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的学印之路

时间:2024-05-04

江敏,湖南浏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岳麓印社理事、浏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全国“铁人杯”书法作品展、“百年西泠·金石华章”西泠印社大型国际篆刻选拔活动暨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百年西泠·乐石吉金”大型国际篆刻选拔活动、中国(长沙)首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缶庐风——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全国篆刻名家作品邀请展;荣获首届“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赛暨篆刻名家邀请展三等奖、书法报30年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等。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对工致稳健而内含静穆的王福庵、陈巨来的印风情有独钟。近年来,我亦步亦趋,心摹手追,在创作上追求气定神闲、温润典雅的气韵。回顾自己的学印历程,有自己的付出,更多的是老师的教诲。

深入传统多临摹

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是我国篆刻史上的两座高峰,而后者更大程度上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与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一样,篆刻学习也要根植传统,尤其对于初学者,临摹一定数量的秦汉印章,对以后的创作大有裨益。我初涉篆刻的时候,在海上西泠名家周建国老师的指导下,勾摹、临刻了一百多方汉印里面比较经典的作品。当时老师给我的要求就是尽量精准,最好能够达到临刻和原作完全重合,因为只有刻得像、刻得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经典作品中的细节所蕴含的丰富意义。现在想起来,那段经历对我篆刻创作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严谨字法勤推敲

字法在篆刻创作中是极为重要的,必须准确的选择篆字。这就要求篆刻作者对古文字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将所选择的篆字进行艺术化处理,也就是“印化”,以使自己创作的作品风格和谐统一。2012年,我有幸忝列著名篆刻家罗光磊老师门墙,先生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博学、严谨。我时常将自己的习作、印稿等送呈先生批改,遇到我没有处理好甚至是字法出现错误的地方,先生总是会翻出一大摞字典、印谱等资料,给我找出文字的源头、讲解其演变的过程,分析错误的原因,甚至某些字哪个前贤刻过,印文是什么内容、字是如何处理的,先生都如数家珍。有时,先生还会将他看到的好作品复印或者发图给我,叮嘱我认真学习、悉心揣摩。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养成了读印记印的习惯,并且在篆写印稿时,遇到不熟悉的字,一定会溯本求源,反复推敲。

印从书出慢创新

写好篆书是进行篆刻创作的基础,先生非常推崇赵熊老师的一句话“对书法,特别是对篆书重视与实践的程度,将决定篆刻家艺术行程的深度与长度”。几乎每次见到先生,他总会叮嘱我“要多写字”。通过对《峄山碑》《城隍庙碑》《王福庵说文部目》等与自己篆刻风格相吻合的篆书的临写,让我对篆刻作品中如何表现笔意、体现书写性有了自己的理解,线条的质感得到提升。细朱文印初看平稳工致,但并不等于平庸刻板,其细微变化,挪让穿插往往能造成无穷妙趣,创新是在深入传统、提高对篆书理解水平之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刻意“创新”、无序吸收只会导致“奇怪生焉”。因此,如何进一步将细朱文印刻好、刻活,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努力的方向。

严格说来,我系统学习篆刻的时间并不长,自己对篆刻的理解也很浅薄,正是因为有了两位恩师的指导和教诲,才使得天资愚笨的我对钟情的篆刻艺术有了登堂窥奥的机会。古人云“技进乎道”,篆刻艺术在方寸之间生出气象万千,需要的更多的是“印外”的功夫,我将继续执着地追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