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嘉诚 王坤茜
摘 要:宝庆竹刻源自于湘西南邵阳地区(古称“宝庆”),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宝庆竹刻饱受战争的摧残,虽依旧顽强存活了下来,却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网络信息飞速传播,国内外各种信息参差不齐,让人目不暇接,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无疑会受到严重的挤压与冲击。目前,地方政府正对其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研究挖掘,但这还远远不够。对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应当从校园时期开始,逐步完善保护与传承机制。以校园为基础进行传承实践与创新发展,需要教育教学与社会扶持双管齐下,以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活态传承。
关键词:宝庆竹刻 校园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民间艺术
一、湘西南宝庆竹刻文化概述
中国盛产竹,被誉为“竹的故乡”,对竹的使用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国人民是最早开始研究竹的,并借“竹”来抒情咏意,同时也是世界上对竹最有深厚情感的国家。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竹也是各个时代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之处,他们时常会选用竹来抒情咏意,表达乡愁、气节等意象。竹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精神文明有着深远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四友”——琴、棋、书、画,与之息息相关,广为世间流传。目前看来,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植物能在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方面像竹子一样深远。中国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发展,“竹文化”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湘西南宝庆竹刻艺术就是逐渐从历史悠久的“竹文化”中衍生出来一种艺术形式。
宝庆指的是现中国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地区盛产楠竹,自古以来,竹资源在三湘大地上就富甲一方,竹制品制造业发达,为湘西南宝庆竹刻的发展、传播与闻名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湘西南宝庆竹刻特征鲜明、题材多样,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汉族传统雕刻艺术,在明清时期与上海的嘉定竹刻、南京的金陵竹刻并称为明清竹刻的三大流派。
宝庆竹刻起源于明代初期,并在清代成为宝庆府衙选定为朝廷的贡品。在明清竹刻三大流派中,嘉定竹刻以“高、深、透”而闻名,金陵竹刻以“浅刻、简刻”著称,宝庆竹刻与它们不同的是,它以当地盛产且特有的楠竹为材料,兼备浅浮雕、高浮雕于一体,同时还以此为基础创新出了竹簧竹刻。它的雕刻形式主要有三种:竹蔸、竹青、竹簧,后期经过发展还衍生出了竹簧烙画等艺术形式。竹簧,也叫翻簧,就是将竹子外表皮的青色部分与突出的竹节部分去掉,将竹簧所在的第二层剥出,再经过煮、晒、碾、压平整后,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最后经抛光、打磨使其成器,运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在其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色泽如同象牙一般,格调高雅。竹簧雕刻工艺一经问世,即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爱,并在清朝时期被选定为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和对外的外交礼品。
二、宝庆竹刻的魅力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刻、竹雕产品遍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民间艺术,在许多优秀的宝庆竹刻作品上出现的不仅有大气磅礴的山水,还包含有许多将民俗生活、美德传承、书法篆刻等优良民族文化融入其中的优秀作品,例如唐文林老师的宝庆竹刻烙画作品——《宝庆印象》,就以宝庆老街作为表现对象,反映了民间的真实生活状态。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宝庆竹刻体现出十分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这可能也正是宝庆竹刻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宝庆竹刻是手工艺人在竹上起舞的艺术,不难发现的是,宝庆竹刻将实用与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较之下艺术性上大于它的实用性,它所表现出的独特视觉审美,拥有极强的民族文化象征性,让观赏者感受到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体会到浓郁的文化韵味。它自然生动、神形兼备、特色鲜明,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湖湘地区的文化特色。
图一所示的《虾蟹相戏竹根鱼篓》采用高浮雕技艺,鱼篓、虾蟹活灵活现,竹刻藝人将对生活的闲情雅致寄托在鱼篓与嬉戏的的虾蟹之上,体现了湖湘地区的物产丰足,更让观赏者能够直接体会到竹刻艺人想要展现出的鱼米之乡淳朴劳动人民劳作时的生活情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二所示的作品《填彩高脚碟》采用竹簧阴刻的技艺,干净利落、倍感清爽,碟中色彩缤纷夺目又不失典雅。梅花的傲岸高洁自古就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图三所示的《梅花喜鹊竹山》,运用了圆雕的雕刻技巧,将喜庆与美好的寓意通过精湛的手艺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宝庆竹刻在校园生活中的传承
随着我国社会一直以来各领域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加速提高,湘西南宝庆竹刻正面临着传承困难的窘境。因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宝庆竹刻融入校园,将其活态、年轻化传承是对其进行传承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融入校园课堂 校园课堂是最适合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传播、发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场所。在校园课堂中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先行安排素描、三大构成、雕刻基础知识等一系列基础性的课程,扎实基本功底。在此过程中,可以多次介绍宝庆竹刻的来历、价值以及特色,给学生提前普及、引导,激发学生对宝庆竹刻的学习兴趣,后期再逐步引入正轨,寓教于乐。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及动手能力,在课堂上也能凭借自己的想法发挥,使他们产生对宝庆竹刻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构建小组,共同交流,进行思维碰撞与发散,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开展自己的想象与创作,并组织小型的展览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基本手工技艺基础的前提下,要以增加学生们的兴趣与积极性为目的,促进交流与协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匠人精神,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组织开展参观学习活动 课外的生活应当是多姿多彩又充满趣味的。课内教授了学生基础技艺,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竹刻展览,走近地方博物馆感受竹刻的工艺之美,更直观地感受民间淳朴的手工艺。从另一方面进行感染、熏陶,让学生们接地气。通过参加展览,可以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竹刻的各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艺术自信。
(三)与老艺人合作共进,促进艺术与设计的融合随着学生在工艺与基本知识上的了解,且具备一定的设计美感后,可以从民间引入老一辈的手工艺人带领学生们进行实地操作演示,并指导学生的不足,共同提高教学传承的质量;其次,还可以针对兴趣浓厚的同学进行简单的师徒配对模式,达成更紧密的联系,让产生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碰撞的同时也能开拓知识面,为宝庆竹刻的传承提供坚实基础。随着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发展,还能从校园合作逐步走向市场,实现地方文化与市场的多元化联系,使传统手工艺更好地适应市场,为其注入新鲜活力。
四、宝庆竹刻在校园中研究与传承的意义
宝庆竹刻是三湘大地上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漫长岁月中历史的见证,是前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着历史长河中人们的最真實状态。正因如此,现在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意识到宝庆竹刻的价值所在,并开始对它进行积极地讨论研究与保护。
宝庆竹刻走进校园当然不会仅仅是学习一门传统手艺那么简单。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定力,弥补大多数学习艺术的同学定力不足的缺点,培养专注于做好一件事的优秀学习品格,为学习其他课程夯实基础。其次,许多优秀宝庆竹刻作品通常会与绘画书法、美景等相结合,这能从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能力,拓宽审美眼界。还能通过系统地了解传统手艺,学习知识之余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最终应该思考的问题还应回归到如何将宝庆竹刻传承下去,使其产生出别样的时代魅力。
五、结论
宝庆竹刻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开展校园宝庆竹刻实践能够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为传承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开拓宝庆竹刻发展的新道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起来的今天,也就更加需要从青年一代抓起,校园中的学生是传承、发展、创新的中坚力量,需要校园支持与社会扶持,稳步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具有鲜明特色,在文化创意产品迅速发展的今天,也定能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朱腾芳.竹刻情 湖湘韵——宝庆竹刻的审美特征[J].艺海,2018 (9).
[2] 康胜,张宗登.产品创新视角下的宝庆竹刻保护策略研究[J].艺术研究,2019 (3).
[3] 谭高荣,覃英慧.如诗如画 宝庆竹刻[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0 (8).
作 者: 张嘉诚,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王坤茜,工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