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版画家沙清泉劲笔利刀刻浮沉

时间:2024-05-04

高敏

沙清泉,回族,原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1916年4月出生于上海。1936年投身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1938年与木刻界同仁在汉口成立“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并当选为理事。抗战期间,创作了大量鼓舞民众团结抗战的木刻版画作品,在河南新郑、禹县、鲁山、叶县、洛阳,陕西兴平、西安、汉中等地举办“抗日救国木刻漫画展览”。其代表作《天灾?人祸!》 《逃亡》 《保卫祖国的巨人》等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巡回展,曾在美、苏、英、印等国展出。1986年任河南版画学会副会长,1989年被聘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沙清泉“新兴版画纪念奖。”1998年1月1日病逝于郑州。

二十世纪的历史充满传奇色彩,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各种思潮不断地碰撞融合,孕育出无数风流人物,他们的人生际遇与波澜壮阔的时代紧密相连,在历史的漩涡中或浮或沉,时隐时现。沙清泉先生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传奇人物。

沙清泉祖籍镇江丹徒,1916年出生于上海,中医世家,幼年曾学医道,十六岁时因家境寥落,进入钱庄当学徒,备尝生活之艰辛苦涩,对于底层民众的境遇有着切身的感受,所以他的处女作《囚徒》(1936年)和同年创作的《灾》《饿》描绘的都是穷人的生活和苦难。

与当时的进步美术青年一样,沙清泉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1936年10月,他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届流动展览会上见到了鲁迅先生,并参加了鲁迅与木刻爱好者座谈会,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和鼓舞,从此投身于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以刻刀为战斗武器,将现实生活作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反映民众疾苦,揭露社会腐败,在“为大众的艺术”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来说,身上所背负的不仅是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国统区的腐败统治与自然灾害使人们本来已经风雨飘摇的生活雪上加霜,在这一时期沙清泉怀着沉痛的心情,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体察忧患时代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如《朱门酒肉臭》(1937年)、《流民图》(1938年)、《十字街头》(1939年)、《流浪的歌者》(1942年)、《天灾?人祸!》(1943年)、《一颗麦子的成长》(1944年)、《何处是归宿》(1946年)等,这些作品通过展现苦难人民的个体命运与集体悲情将战斗锋芒直指黑暗和敌人,唤醒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奋起反抗。

在沙清泉创作的反映民众苦难的作品之中,《天灾?人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中一只几乎半人大小的蝗虫紧紧咬住老农的喉管,吮吸着他的血,瘦骨嶙峋的老农已无力挣扎,只能仰天垂泪默默等死,这一荒诞而又残酷的场景令观者震撼之余悲愤不已。这幅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河南遭受严重蝗灾后的悲惨境况,飞蝗蔽日、饿殍满地,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画面中的蝗虫象征着那些无视民众、死活一心发国难财的国统区权贵,沙清泉认为的这些压榨剥削农民的贪官污吏比蝗虫更可恨、更可怕,因为蝗虫虽是天灾却可通过人力扑灭,贪官污吏造成的人祸却是虐杀民众的重要原因,所以作品的标题以问答式命名,天灾加上问号,人祸则标以警示叹号。这幅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堪称当时的高品佳作,经报刊发表之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仅在国统区有着广泛影响,在解放区也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担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的周扬同志在教职学员大会上,为大家作国内外形势及河南灾害情况报告时,曾以沙清泉的《天灾?人祸!》为例讲述了河南灾情的真实情况,称赞沙清泉是生活在国统区的正直、进步的文艺工作者,敢于揭露国民党统治区的阴暗面。据说,周扬还为此专程致信沙清泉,邀其至延安鲁艺执教,如果沙清泉当时能够克服重重阻碍毅然前往,那么他在以后的美术格局中定会占据重要一席。

虽然最终沙清泉没有像胡一川、刘岘、力群、古元、彦涵、夏风、焦心河等人一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但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全国民众同仇敌忾抗击日寇侵略的时代洪流中,他和李桦、野夫、刘铁华、黄新波、陈烟桥、汪刃锋等奋战在国统区的进步版画家们,都为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沙清泉参加了在上海抗战的19路军蔡廷锴部61师战地服务团,进行战地慰问和抗日宣传。1938年6月,与木刻界同仁在汉口成立“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并当选理事,1942年1月中国木刻研究会在重庆成立后,沙清泉仍当选理事并被总会任命为陕区木刻指导员兼分会筹备人,从事抗敌救亡与木刻活动的组织工作。1938年至1943年间,沙清泉相继在河南新郑、禹县、鲁山、叶县,洛阳,陕西兴平、西安、汉中等地举办“抗日救国木刻漫画展览”,并举办木刻学习班,有力推动了豫陕两省的抗战木刻运动。

艰苦漫长的抗战岁月是沙清泉木刻创作的旺盛时期,在战火的淬炼中他的艺术风格已臻成熟,对于版画的黑白对比、疏密关系,以及木口木刻刀法的运用和对线条的细致处理,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时期他满怀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刀为笔,以刀代枪,创作了《保卫祖国的巨人》《仇恨》《团结抗战》《把仇恨寄托在枪膛里》等数十幅令人热血沸腾的木刻版画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英勇的中华儿女浩气凛然的雄伟形象,表现了他们为保家卫国随时准备献身的抗敌决心,鞭笞了日寇发动侵华战争的残暴与兽行,其中部分作品被选中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巡回展,曾在美、苏、英、印等国展出,成为了当时版画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沙清泉先生任河南省文联创作部成员兼美编,并为省立开封艺专开设木刻版画课,成为河南现代版画事业的领路人之一。在新的时代光芒感召下,他有感于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创作了大量反映新中国改天换地、人民当家做主的精品力作。反映热火朝天的工业建设场景的有《建设工业的新中国》《炼》《女焊工》《师徒》等,反映农业生产和丰收的作品有《粮仓》《金秋》《粮稳天下》《晚归》等,还有一些描绘家庭幸福充满温情的套色木刻作品,如《聚精会神》《新苗》《童趣》等,这些作品流露出沙清泉对新生活充满的热情和美好期望。令他始料不及的是,1956年肃反运动扩大化,曾在国民党军队担任宣传干事的经历使他成为斗争对象,被隔离批斗并送农场劳教,在后来的“文革”中他的境遇更为凄凉,扫街道、拆危房、烧砖窑、挖防空洞之类的繁重劳动是沙清泉的日常工作,半生心血铸成的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也在多次抄家中被洗劫一空。

生活中的不平,没有压垮沙清泉,反而凸显了他性情的坚毅和心胸的豁达。这位情操高洁的艺术家对朋友以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都以诚相待,从不曾在困境中向家人发火泄愤,更没有因磨难而放弃对光明事业的追求,他的作品中依然透露着勃勃生机和豪迈激情。上世纪70年代末,沙清泉从命运的低谷中走出,再度焕发艺术青春,以手中的刻刀奏响了歌颂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华美乐章。在这一时期他对大自然的坚韧不拔与顽强生命力极其敏感,创作出多幅以讴歌生命力为主题的木刻作品,如:静谧祥和的《烟雨昆明湖》《山乡晨曲》,盎然生机的《春绿太行》《闹春》,壮怀激烈的《昂首阔步》《千年虬龙》,昂扬向上的《铮铮铁骨》《苍虬傲雪》,平静淡泊的《岁月》《山溪》等等。从1979年至1997年,沙清泉共创作木刻版画120余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均刻画得细致入微,堪称毫发毕现,在创作时他使用小三角刀精雕细镂,高密度的排线,多层次重叠组合,一层压一层、一组压一组,密密麻麻却繁而不乱,令人叹为观止,很难想像刀法如此精密的作品是出自一位耋耄老人之手,这在与他同时代的老版画家中可谓凤毛麟角。

纵观沙清泉的木刻人生,我们可以看出他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同寻常的轨迹,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尚未受到充分重视和评估。他虽没在专业美术院校接受过系统训练,却凭借惊人的天赋和才华,创作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他虽历经坎坷磨难,仍一往直前,百折不挠,以铮铮铁骨诠释了一个艺术家的坚守与执着、孤傲与不羁。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值得我们铭记,他的艺术品格和精神需要我们传承弘扬。

(作者系河南省美术馆学术推广部主任、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