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黄渊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大山,用手中的画笔真实再现东巴凤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载这方土地上的烽火岁月和英雄故事。几十年来,他不忘初心,辛勤创作,书写了一曲曲老区赤子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动人之歌。他,就是88岁高龄、有64年党龄的老画家陈有天。
1934年2月,陈有天出生于巴马县龙洪村。那里山峰叠翠,河水悠悠,田园似锦,俨然宁静的世外桃源,那里也是韦拔群、黄松坚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少年时期的陈有天常听人講述韦拔群三打东兰、智取花红等革命故事,英雄们打抱不平、敢做敢为的精神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陈有天10岁的时候迷上了画画,由于家庭困难没有条件得以好好在这方面发展。后来参军入伍,他才得以潜心学习,尽情涂画,1959年他首次在《解放军报》发表作品,从此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陈有天复员还乡,被分配到韦拔群的故乡东兰革命老区工作。
中国革命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领导农民自卫军“三打东兰”的战斗,开启了中国现代早期农运武装斗争的先河。毛泽东称赞韦拔群是广州农讲所最好的学生,读了半本马列,红了半个中国。
为搜集整理韦拔群的革命故事,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和精心绘制当年革命活动相关图片,陈有天深入走访壮乡瑶寨采访调查,收集相关素材,向知情的老革命、老同志了解、请教有关情况,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
东巴凤三县是石山区,那时交通不是很方便,很多时候去采访走的是崎岖山路,有时走一天都遇不到一户人家,饿了就摘野果充饥。碰上打雷下雨,更是险象环生。有一次陈有天独自到西山去采访一位老红军,途中穿越丛林,大雨瓢泼,山洪暴发,到了傍晚仍被困在丛林中。夜幕降临,大雨仍滂沱不止,雷声狂吼,从高山顶上突然滚下几块大石头,其中一块在距他仅2米多的地方坠落。
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深厚感情,陈有天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犹豫和退缩。林间的羊肠小道长满苔藓,雨天过后,如涂了油似的,稍不小心就会滑倒。连摸带爬,跌跌撞撞,不知摔倒了多少次。半夜,终于在一个深山峒场的独户人家里见到了那位老红军。陈有天在火塘边一边烘烤衣服,一边向老人了解情况,观察老人的神态,触摸其内心世界,构思画作,寻找创作灵感。
收集各种有关素材后,陈有天来到韦拔群当年举办农讲所的列宁岩安营扎寨,潜心创作。白天形影相怜,夜里挑灯奋战,他连续在洞里创作30多天,几乎忘了外面纷扰的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创作,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韦拔群革命故事连环画《三打东兰》终于与读者见面。遒劲的笔力、鲜活的画面,使得韦拔群嫉恶如仇的秉性和正义凛然的气势跃然纸上。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电视还没普及,连环画是人们接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有着很高的阅读量。在东巴凤的乡村、学校、机关,不少人都争着一睹为快。作品很快销售一空,多个出版社再版再印,同时还出版了壮文版。
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陈有天又创作了《一篓子弹》《两张布告》《花桥记》等反映韦拔群革命斗争故事题材的连环画,在全国发行上万册。很多人懂得韦拔群就是从这些连环画开始的。
1985年,陈有天调到巴马县文化局工作,县里的各项重大文化活动都有陈有天参与的身影。
巴马是右江革命根据地腹地,而西山则被誉为广西的“井冈山”。几年前,巴马对西山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县领导希望陈有天能参与这项工作。陈有天二话没说,立即投身到该项工作中。香刷洞韦拔群半身汉白玉雕塑、圣龙山顶韦拔群全身塑像、西山百力坳革命斗争塑像等的设计创作,都有陈有天忙碌的身影。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敌人再次集中兵力围剿西山,韦拔群利用石山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石架、假桥、土地雷的威力,团结带领当地军民反击桂系军阀和地方民团的多次“围剿”,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以这一史实为背景,陈有天在通往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师部旧址加么坳上的一面石壁上创作了一幅大型战斗场面摩崖石刻。此时已年届八十的陈有天亲自设计,亲自施工,连续几个月,每天都站在悬崖绝壁搭起的木架上握刀挥锤作业。为了早日完工,吃住都是在山坳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夜晚寒风吹来,篱笆噼啪作响,令人难以入眠。大家担心陈有天吃不消,劝他晚上回家休息,他却说:“这点困难与当年拔哥搞革命相比算不了什么,没事的。”
几十年来,陈有天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级奖励,有多幅作品被多家纪念馆、博物馆收藏。1997年创作的《林茂水常流》《溶洞晨曦》入选海峡两岸书画展,同年《雾锁青山水自流》与著名画家白雪石、关山月、何海霞的作品一起入编1997年贺年明信片。其本人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授予“广西荣誉文化工作者”称号。有关部门不止一次来函希望陈有天能到自治区、市里工作,但终因割舍不下老区这片故土,他一次次放弃了。陈有天多年来一直坚守清贫,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创作。每年的播种季节,陈有天都回到老家整地,耙田插秧,直至两年前才因年事太高而不再回去耕作。多年来,陈有天在采访民间艺人、老红军等工作中,都是自己开支经费,很多创作劳动也没有任何报酬。因此,有的人说他是当代“杨白劳”,而他总是为自己被称为“杨白劳”而感到骄傲自豪。
陈有天先后多次参与东兰县革命纪念馆、列宁岩、韦拔群故居、韦拔群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二十一师师部旧址、凤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西山革命纪念馆、东里革命陈列室等相关展板设计、绘图工作,创作作品上万幅。修缮后的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大部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无数干部群众前来拜谒观瞻。今天,走进东巴凤,走进这些场馆,观众能看到的很多作品皆出自陈有天之手。从《三三同盟》到《深山古洞传马列》,从《右江怒潮》到《艰守西山》,一幅幅作品真实地再现革命前辈在东巴凤艰苦卓绝的斗争场景,艺术地呈现东巴凤革命老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幅幅作品将参观者带进历史的峥嵘岁月,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洗礼与艺术享受。
丹青寄怀身犹健,初心不忘志弥坚。加入中国共产党60多年以来,陈有天时刻铭记入党宣誓的铮铮誓言,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退休不退志,退休不褪色,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怀着对党无比深厚的崇敬之情、感恩之情。2020年的新冠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陈有天先后创作了《众志成城抗疫情》《元宵节之夜》等反映抗击疫情的作品,并在《广州文艺》《广西日报》《河池日报》等媒体上发表,真情述说逆行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作战的大无畏精神,给人极大鼓舞。
每年春节前夕,县书协都会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陈有天总是热情参与,与其他年轻同志一起冒着寒风冷雨下乡写春联。在书台前一站就是一天,他总是神采奕奕,精力絲毫不输年轻人,让人敬佩。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展活动中,陈有天又一次深入西山、武篆、龙田等地采访、收集材料,连续创作了《西山烽火》《右江怒潮》《人敢拼命 山河听令》等三幅国画作品,向党的生日献礼。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年近九旬的陈有天最喜欢的诗句,也是他退休20多年来的生活写照。陈有天厚道纯朴,胸怀坦荡,身体硬朗,精神镌烁,现依然坚持每周外出写生创作,参加各种文艺创作交流活动。2021年6月,党给陈有天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摸着沉甸甸的徽章,陈有天深情地说:“红色资源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老党员、老画家,我要继续用画笔描绘好烽火革命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