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氤氲着诗意的赞美与批判

时间:2024-05-04

张聪

摘要:朱鸿的长安文化散文视野宏阔,思考深邃,以敏锐的感受力捕捉和描绘关中大地的风土人情和人生世相,梳理贯通发生在长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艺术地表现了长安文化丰富复杂的精神内涵。本文从文学传统诗境下的艺术性、长安的空间与器物的意义生成、“非虚构写作”的有效传播等三个方面,论述朱鸿长安文化散文独特的文学价值及其传播效果。

关键词:朱鸿;文化散文;长安;艺术性;非虚构

朱鸿是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散文家。自1980年代末以来,他创作出版了《关中踏梦》《夹缝中的历史》《西部心情》等一系列描写关中地域的文化散文,以“长安”命名的散文集就有十几部。他的长安文化散文格局宏大,视域开阔,对关中的山川、关隘、陵墓、佛寺、宫殿,以及西安的古玩、器皿、饮食等,皆有所涉猎;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描绘关中大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人生世相,在“心忧天下”的传统人文情愫表达中,彰显出独立自由的现代精神。

一  充满诗性的赞美与反思

麦克卢汉曾将传播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两种,“热媒介”指的是“具有高清晰度”的媒介,它提供充分的信息,没有留下多少空白需要受众自己参与、填补或完成;而“冷媒介”是“低清晰度的”媒介,它涉及人类感官范围较广,留下思想的空白较多,许多空白需要受众自己去填补,故受众的参与程度较高。朱鸿的长安文化散文属于“冷媒介”,因为它的兴趣不在于对写作对象做详细的推广介绍,而是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探究古都西安的文化根脉,透过历史的时间隧道,表达对现实的关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散文逐渐成为散文创作的主流。它的鲜明开阔的历史意识,厚重大气的文学品格,丰富了当代散文的写作风格。但也有一个普遍的不足,即作为写作对象的史料常常会喧宾夺主,成为散文的主体,影响和限制了作家的想象力和自由心性的抒发,削弱了散文的“艺术性”。

那么,如何使文化散文超越历史史料的限制,恢复其“艺术性”品格?散文的诗性精神的强化是保证其艺术性生成的第一要素,朱鸿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诗性精神是一种与人的存在即本原相关的思维活动,是超越现实而想象彼岸世界以及回归永恒自然神性的生命冲动,是以更高的更理想的超验的世界重新设定并期望改造现实世界的诗意向往。”①在朱鸿的散文创作实践中,诗性精神体现为对长安文化清醒透彻的认识与深刻生动的表现。

朱鸿的长安文化散文对长安文化精神活力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和颂扬。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视野并没有对作家精神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形成遮蔽,事实上,长安文化深厚的人文滋养和传统人格精神的潜在传承,在朱鸿先生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对他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愧对司马迁》中,作者感怀司马迁刚正不阿的人格;在《诗人多难》中,他赞叹陈子昂、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倾慕陶潜、李白高尚的精神气节。朱鸿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资继承的精神源头。当前,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迫切的需要。朱鸿的长安文化散文将现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抒发与民族文化自信源头的探寻相结合,古都西安历史文化内涵的呈现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相关联,在开阔的视野中,发掘长安文化的时代价值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没有批判的赞美是空洞的。朱鸿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识。他站在现代人文价值观的立场上,穿透历史的尘封,对以长安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鲁迅”式的批判。《韩信之忍》是一篇以著名的历史人物韩信为描写对象的散文。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奋发图强,最终成为汉帝国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历来历史典籍莫不将韩信的这种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的行为定义为一种智慧品格,认为是值得人们赞颂和效仿的。朱鸿信奉“士可杀而不可辱”的理念,强调尊严比生命更为重要:“人之所以确立,主要是人在肉体之上还有灵魂,它是人在文明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核心便是尊严”②在作者看来,韩信为了功利去接受侮辱,他的灵魂是十分可怕的,甚至有一种流氓的气息,他这样写道:“韩信的墓在渭河北岸,很多人看过它……然而我却一直没有看过,我对它没有兴趣”③。作者不满的不仅是韩信的功利,更是建立在中国古老的乡土文化观念中的功利意识。

《在马嵬透视玄宗贵妃之关系》也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悲剧做出新的评价和解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将李杨二人的爱情描绘得缠绵悱恻、宛转动人,然而,作者却对此持怀疑态度,尖锐地揭穿了这个天长地久的爱情故事的虚伪性。他通过对历史的详细考证和深刻的心理分析,阐释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迷恋,乃是源于“消除自己的焦虑”,“实际上贵妃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出于她对玄宗的爱,她完全是依靠本能和为了生存”④。玄宗是出于欲望,贵妃是为了生存,仅此而已。马嵬坡兵变之时,禁军首领陈玄礼逼迫玄宗赐死贵妃,以安军心,玄宗照办了,“他已经没有能量追求使他陶醉的刺激。生命力的衰弱,缓解了他的焦虑感,他变得能不靠贵妃而消除它”⑤。同样,陈玄礼对杨贵妃毫不留情、非杀不可的态度,也源于他本人的欲望,“那个白皙多情的女人,年复一年地给一个老人施展风流,他会怎么想?谁能知道他窝了多少嫉妒之火?”⑥得不到,便毁灭,种种人性的卑劣和自私,才是“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真实原因,作者从人性角度切入审视唐玄宗和陈玄礼的内心,进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文化秩序的残酷性。

建立在父权文化基础上的统治秩序,维持着数千年两性关系的文化现实,女性在这一逻辑中被视为客体,成为空洞的能指。“从此君王不早朝”,历来被认为是杨玉环狐媚的緣故;马嵬坡兵变,“六军不发”也是杨玉环祸国带来的后果,一切罪责皆须由杨玉环承担,她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渐暧昧、模糊,最终给人们留下祸水、荡妇的“刻板印象”,而李隆基却只因“怀念”和“凭吊”就足以使他成为“情种”。“以女性作为敌手与异己而建立的一整套防范系统乃是父系秩序大厦的隐秘精髓”⑦,作者在这里描绘了一种司空见惯的民众心理或集体无意识,却深刻地揭示了一种严酷的人性本质和社会真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