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赏析

时间:2024-05-04

高春燕 柳琳

摘 要: 用典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的高超艺术手法,既构思巧妙又意蕴深邃。辛弃疾是古代词史中的用典大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将典故运用得淋漓尽致,将词人与典故合二为一达到精妙的效果。通过对这首词的用典赏析,可以点带面地了解辛弃疾用典的来源与深意。

关键词:辛弃疾 用典 赏析

用典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散文、骈文等各种文体中被广泛应用。辛弃疾作词熔经铸史,豪迈旷达,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被称为是词史上用典最出色的一位词人,《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辛弃疾用典艺术的表率之作。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借助典故抒发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勇气和不受重用的壮志难酬,既达到以古慨今的目的,又凸显出词风的豪壮沉郁。

一、用典精准,贯通全文

用典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切合主题,与内容联系密切。北固亭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宋年间将京口改为镇江,并沿用至今。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较多,面对北固亭的无限风光,辛弃疾在怀古时,精心选择了与京口有关的四位历史人物: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以及跟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借以抒发心中无法排解的复杂情感。

词的上阕提及两位跟京口历史事件相关的千古英雄孙权和刘裕。孙权在京口起兵,与曹、刘鼎足而立,曾使强敌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人生感叹。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自幼居于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后在京口起事,讨伐桓玄叛乱,削平内乱,率兵北伐,收复中原大片国土,代晉称帝,成就一代霸业。词的上阕通过对“千古英雄”孙权与“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杰刘裕的倾慕,寄托了辛弃疾抗金复国的雄心壮志,也有对主和派不愿发兵抗敌的含蓄讽刺。词下阕涉及与京口有关的两位皇帝刘义隆和拓跋焘。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其父刘裕的功业,听了王玄谟对北伐的吹捧,以为北伐功业唾手可得,打了无准备之仗,宋文帝曾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封狼居胥是大话也是野心,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令王玄谟仓促北伐,结果惨败。第二年,北魏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江北的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即词中提及的“佛狸祠”,这是词中下阕所涉及的相关史实。下阕前三句痛诉刘义隆“元嘉草草”北伐失败的往事,既是影射四十多年前北伐的惨败,又是对即将开始的北伐可能重蹈前代覆辙的深切忧虑。“四十三年”三句,词笔由怀古转为追忆,四十三年前词人率众兵南归经过漫天烽火的扬州,惊险的画面历历在目。接下来“可堪回首”三句将笔触转到眼前令词人痛心疾首的一幕——长江北岸瓜步山的百姓竟然将异族统治者拓跋焘当作神明祭奠,在他的行宫佛狸祠下敲锣打鼓,迎神赛会。这是暗含在眼前时事中的典故,词人运用此典,别有用意。此典此景不仅表现了词人对统治者轻率北伐和军民斗志松懈的深切忧虑,还表现了词人对金人猖狂如北魏军队饮马长江的愤慨。

此词所用的故事,除最后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大多数词人用典不同。宋文帝是由上文宋武帝气吞骄虏的北伐引出的,正好跟其父的功业形成鲜明对照,且宋文帝“赢得仓皇北顾”的“北顾”字面又照应了词题中的“北固亭”,佛狸祠行宫的建立又是宋文帝草率北伐引出的严重后果。廉颇之典则是词人抒发受韩侂胄排斥打击的悲愤和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全词典故运用可谓环环相扣。此词在以典故连缀全篇时,亦注意布局安排,以求章法之严谨。此词以典故结构全篇,突破了前人以典故罗列故实或仅限于局部运用的做法,从而使得典故成为词篇结构布局的崭新手段,表现出辛弃疾用典故对词体章法结构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用典情深,借古抒怀

抒情诗里的叙事往往就是为了交代事由,用典是对陈言旧事的裁剪和叙述,本质上也是一种叙述,像辛弃疾那样饱读诗书而又情感勃郁的词人,以情铸典,融入了他的浓郁感情和生命温度,是典型的“事象”艺术。辛弃疾南归四十多年来,先是屡受主和派的诋毁和打击,被迫闲退十八年之久,晚年被起用又遭遇韩侂胄之流的排斥打击。开禧北伐前夕,韩侘胄将辛弃疾起用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嘉泰三年,辛弃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差知镇江府,但不久便被罢职,辛弃疾返回铅山,直至逝世。

这首词上阕的情感表达经由了激越到掩抑再到奋飞的转变。开篇高唱入云,是对像“千古江山”一样千古不朽的英雄精神的热情赞颂,浸透了辛弃疾毕生以英雄自许的理想志意。“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则流露出对千古英豪孙权风流业绩无处寻觅的低回叹惋,其中熔铸了词人年轻时驰骋于抗金战场和在南宋做官时平定暴乱以及积极筹划抗金事业的“英雄”记忆,也包含了词人英勇有为、政绩卓著的“风流”而遭到主和派“雨打风吹”的愤懑体验。第三句“斜阳草树”,语气仍然平叙。第四句则语气上扬,词人的感情从悲催沮抑中奋飞上升,显得气势豪宕,辛弃疾以出身平凡的北伐英主刘裕自比,既突出了词人对出身“寻常巷陌”却“气吞万里如虎”之北伐雄主英风豪气的无限钦仰,又表现了烈士暮年、豪情不减的英雄本色。词的下阕,怀古、回忆和现实交融,更多地融入了词人的丰富情感。“可堪回首”三句,词人描写了长江北岸前线百姓民族意识的缺乏和毫无斗志的民心疲软,也写出了金人猖狂如昔的丑态,实则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抨击,也是对韩侂胄之流不重视民心的深切忧虑。最后三句,情感蕴含极为深刻丰富,“凭谁问”的追问,道出了英雄世无知音的沉痛,也包含在有生之年能得到重用的企盼。此词借助典故抒写复杂的人生感慨,烙上了鲜明的情感印记和个性风采,将用典推到了以情铸典的艺术高峰。

三、用典巧妙,点石成金

南宋时,文学用典技巧的积淀已经非常丰厚,辛弃疾不甘人后,不断创新用典技巧,陈言旧事,经过他的点石成金,使词作精妙无比。一方面,辛弃疾大胆运用古典,巧妙移接。如“元嘉草草”三句为表现宋文帝草率北伐的荒唐,词人不拘泥史实,大胆地将不同时段的史实杂糅嫁接在一起,表现了词人对古典的巧妙移接和裁剪能力。这三句主要指,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任用王玄谟为北伐先锋,却惨遭失败,导致拓跋焘军队追到长江北岸,建康城戒严的史实,词人叙写时却杂糅了不同时段的历史事件。“封狼居胥”,所言的是宋文帝“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之事,实际在元嘉二十六年。“赢得仓皇北顾”则是京城失守后宋文帝“北顾涕交流”的悔悼赋诗,实际是在元嘉七年。这样词人将宋文帝“封狼居胥”的大言不惭和“赢得仓皇北顾”的悲惨下场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词人对宋文帝草率北伐的贬抑和对韩侂胄北伐要慎重以免重蹈历史覆辙的讽劝。

另一方面,词人善于点化陈言旧事,化腐为奇。如上阕第三、四句,面对刘裕的丰富史料,词人叙写时紧扣刘裕的平民出身和非凡气度加以刻画,将平民出身的英豪写得豪气万丈。第三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借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及周邦彦《西河· 金陵怀古》“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的诗词意境,形象地展现了一幅草树掩映、斜阳映舍的平常巷陌图,突出了英雄出身的普通平凡和古迹无处寻觅的历史怆然。

最后,辛弃疾善于将古典叙写跟写景、叙事相配合。词上阕主要是景色描寫与怀古的古典叙写相结合,千古江山的形胜之景、舞榭歌台的历史遗迹、寻常巷陌的斜阳草树,使得古典裁剪的想象性叙述跟残存古迹的现实图景相映成趣。北固山俯瞰长江,形势险峻,曾被梁武帝萧衍誉为“天下第一江山”,“江山”冠以“千古”二字,时空并置,将读者引入到绵邈的历史时空中,更加显示了北固山的雄伟气魄和厚重底蕴。下阕则将古典叙写与往事追忆、现实图景相结合,将宋文帝北伐惨败、拓跋焘在瓜步山建立行宫、廉颇老而见弃的古典,与四十三年前词人穿越漫天烽火的往事追忆和江北民众将异族统治者当作神明祭奠的现实图景以及词人因年老被韩侂胄排斥的愤懑之情叠映在一起,创造出沉郁激壮的审美意境。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沉郁四十余载,开始遭到主和派的排挤,晚年时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长于用典以古慨今,正是辛弃疾词豪放跌宕的写作手法,而无其他豪放词人直抒豪情、不免流于粗犷叫嚣的弊病。窥斑知豹,此词高超的用典艺术也很好地诠释了辛词用典艺术万殊一本的共同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谢玉婷,王俊.古诗词用典背后的情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谈[J].江西教育,2019(35).

[2] 于靖萱.以“典故”为抓手——《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片段[J].中学语文教学,2008(1).

[3] 李欣荣.以情驭典,伤身叹世——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意新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12).

[4] 章浙中,夏艳丽.讨论用事的精妙,探究典故的蕴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随笔[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12).

[5] 单有方.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

作 者: 高春燕,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柳琳,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