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读铭品砚说石友

时间:2024-05-04

胡西林

“石破天惊砚”是沈石友生前爱砚之一,收入其子沈若怀民国时期为他拓印编辑的《沈氏砚林》。沈石友生前藏砚据《沈氏砚林》所刊《鸣坚白斋研目》统计为158方,上海书店重印该书时增入9方,合计167方。“石破天惊砚”抄手门字形,端溪水岩石质,长19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砚首阴刻云雷纹,形制典雅,琢工朴素。两侧铬文出自吴昌硕、沈石友之笔,书法、刻工俱佳,铭文意蕴含蓄,是诗家妙语。

沈石友在近代砚林是无人不知的藏砚大家,所藏砚台无论材质、形制都以品味格调为第一,不沾俗气。他收藏砚台动机明确,玩物益志,所以每得一砚总是把玩再三,细心琢磨,琢磨透了,便与砚成了知心朋友,然后依其形、性、品,或自铭,或他铭,或自铭他铭并举,“强”辞“夺”理,妙语联珠,使每一方砚台都有寄托。所以读沈氏藏砚铭文是一大快事,尤其那些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铭语最启人智慧,脍炙人口。比如他有一方矩形砚,形制简朴,一长方形而已,沈石友为其取名“方正平直砚”,并自作砚铭:“方正平直,为人之则,诐辞邪说毋洿墨。” 借一几何形状说警世名言,砚便被赋予了责任,受墨时笔者就不会信口雌黄,而知笔端应守的道德和担当。再比如那方紫琅玕砚,所谓紫琅玕就是紫竹,因竹竿色紫与端石相类,所以紫琅玕砚就是以端石制成的竹节形砚。此砚他铭,铭者吴昌硕,铭文曰:温其如玉,直节虚心,君子之德,著作之林。四句十六字,第一句写石,第二句喻形,第三句比德,最后一句寄托,字字都是人文关怀。而以化腐朽为神奇铭语举例,则首推“石破天惊砚”。该砚本为一方旧砚,色微紫,石质致密匀净,为端石上品,但若仔细观察,右下方有一条极细的裂纹。沈石友是赏砚大家,目光如炬,一方砚台上其手任何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如此裂纹置砚时不会不察,依然宝爱,其中必有他的道理。形制古朴是肯定的,材质好也是肯定的,但似乎不止这些。他另有一方“学易砚”,也有缺,他也照样收藏(见《沈氏砚林》p46,第8砚),并充满自信地作铭曰“人所残遇我则全”,还请吴昌硕、赵古泥一起作铭,大家玩砚,其乐无穷。其实美本来就有完美与残美之别,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犹如人脸上的酒窝,本为“缺陷”,却可以作为美来欣赏;又譬如端石上的一块绿记,非但没有被人认为是端石的瑕疵,反而被视如美人痣般受人褒扬,赞为“活眼”,多么耐人寻味!沈石友如此宝爱此砚,最大的道理就在这里。

如此为砚作铭便潇洒了——依吴昌硕铭左侧沈石友铭右侧来判断,该砚是吴昌硕先铭,沈石友后铭,先左后右表示对别人尊重,旧时的文人都讲究这个礼数。吴昌硕以“如玉有璺,无伤翰墨”起句,沈石友则以“石破天惊,我以诗鸣”随后,如方家对白,一唱一和,简直让人叫绝——何为璺?器皿裂痕之谓也,吴缶老既已挑明,沈石友就无需掩饰,因为字(文章)好字坏与璺本沒有关系,但是文人总是敏感,更易感性,他这一句跟得太妙了——“石破天惊”语出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诗中“女娲炼石铺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之句,本意是极言震动剧烈,后来转指文章议论出人意表,他随手拈来作砚铭,却像是把心里蹩足了的要说的话,如同呐喊般吼了出来,于是由砚台引出的话题一下子被拉长了。

众所周知,沈石友以藏砚名世,也善刻砚,並擅书画,然而其诗写得好却少有人知。吴昌硕在沈石友去世之后刊印的沈氏诗集《鸣坚白斋诗钞》的序文中盛赞其诗“少慕清逸,中趋真挚,晚遂举其悲愤之心”,只因生不逢时才“托于闲适之致,乃至风月之吟弄,樵漁之歌唱”,假如躬逢盛世,以沈石友的才华那是可以“轹宋轶唐,希踪汉魏”,也就是并驾唐宋汉魏。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沈氏本人也看重自己的诗,视吟诗为吐露心声之所在,并以“诗可言志,砚以比德”戒严自身,不幸的是此生他大半岁月在晚清颓境中做人,命里又多坑洼,两娶两丧,于是就有些宿命思想,不足50岁便筑生圹,并自撰墓志铭刻于矩形砚上,最后一句为“殉无金玉,殉以平生之诗!”可见他的诗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然而沈石友不善也不喜交友,影响了他诗名的彰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闭门索居,人不乐予近,予亦不乐人近,惟与旧相知者酬唱简牍往来而已。”旧相知者中有翁同龢、吴秋农、吴昌硕、张子祥、赵古泥等,其中与吴昌硕交谊最笃,历时也最久,达三十余年。两人的交谊除了体现在沈石友所藏砚台的铭文上、吴昌硕赠送他的诸多得意书画精品,以及沈石友制笔刻砚赠送吴昌硕等方面外,便是两人的书信往来和各自做的诗。吴昌硕的《缶庐诗存》中有许多涉及沈石友,沈石友的《鸣坚白斋诗钞》中则有更多的诗是怀系吴昌硕的。但是有一种情况鲜为人知,1927年吴昌硕去世后,他的弟子赵云壑收集老师的遗墨,曾得到吴昌硕与沈石友书札数十通,他为之装册,其中“什九是请石友题画的”。吴昌硕非常欣赏沈石友作诗的磅礴气势和渊雅韵致,不仅有时请沈石友改诗,“作画忙不过来,所有题画诗,动辄请石友代为。”(郑逸梅《沈石友与吴昌硕》)也就是说,当年吴昌硕画上有些诗不是吴昌硕所作,而是沈石友所作。我曾读过日人栗原芦水所藏吴昌硕致沈石友书信多通,其中就有赵云壑当年经手的信札,内容多涉及此一话题,兹录一札:

石友先生签:

得一片一书,已通知一亭。品研图可画,望裁纸样。如寄一拍像来尤佳,前寄弟之照片一时寻觅不得,故再请之。如画点错人物亦可无须也。铭研写上,可用与不望示知。弟意再求代作题画诗,叩头叩头。松、竹、水、石。

缶弟顿首

廿一日

这体现了两人的友谊,于吴昌硕而言,乃歉怀怜才,对沈石友来说,题诗吴画,图文并茂,是可以骄傲后世的。沈石友一生作诗多少,因为手头沒有《鸣坚白斋诗钞》无以统计,但肯定不止《鸣坚白斋诗钞》所收诗作,当年沈石友过世后是萧退闱据沈石友的易篑遗言,携三巨册沈氏遗诗请吴昌硕点定然后刊印的,吴昌硕为之作了序言,这中间应该不包括沈氏的代作诗。因此沈石友一生作诗究竟多少不得而知,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谜。所以,当我们抚摸这方带着一条细璺的砚台,品读“石破天惊,我以诗鸣”的砚铭时,就会倍觉铭文之妙,这样的铭文好玩极了。

收藏乃雅事,一件藏品让人爱不释手除了形而下的物质形态以外,便是形而上的历史和人文内涵。不错,此砚有璺,无璺会有如许故事吗?还是那个比喻,脸上的酒窝本为人的“缺陷”,却可以作为美来欣赏,这样的人更美,这样的砚台更值得收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