等也进行了广泛的歌颂。老作家在新时期出现了新的创作转向,如孙犁小说中的荷花淀女人身上所流露出的纯真质朴的天性美,沈从文对希腊小庙中的普通民众天籁人性的歌颂,汪曾祺将一群享受人类生活天性幸福的人进行了描绘。⑧在这些作品中,将人性美作为一个载体,以充满理想化的色彩将底层的个人情感因素及最原始的本色人性展现出来,让人们看到了这群极少受到外来文明浸染的纯真男女。他们在描写社会灰暗面的同时,也书写着底层人间温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他们的作品在严肃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地捕捉着人性纯善的光芒,即便在灰暗严肃的背景下,这种光芒微乎其微,但是只要有一丝光芒,就不能够放弃。青年作家的笔墨相对复杂,对于善恶的描写和判断会呈现出两种极致。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的人性丑陋得让人发指、耸人听闻、骇人心魄。有的人物则至善至美,让人们看到之后会发现人性所散发出来的光辉,人性的健康美好会一直引人向善。譬如刘庆邦这一时期的作品就以倔强而强势的姿态,为人们书写着人性的温善,保持对生命的暖意,充满了关爱。
(二)民族精神的重构
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国民精神在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又坠入到物欲的空虚和泥沼之中,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物质的极致追求和对公义的淡漠,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越来越多。⑨在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神农架猎狗和主人一样遭受到了城市的欺凌,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工厂主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顾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哪怕是在农民工闵琳生命被威胁的情况下,仍然过度追求自己的利益,人心的丑陋展露无遗。与物质贫困相比,精神世界更显得贫困。但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在关注社会中的底层民众,有许多精神光芒的闪烁,努力构建清醒正向的精神架构。从底层角度出发来寻找和重构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暖暖这个人物角色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和所展现出来的反抗。小说所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如何用爱来拯救灵魂。作家应当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展现出深沉的爱,来滋养和安慰人心,要用爱来滋养人类灵魂的源泉。只有充满大爱的作品,才能够真正赢得整个世界。
(三)精神家园的追寻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新风貌、新气象等容易让人们认为农民具有较好的精神家园。在农村进行巨大改革的同时,看似富裕的农村人虽然不需要再苦恼于自己的衣食住行,但是却隐藏着非常巨大的叹失。⑩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虽然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社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仍然不被自己所建设的城市接纳,处在被现代文明边缘化的趋势中。随着乡村的变化,乡土文学也应该随之进行变革,需要以农村作为家园来安抚那些无处安放的漂泊的灵魂。在新的历史处境下,留守儿童和妇女不得不面临更为寂寞和残酷的生活。农村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同质 化的过程,一个向着现代化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些漂泊越久,家园丧失感越强烈。鲁迅先生开创的乡土文学,赋予了乡土文学要兼具对现实的批判以及提供精神栖息地的功能。故乡清澈的河水、花草树木以及敦厚朴实的老农,让诸多在城市文明中伤痕累累的心得到了抚慰,温暖着许多漂泊的灵魂。
在时代的转型发展之中,故乡似乎再难成为知识分子的心灵栖息地,在现代工业浪潮之中,即便是偏僻的生存角落,封闭性也会被打破而被外界社会侵入。再加上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媒体让人们对于外界社会的了解更加方便快捷,农民精神世界自然而然会受到社会普遍思想的影响而出现趋同性。1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好地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雪漠的《白虎关》中,人们发现这个沙漠村子下面有大量的金子,消息一传出,大量的挖金人从四面八方涌入,将原本宁静的村子彻底打破,人们为了追逐利益而出现了纷乱争吵,作品之中的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对立起来。许多作家长期陷入现实失落之中,但是这种失落感无法解决本质问题,对于精神意义的追寻让人们的灵魂逐渐畸变,需要去追寻精神家园来打动人心,从而浇筑作者心中的灵魂世界。
三 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创新发展
(一)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本质
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核心本质是什么,学界有不同看法。现代西方小说家豪威尔斯提出“真实是小说的首要检验标准”,真实是对科学性、生理性、自然性下的自然主义客观追求,不会因为作者自我情怀的渗入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而胡风的观点则是:“将现实主义当成对现实的真实描写是错误的,唯一能恢复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的方法,就似乎将现实主义视为一种行为,一种实践”12。作家阎连科认为,现实主义的真实是作者的内心,新时期的现实主义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现象的简单描绘,而应该更为深入地进入到人类的内心世界,要将范围扩大,要包含不同深层次的个体性无意识层面真实,能够通过作品让读者感受到生活和生命最为真实的感受和意义,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新时期对现实主义的定义和审美,就是要一种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普遍体验的真实性,能够通过这种真实性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深醒。
从1990年代开始,知识分子就开始自觉地“入世”,作为底层民众的代言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为现实生活发声成为共识。当代文学对现实主义的认识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摇摆,在阎连科《受活》的后记中,他提出了现实主义最大的敌人是过于粗壮而难以动摇的“现实主义”,就目前而言,人们对于现实主义的认知还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以及典型形象的塑造。13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缺乏穿透力,也缺乏创作上的新鲜感。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应该能够跟随时代的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实现文学的发展。通过个性化写作,在现实主义文学的转折关口,基于开阔胸襟和包容态度来构建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
(二)现代主义审美渗透
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另一个特征是先锋文学在结构方式和语言上的创新,开始融入现实主义创作。阎连科的《丁庄梦》,就是在典型的现代主义审美渗透融合下,利用魔幻写作手法对现实悲伤、社会悲剧的展现。现实主义写作中的细节表达,让作品具有深远意义和韵味,也极具审美张力。
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显示细节的超越性意义,基于细节对内涵进行深层挖掘,在汲取现代主义质素的基础上提升文学作品的表意能力,从而展现底层民众的命运真实,表达对悲剧的深层质疑和无奈。在《丁庄梦》中,看似荒诞不羁的社会底层民众,实则是底层命运悲歌,小说用小男孩的视角来展现出社会性的惊悚悲剧,是对底层命运直击灵魂般的审视。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可以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空间提供出来,给予作者更多的思考。在作品之中,阎连科将国民问题凸显出来,将金钱刺激下的村民的人性缺失展现出来。除此之外,陈应松的作品也有着张力十足的语言风格,行文紧凑,在细节处寓意深刻,有着丰富的象征意味。在《马嘶岭血案》中,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民的表现,无论是生活现象还是逻辑的进行,直至最后血腥事件的发生,最终都转化为对底层人物内心情绪的把控。鬼子的作品在叙事上既惊悚又感人,在情节上不落俗套,各个故事情节从本质上又相互联系并牢固支撑。在故事叙述上,往往采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将主要人物推至一个十分极端的绝境之中,在情节的链条上让读者感受到紧张而陡险。鬼子的小说酷寒和诗意融合在一起,让作品充满了对心灵的冲击。
(三)新时期文学的批判性反思
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在主题、情节、叙事等方面都有着十分严格的符号模式,呈现出更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百态。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批判反思品质。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全面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思想家探索的核心,在繁荣的表象下,贫富之间有着显著差异,追求平等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要诉求之一。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呈现出来的是双刃剑的特征。14在莫言的《愤怒的蒜苔》、田中禾的《五月》以及李佩甫的《金屋》中,都对改革开放中的不良社会现象进行了质疑甚至诘问。《金屋》中的农村青年杨如意最初在农村中受尽欺凌,发财后他通过自己修建的高楼来对村民进行报复,但是他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变,使得普通百姓利益受到了损害。在《那儿》中,描写了“化公为私”改制,“舅舅”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对,但是这种反对受到了社会以及家人的反对,最终让他心力交瘁选择了自杀。在《太平狗》中,程大种和猎犬太平在城市里饱受凌辱,农民工的打工环境糟糕,让以程大种为代表的农民工揭示了社会的弊病,作者以此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展现了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刘庆邦的《红煤》和《卧底》中,新时期社会形势中人心异化脉络得到了很好的呈现。《红煤》中的宋长玉拼命往上爬的过程也是丧失正常人性的过程,形成了一种“红”与“黑”的对比,新时期的质朴农村青年逐渐变成了一个刻薄、势利的商人。宋长玉虽然刻苦劳动,但是却因为对爱情的追求而丢掉了自己的工作,这一人生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他心态上的变异。他放弃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反而利用婚姻在红煤厂村逐渐站稳脚跟,成为矿长。随后他开始聚敛钱财、贪污腐化、养女人等,心灵上逐渐黑化,他倾尽全力对他人进行报复。宋长玉这种心灵上的变化,是刘庆邦直面现实复杂社会的文学批判。
整体而言,新时期文学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相应的清醒和责任。虽然社会在进步,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真正实现经济、教育、社会地位等多個方面的平等,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15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批判,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更体现出中国现实主义作家对扩展现实主义边界的多重努力。
注释:
①高红梅:《魔幻现实主义与国家话语的重构——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9期。
②杨小兰:《从“突破”现实到“回归”现实——对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考察》,《学术论坛》2015年第2期。
③张勇:《现代化转型中的现实主义文学蜕变——对改革题材小说创作的一种观照》,《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3期。
④曾令存:《海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历史转型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华文文学》2017年第4期。
⑤谢延秀:《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形象流变的独特视窗》,《小说评论》2017年第2期。
⑥程子砚、刘国清:《战争小说写实传统的解构与重构》,《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第3期。
⑦李顺春:《历史与现实——<拉格泰姆时代>的新现实主义视域》,《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⑧韩晓芹:《流变、重构中的“不合时宜”——论新时期被误读的丁玲》,《文艺争鸣》2014年第1期。
⑨栾梅健:《重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起源及其特征——从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出发》,《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⑩刘进才:《乡村风景的发现与乡土空间的重构——从文学地理学视角看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鲁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5期。
11刘晓娟:《重构非虚构——美英文学创作风格与文学影响》,《语文建设》2015年第26期。
12蒋帅、付景川:《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嬗变及其当代意义》,《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5期。
13张志忠:《重建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路遥<平凡的世界>再评价》,《文艺研究》2017年第9期。
14孔会侠:《九十年代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性气质》,《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5期。
15林懿、王守仁:《在悖论中坚守——现实主义文学的当代发展与理论争鸣》,《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蒋林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