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烟熏的年节

时间:2024-05-04

黄佩华

壮族是十分重视过年过节的一个民族。在一些壮族地区,人们几乎每个月都有自己的节庆。

按节日的轻重排列,壮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庆是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鬼节、三月三、小年、清明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此外,还有青蛙节、牛魂节、端午节、莫一大王节、重阳节、尝新节、冬至节、送灶节等。

壮族人的春节概念是从每年的腊月开始的。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围绕春节进行各种筹备活动,比如着手准备榨油、榨糖、加工爆米花的糯米、采撷粽子叶等。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完送灶节后,准备工作就进入了最后的也是最紧张的阶段。

过春节前的一般准备工作程序是,腊月二十四五酿酒,二十六七宰杀年猪,二十八九包粽子、糍粑,年三十祭祖、吃年饭。

除夕是壮家最繁忙的一天,几乎是男女老少全家总动员,有的大扫除,有的备香炉,有的写春联,有的杀鸡宰鸭,有的忙于供祭祖宗为孩子们招魂。到了傍晚才可以全家欢聚一堂,开始吃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顿饭。

除夕晚上的晚餐被称为“年饭”。在丰盛的菜肴中,不仅有猪、鸡、鸭等常见的肉类,而且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意味着年年有余。吃过年饭,家家户户要趁着夜色把水缸装满,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在楼梯、门窗、秤杆、犁耙、碓子等处贴上红纸片,还要贴上对联、门神,预示大吉大利。有的地方还要一次性煮够第二天大年初一全天的饭菜,称为“压年饭”,祈愿来年五谷丰登,饭吃不完。

除夕晚上,人们通常要通宵守岁,保持香火不断。除夕之夜,有的地方还有半夜燃放鞭炮的习俗,意在辞旧迎新和抢新年头彩头运。有的地方,大年初一早上谁家先起来开门烧炮,就预示着最先接到财运好运。烧完炮,小孩要给长辈拜年,说些“新年好”“恭喜发财”“健康长寿”之类的吉祥吉利话,长辈则用红纸包钱,赏给晚辈作为压岁钱。

大年初一,妇女和孩子们一起床就梳洗打扮,迎接新春的开始。居住在山里的壮族人还有挑“新水”的习俗,初一那天,姑娘们穿着新衣新鞋,提上一炷香,争相来到河边、水井旁,抢挑“新水”回家。谁先挑到“新水”,谁就挑到了吉利。有的地方女人们还从河边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等家畜的石头,嘴里模仿着六畜的叫声,祝福来年“六畜兴旺”。挑回来的“新水”,加入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让全家人和来访的客人喝。据说,喝了这种“新水”,来年人们会更加聪明漂亮、乖巧伶俐。

大年初一的禁忌很多,各地多有不同。比如,全家人一整天不准拿扫帚扫地,据说扫地会把刚接到的财神好运扫出大门。这一天,大人小孩都不准讲粗话和不吉利的话,更不准提到“鬼”或“死”字。大人不能打骂小孩。除了自己亲戚家,孩子不准到别人家去串门。不准杀生,不动弄生鲜之物,尤其不能吃甘蔗,怕来年蚂蚁进家。不准用嘴巴或风筒吹火,怕来年招引大风。不准动用农具和大型家具。不准别人打招呼不答应……

有的地方,一旦大年三十门口贴上利市纸以后,春节这几天内讨债人便不能上门讨债,欠债人可以安心过年。大年初一早上,一些地方家家户户都摆上酒菜,慢吃慢饮,全天不收桌拾碗,一直吃到晚上,称为“吃流水席”。

初二早上,已婚的妇女要杀鸡鸭设席祭拜孩子的外婆,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那些拜师学艺的人也在这天祭拜师父。从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有起新房或刚娶媳妇生孩子的人家,则要接受亲友的贺礼。

舞龙舞狮拜年是壮族的年俗。在宜州、忻城一带,年前人们就开始凑钱扎纸龙、裱狮子,制作各种鱼、虾、螃蟹彩灯。初一早上把龙扛到河边“喝”水开光,然后开始四处拜年。田阳和南宁周边的壮族村寨都有舞狮队,一开年就到各家各户拜年贺春,主人则燃炮欢迎,并赏给红包意思一下。

百色及东兰、巴马、凤山一带的壮族群众在农历正月期间,要过一个与图腾、农事活动有关的“蚂节”“蚂”是壮族对青蛙的称谓。蚂蜗节共分三个阶段:找蚂、孝蚂、葬蚂。

春节期间,在红水河畔的壮族地区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唱欢”(唱山歌)、跳舞、演壮戏等文化娱乐活动。比如,跳春堂舞是壮族庆贺新年、预祝丰收的舞蹈。人们认为跳了春堂舞,来年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有“正月春堂闹哄哄,—年四季乐疯疯”的谚语。

正月末是壮族的小年,人们照例要休息一两天,小小热闹一番。通常是杀鸡鸭祭拜祖宗,给祖宗牌位烧香,然后炖好一两只腊猪脚,宴请亲朋好友。

农历二月初二是春社,俗称“二月社”。在壮族传说中,社王是管五谷的,这天要集体祭拜社王和五谷神,祈求保佑家家户户全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有的地域,各村寨都设有社王庙,一般设在大树脚下,庙不大,内有社王塑像和香火台供人们烧香祭拜。

二月初二,是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的传统节日——花朝节。这天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传说她于这天诞生。百花仙子尤其喜欢长得挺拔粗壮的木棉树,每到春天总是满树红花,鲜艳如火。花朝节一般选择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过。每到这个日子,男女青年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木棉树下。他们穿着民族盛装,带着五色糯米饭、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头巾、布鞋、绣球等礼物,在木棉花的映衬下,三五成群对唱山歌,或赞美百花仙子,或打情骂俏,或拋绣球,乐此不疲。

“三月三”是壮族一个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西南部壮族上坟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北部壮族赶歌圩“唱欢”的日子。不过,无论是南壮还是北壮,每到这天,壮家人都从山坡上采回嫩绿的枫叶、红兰草、黄饭花、嫩稔米果等,选用上好的糯米,精心炮制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的糯米饭。此外,人們还会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枫树叶。在村头寨边搭起棚子,摆上五色糯米饭等供品,然后男女老少围着棚子唱山歌、赶歌圩。

农历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称脱轭节、牛王节、开秧节,流行于桂林龙胜和柳州、河池一带的壮族山村。传说这天是牛王的诞辰,要给牛享受享受。主要活动是给牛“放假”,刷洗身子,然后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的稻草。这天不准使役牛,更不准鞭打牛,还要给牛唱山歌,蒸黑糯米饭或者煮黄豆粥喂牛。旧时有些寨子还建有牛王庙,过节这天要举行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

农历春夏之交,在西林、那坡、靖西等地的壮族民间有一个风趣而特别的节日,这就是掷泥节。掷泥节没有固定的日子,通常在每年四月的插秧和耘田期间举行。

农历五月初一,忻城、宜州、上林、马山等地喜欢吃狗屁馍。壮族地区山中有一种藤,触碰时会散发出狗屁一样的气味,故称“狗屁藤”,用其叶子与糯米粉混合做出的馍粑却别有风味。当地人认为吃了这种馍粑可以除邪去蛊,于是流传至今。

每到端午节这天,在江边河旁居住的壮族村屯都有赛龙舟的习俗。龙舟赛少的两三支队伍,多则七八只支队伍,通常是一个村寨或一个家族组成一支队伍。赛龙舟前,要举行隆重的下水仪式,由寨老或族长供上猪头,燃上高香,下水前鼓手和舵手要接受净身洗礼。赛龙舟获胜者得到的奖品很丰厚,有整头的猪或水牛和钱财。端午的龙舟赛既是壮乡的体育活动,又是娱乐活动,两岸人山人海,观赏者众。此外,壮族民间还吃用芡茆草和竹叶包的三角凉粽,还喜欢在门上插枫叶,或挂苍卜,或喝雄黄酒,据说可避邪消灾。

农历六月初二是莫一大王节,这是壮族唯一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节日。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人家把古代敢于反抗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奉为祖先,在神龛上摆上他的牌位,焚香祭祀。每年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燃香祭祀。大祭就隆重了,一般要到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仪式,供品要用一头猪和一头牛。祭祀的方法也很特别,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供拜,缺一不可。12道菜不能同时做,也不能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儿送一道,等12道菜上齐后,才可以焚纸行礼。祭祀完毕,将所有祭品分成一户一份,带回家去吃。

“六月六,吃大肉。”一首壮族童谣是这样唱的。但其实六月六并不是什么正式的节日,只是田里的稻谷抽穗扬花了,五谷瓜果也即将成熟收获。壮族人为了保护田里的劳动果实,各家各户便凑些饭菜,于这天到社坛或五谷庙前祭祀聚餐,商议保护庄稼的事宜。祭祀时,寨老或族长以鸣火铳、敲铜锣为号,各家户主便自带饭菜碗筷和酒到庙前,先祭拜后饱餐一顿。此外,还有“六月六,晒衣服”的说法。据说,经过这一天晾晒的衣物不会发霉,不受虫蛀。

农历七月十四,俗称鬼节、祭祖节,是壮族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更是人们在家祭祀祖先的节日。这天,传说中的“牙汪”要出殡了,所有的人家要宰杀鸡鸭,做“狗舌馍”和糍粑,烧香祭拜。出嫁的女儿和在外入赘上门的儿子,都要拿鸡拿鸭和香纸回来供祭,但不能在娘家留宿。据说七月初七是“牙汪”去世的日子,各家祖先的神靈鬼魂都要回家接“牙汪”。从这一天起,天天在神台上烧香摆供,直到七月十四止。七月十四送“牙汪”和祖先出门时,鬼神们都争相比靓,还比富比欢乐。因此,人们都不惜买回各色纸品,用五色纸剪鬼衣,用金银纸叠元宝做鬼钱,装入纸袋。每个祖先一个袋子并写上他们的名字,然后烧化。据说烧得越多阴间的鬼神得到的越多。故壮族民间有“三月扫墓,七月烧衣”的说法。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月亮最大最圆的日子。这一天,壮族人除了边赏月边祭供月亮、吃柚子、吃月饼之外,有的地方还举行隆重的巫事活动。圆月东升时,巫公巫婆便开始在院子里摆设巫台,烧香祭祀月亮上的“特多”。中秋节这天,在有的地方,心灵手巧的壮族妇女还动手做绣球荷包,家家都做一种叫“猴子抱南瓜”的工艺品。有的地方还有赶歌圩和放河灯的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壮族人的尝新节。在驮娘江一带,这一天主要是品尝新收获的糯米和麻鸭。此时节正值秋天,晚熟的大糯已收割完毕,人们将糯谷放进蒸笼里蒸熟,拿去晒干后,再拿到碓窝里脱壳,然后再次放入蒸笼里蒸至松软。这种制法做的糯米饭香而不粘,松软可口。人们还把一些未熟透的糯谷煮熟炒香,配上生的姜叶,再拿到碓窝里春扁脱壳,这种吃法叫作“吃扁米”,只当小吃,味道清香特别。晚上的节目是舂糍粑做汤圆,通常要吃到半夜。过尝新节,除了做足糯米饭这个文章外,还要选择鸭帮里最肥的鸭子宰杀,与亲友共享。

进入十月,壮族的节庆渐少,比较大的节日有庆丰节、赶降节、冬至和送灶节等。庆丰节从十月初七开始至十二日不定,各家各户都杀鸡杀鸭、下河打鱼、做糯米饭,祭祀祖先及诸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壮族祭祀灶神的节日,也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日,目的是送灶王上天去见玉帝。壮族人认为,灶王一年到头为农家司灶管火很辛苦。因此,从腊月二十三起到次年正月初一,给灶王歇息七天,并摆上供品送行。饯行后,在灶口贴上对联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思是请求灶王到天上见玉帝后多美言几句,祈求家庭丰衣足食、幸福安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