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曾绍义 范水平
不少评论家都谈到韩小蕙的散文“确是些投入生命的精心之作”①,是“独具个性的生命喧响”②,韩小蕙自己也一直坚守着“用生命写”,认为“只有用生命写就的作品,才能够震撼别的生命”(《写作圣境》),不久前在就散文创作《答曾绍义先生十五问》的专文中又把“生命的激情”作为“好散文”的第一要素,说“文章的烈焰必须用生命的火花来点燃,散文尤其是”。这些评说自然都不错,若再进一步作细致考察,我们又会发现在韩小蕙用生命写成的散文作品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对人性美的张扬,或者说,韩小蕙散文的最大特色是通过种种方法倾力揭示人性美,深情颂赞人性美,真切倡导人性美!
一
“书香门第+革命干部”家庭的严格教育给予了韩小蕙各种优秀品质,其中最根本的则是“为人着想”,乐于助人。她在写于十多年前的《为人着想》一文中,就提出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相处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和谐与理解”,“而和谐和理解的前提……就是学会为人着想”,并以她父亲为自己“在做人上”的“人生楷模”:“他是早年参加革命的高级知识分子,他的处世原则总是牺牲自我,首先为党和别人着想,比如为了让我能多做一些工作,他经常深夜还在灯下为我誊抄稿子……”。由于还列举了学富五车的张中行老先生、北京晚报的李凤祥同志为她“在学习上”、“在工作上”的“人生楷模”,列举了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笃信“无欲则刚”的林则徐等先哲为我们大家的人生楷模,那文题中的呼唤就格外撼动人心,因为“近年眼见得有些人待人处世,已全然不讲社会公德,只考虑自己合适,想怎么乱来就怎么乱来,有时甚至公然损人利己,横行无忌……不但良心泯灭,置社会公德于不顾,就连法律法规也任意践踏,真个是整个天地间就装着一个人——他自己”,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蔓延使社会的整体道德素质滑坡,严重阻碍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也危及着普通群众的正常生活,作为一个有良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怎能不大声疾呼“为人着想”并践言躬行呢!
《秋意绵绵的晚上》当是韩小蕙践行“为人着想”的动人乐章。本来从外地出差回北京“我的心情很好”,本来是公共汽车女司机“凶巴巴地朝我嚷”,她理所当然地遭到同车乘客的批评,以至有人说要“打电话投诉她”,然而,这时的“我虽已怒火中烧,但还算清醒,马上制止说:‘那别了,现在下岗的这么多,找这么个饭碗也不容易。”话虽这么一句,却不是一般的“清醒”,它分明在昭示着“为人着想”一来处处必要,二来人人可行!其结果当然是另一番情景:“女司机沉默了”,“女司机竟向我道起歉来”,“车厢里的气氛”也“立刻变成如歌的行板,融入到秋意绵绵的北京之夜”。最后车到总站当“我拖拉行李箱下车”时,“女司机对我客气有加,把车停在离路口最近的地方,还连声问我住得远不远,用不用送送”,“我笑笑,说:‘咱们可真是不打不相识。她也笑笑,说:‘欢迎您以后还坐我的车。”面对这由理解带来的转变与和谐,习习晚风中的“我”便有了“好一阵舒服”,进而生出令我们每个人都会浮想联翩的“感慨”:
其实,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沟通的,就看我们采用的是不是多为别人着想的向善态度。如果我们刚才和女司机吵着的,大家投诉到有关部门,香港老板可能会碍于一车人的众口一词,再加上我的记者身份,炒了女司机的鱿鱼,但这显然对谁也没有好处——我自己肯定就会因为心不安而蒙上阴影的。而现在,结局多好啊,它就像眼前这清辉如水的月光一样,把人世间的真善美,朦朦胧胧地铺展在我们身前身后,左左右右,使大家都变得高尚起来。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容易沟通”,就是因为作为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性既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时期所造成的差异,同时也有人类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例如求真、向善、爱美等等。韩小蕙在这里“现身说法”的意义即在于策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行“善”多“沟通”,“多为别人着想”,不仅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能使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二
韩小蕙常常忘记自己的性别,也不大喜欢别人只当她为“女作家”,她说“文学是不分性别的,无论男作家、女作家,作品的首选条件都是社会性、人类性大主题”,而“其最大价值,我认为是体现出女作家和男作家一样,可以用自己的笔,全力地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答曾绍义先生十五问》)。为此,她不仅呼唤人与人的理解而乐于奉献——“愿把我的一切一切,统统都给你”(《有话对你说》),也呼唤人类社会的文明、道德、正义、良知,为社会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以至那温州鰲江小镇上幽幽路巷的步履声,也使她感到“那是20世纪我们中华民族腾挪前进的绝响”(《鰲江深处》)。但作为身兼作家、记者的韩小蕙,对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也憎恨也揭露也鞭挞,绝不心软手软。
《钻石并不恒久》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事情并不复杂:“我友”卜草在一家号称“真货楼”的珠宝店买了特价钻戒,戴了不久钻石脱落,店家却以“使用不当”为由不予退赔,“我友”投诉到消协,店家也仍坚持要消费者承担部分损失,消协调解失败……由于事发北京王府井,又正是2000年商家大讲“诚信”之时,其性质和影响就不能小视了!于是,作者在层层剖析了奸商们对待消费者的丑恶心态后,对受害者卜草也对我们每个读者说:“这个理咱们不能放弃,得把这件事情跟全国人民讲清楚,免得他们以后还像你一样吃亏上当受骗……特别是王府井,是首都第一商业街,是中国的门面,你这个北京人买了劣货,当然这只是‘真货楼坑了你,可要是外地客人外国客人,是会大骂王府井,大骂北京,大骂中国的!”这既可看作是韩小蕙作为记者的思维方式和职业特点,也可以看作是作为“北京人”的韩小蕙为“全国人民”着想的美好心灵,更应看作是一个将“以文学推动天地人心的进步”为“座右铭”的作家韩小蕙对“如今这个世道,大变态,大异化,大荒诞”的强烈不满,对真“诚信”精神即人类文明进步具体实现的殷切期望。她再一次无不悲愤地向我们发出了这样深切的呼喊——
天地在呢,公道自在人心!过去封建社会里,我们的古人还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视金钱如粪土,讲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讲究安身立命的清洁的精神,难道我们今天就光剩下金钱和利益了吗?果若如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奇耻大辱啊,先祖先宗、子孙后代,谁还能宽恕我们今天这段历史!
这是面向“今天”对“人心”的拷问,更是面向“历史”对“今天”的拷问。通过对“过去”(封建社会)与“今天”(现代社会)的对比和这一层深似一层的拷问,我们的确应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的确应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如果说“钻石事件”暴露出来的虚假与虚伪、欺骗与自欺属于“明目张胆”,且有各种典型的因素(如事发地点及时间等),一旦揭出即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像《琉璃象奇遇》中所隐藏的“病苦”就不大容易发现了,但韩小蕙以她“愿意相信人,愿意相信真诚的力量”的大善之心,依据“真诚最重要,信任最重要”的做人原则,通过“质疑”这一特殊的批判方式。一方面她对“同事”们怀疑卖琉璃象的“下岗工人”卖假货进行“反怀疑”:“其实,琉璃象是真的假的,我亦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所有人竟都没有疑义地一致地认为我受骗了,而我自己仍然愿意相信那位下岗工人的话,难道,现在真没有可相信的人了吗?”——“难道我也成了异类?”从而更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主张:“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觉得,人与人之间,真诚最重要,信任最重要!”另一方面她又通过“真正民国初期的宝贝”琉璃象之口,拟人化地指斥“你们人类的劣根性”,说“你们是大自然中最喜怒无常的物种了,标准来回变,全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到了今天就只剩下一个字——钱!”真可谓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也正是经过此番质疑、反问和斥责,使“我益发坚信:生命的无限高尚性,不会都在物质法则,有时人还就得靠主观唯心主义,来支撑起自己承当世界的精神苍穹……精神是无际无垠无涯的,它予人以永恒”,也使我们读者再次看到了韩小蕙那“主观唯心主义”中所“唯”的真诚、善良之心!
三
如前所述,韩小蕙散文中的人性之光是韩小蕙心中温暖阳光撒播的结果,而韩小蕙所褒扬所抒写的美的人性一方面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自父辈以身作则的“楷模”效应,另一方面也与她始终关注当下整体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并不失时机地予以正确评点与引导密切相关。作为作家,韩小蕙写散文“每个字都是用心换来的”(《体验自卑·自序》);作为记者,她更认为“社会对记者的要求很高,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一个至圣的境界”,因而记者要“更多干预生活中的现实冲突`,刺恶扬善,直接评说”,其目的与文学创作一样,“都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为什么写作?》)。她在《文学呼唤崇高》、《别写得这么脏》、《赤裸裸出卖自己》、《恶俗包装入侵散文》等大量报道文字中扬善抑恶,大声呼唤正义、良知和道德、人格,尤其是1991年发表的《太阳对着散文微笑》,最早提出了“散文创作升温说”,准确预见了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散文热”,竭力推崇有更多思想冲击力的“思辨散文”,之后又在《散文观潮》、《随笔崛起与新现象随笔》、《用散文推动天地人心》、《中国散文的八个问题》、《散文怎么离文学越来越远》、《散文又面临转折关头》、《散文的天地有多宽多长》、《该怎样回答那个尖锐的声音》等一系列文章中,从各个方面强调散文的精神高度,鼓吹散文应该“最见真性情,最有真知灼见,最敢说真话,最有战斗精神,最体现思想高度,最向社会和时代负责”等等。散文在她心目中“被看作是最高尚,最纯洁……最不追名逐利,最不带铜臭气,最能与读者交流,最深入人心的文体”,因此她多次在这些报道文字中吐露:“我用自己的全部真情、全部生活信念和热情,以及我对世界的全部认识写散文”;“散文写作对我来说是生命写作”(《散文的天地有多宽有多长》)!可以说,对文坛的整体观照,更加强化和坚定了韩小蕙“用散文推动天地人心”的创作信念;个人成功的写作实践(韩小蕙的散文不仅被选入数十种散文选集,又有多篇被译成外文向国外读者介绍;韩小蕙上述报道文章的大多数也被广泛引用和转载,《中国散文的八个问题》还荣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中的理论作品奖),又使韩小蕙以“作家”的审美眼光和精品意识,更深入更全面地观察文坛,总结规律,写出更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好文章。例如作为“笔谈”刚刚发表的《需要永远保持的姿态》(2005年5月14日《文艺报》),又使我们得到这样的警示——
我们应该时时警告自己:我们不是贵族,连假的都不是。我们本就是平民大众的一员,承认这一点,并不丢脸。对把我们养大的劳动父母,膝前尽孝,堂上请安,端茶倒水,煮菜烧饭,都是作为儿女应尽的责任。永远保持着这样的姿态,有助于我们时时校正自己作品上的准星。
总之,韩小蕙散文中的人性美既是她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由她的社会责任感驱使而成;既是作家情不自禁的自然流泻,又是“文化记者”神圣职责的必然追求。一句话,还是韩小蕙说得好:“平静是真,仁慈是善,普通是美,使真、善、美集于一身……”(《我给季羡林先生当编辑》)
注释:
①雷达:《步出沼泽地·序》,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刘江滨:《独具个性的生命喧响》,《文学世界》1994年第3期。
责任编辑 半 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