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湖上漫笔

时间:2024-05-04

倪旭前

经常生活在键盘和手机微信这样的虚拟世界里,还要为生计、晋升考核做些与艺术无关的这样那样的杂务,要想出现真正的艺术大师,要想与古人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

中国书画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高的表现形式,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书画一直被传统士大夫视为雕虫小技、末技,是文人茶余饭后用以消遣或者权贵用以装点儒雅的一种形式。

书画家要建立一种富有自己个性的、独创的作品风格确实不容易,这种独立的风格要被业界认可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艺术家把这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个人风格当作品牌和商标,一辈子就不断地重复这个,就像歌星一辈子就到处演唱那一首歌,他的艺术实质上已经结束。

有些人会笑某某书画家只能写一种书体,只能画一种画种。其实能专攻一项而出众也不容易了,研究一下历代书法家,可以得出还是只写一种书体的多,历史上不少国画家也只画一个画种的。还有大量的书画家一辈子学到老,写到老,画到老,也没能完成自我风格的。

书画技法固然重要,因为艺术有其独特的表现语言,有其固有的、潜在的、共性的审美标准和创造规律。在尊重技法本体的同时,书画家需要国学修养的支撑。“唯手熟尔”,只要“永字八法”“谢赫六法”,那么作品的文化品味便很难得到保证,而且过度依赖技法,后劲往往不足。像唐代张旭“不治他技”的天才人物毕竟不多的。像赵孟頫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还要恪守规则,还要重视诗文、书画、哲学等多方面修养,才可以列入大师。

书画艺术拼到最后还需拼国学涵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交流和获取不断方便,博物馆古代书画原作不断对外展出,大众书画审美水平和眼力也会不断提高。书画家追本溯源,触类旁通,诗、书、画、印兼能的修养全面的艺术家会不断涌现,形成一批类似宋元、明清那样的诗书画兼擅的艺术家。

书画家要坚持本真,具备富有感性的、天真的、灼热的创作心态。书画理论家需要在艺坛之外多进行理性的、冷静的思考,发出富有正能量的声音,对书画界发挥良性的引领、鞭策和匡正作用。

宁静的、忘我的、不带目的的创作,容易产生佳作。过度的创作展厅效应、参赛作品、拍卖交易作品、应酬作品,容易形成书匠和画匠,作品容易急功近利地走向形式主义和机械化。最终断送美好的创作年华,断送成为大师的机缘。

作品才是艺术家一生真正的财富。因此王羲之嘱咐子女把自己满意的《兰亭序》传下去。很多书画家自己创作的心爱的作品,因为各种原因,会被别人占有。

有人说,理论往往都是不实践的人做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创作似乎不得兼顾,但两者兼修也未必就矛盾。艺术实践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不然容易降低艺术品味和文化内涵;艺术理论者也需要尝试艺术实践,不然容易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一个主攻中国书画艺术并以此为人生终极理想和志向的人,强调书画理论与实践的适度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可供学术研究和参考的各种学术数据库不断涌现,博物馆原作的不断对外展出,书画艺术研究似乎越来越简单方便;然而要站在艺术学术的前沿,要避免研究工作撞车,进行一种新时期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仍然非常不容易。

书画同源这一命题有多种合理因素可以解释。首先,书法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书写,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也可以说既非具象亦非抽象。而中国画同样可以是写出来的。书法往往是国画的基础。书法与国画的表现语言也差不多,都以笔墨纸砚为主,实际上,都可归为国学范畴的东西。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国书画使用的毛笔,好就好在它是“软”的,能表现自然的千奇百怪、千姿百态,毛笔是柔的,但它能以柔克刚。而西方的羽毛笔、蘸笔、钢笔、水笔等,都没能如毛笔那样随意挥洒地表现自然、社会、思想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精到透彻的评点一幅书画作品,犹如对书画作品做了一种再创作。很多作品当世人无法理解,甚至会遭受到当世艺术主流的嘲笑,只有到了后世才得以肯定,甚而加以推崇。梵高在世时没有卖出一幅画。王羲之的妍美书法被当时人嘲笑为“野雉”,所谓“家鸡野鹜”。

炎黄子孙,华夏后人,本应该好好写字的,也可以不用很困难地把字写平正的,就像小孩学拿筷子一样。但是每天伴随游戏机、电视机、手机长大的新一代,看到同学中能写一手好字,有时他会感到很奇怪。

艺术需要自己多实践,从实践中悟出。诗文书画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文,不需看解释,读多了,其义自现;书画,不用多讲解,看多了,其意自悟。同样,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技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