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呼啸山庄》中的“书籍”意象

时间:2024-05-04

摘 要:《呼啸山庄》中的“书籍”意象贯穿始终,全书中总共出现两类书籍,分别是道德书籍《圣经》与知识书籍。通过道德类书籍,反映出人物的精神状态与宗教存在的社会现状;通过知识类书籍,展现文明带来的利弊影响;此外,书籍在起暗示作用、推进情节时,呈现出文明与野性这两种矛盾力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引发读者对于文明和野性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呼啸山庄》 书籍 意象

《呼啸山庄》中书籍意象出现频繁,全书共出现117次,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宗教书籍《圣经》出现12次。本文将书中涉及的书籍意象分为两类——宗教道德书籍《圣经》与知识性书籍,分别阐述不同类书籍意象在揭示人物精神状态、反映社会宗教现状,与展现文明给社会和人性带来的多元影响方面的作用。此外,书籍意象作为中介,在推动情节发展、起暗示作用的同时,也呈现出文明与野性这两种矛盾力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引发有关二者平衡问题的思考。

一、道德书籍《圣经》:人物精神映射

全书中存在大量对宗教道德书籍《圣经》的相关描写,通过不同人物对《圣经》的态度,表现出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对宗教态度,并揭示宗教存在的社会现状。这些道德书籍的意象最能突出展现的是约瑟夫的极端主义宗教精神与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自由观念。在凯瑟琳《圣经》中的日记写道:约瑟夫不许他们周日玩耍,只能学习宗教书籍。出于不满和自由精神,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一次故意捣乱,引发约瑟夫大怒:“凯蒂小姐把《救世盔》的书皮子都撕下来啦!希刺克厉夫使劲踩《走向毁灭的广阔道路》的第一部分!”a以上两个例子反映出约瑟夫是一位严格的教条主义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关注的是宗教的罪恶和惩罚,而非“爱世人”方面,带有极端主义宗教精神。与约瑟夫所代表的传统宗教相反,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所代表的宗教力量则是生命激情,他们的这种激情来自灵魂对于自然和自由的渴望和与追求。

在洛克乌德身上,书籍的意象更多体现出的是维多利亚普通中产阶级对于宗教教义的熟悉淡漠b,无敬畏之心的状态。洛克乌德在梦魇中到教堂听杰别斯·伯兰德罕牧师的布道,他的反应是:“在我糊里糊涂地绞尽脑汁猜想杰别斯·伯兰德罕牧师将如何发挥他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却倒在床上睡着了。”由他的这种态度看出,洛克乌德对当时的正统宗教并不感兴趣。虽然没有兴趣,但他对于《圣经》以及宗教规则是充分了解的,“而不论约瑟夫,或是牧师,或是我要犯了这‘第七十一的第一条,就要被人当众揭发,而且被教會除名”。由洛克乌德对于《圣经》的态度,揭示出维多利亚时代存在的一种现象:宗教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而耐莉对《圣经》表现出的态度,体现的是带有个人倾向的基督教信仰。当约瑟夫大声抗议耐莉欢乐的歌声时,耐莉反唇相讥:“可别吵了,老头,像个基督徒似的念你的《圣经》吧,绝不要管我。”在希刺克厉夫快要离世前,她与他的对话:“从你十三岁起,你就过着一种自私的非基督徒的生活;大概在那整个时期中你手里简直没有拿过一本《圣经》……可不可以去请个人来解释解释这圣书,告诉你,你在歧途上走多远了;还有,你多不适宜进天堂。”耐莉这些直接又略带讽刺的话,并没有体现出基督徒应有的和蔼、仁慈和宽容的特点。“像个基督徒似的”和“你多不适宜进天堂”这种判断,是她带有个人主观倾向的判断,呈现出她以个人观点为主的宗教观。

以道德书籍《圣经》为媒介,映射出那个时代存在的极端主义、具有个人倾向的宗教观、普通中产阶级群体的宗教态度以及自由精神等多种精神状态与社会现象。

二、知识书籍:文明影响映照

书籍象征着文明与进步,通过不同人物对知识性书籍的不同态度和观念,反映出文明在带给人们知识和希望的同时,也随之而来的各种弊端:重理智轻情感、排他性强、自私等。

如小凯瑟琳是文明的显著受益者,在她的童年,强烈的好奇心使她对知识充满兴趣。庄园里丰富的书籍满足了她对学习的渴望,也正是因为她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她对走出画眉山庄不太感兴趣,可以说,她的青春脱离不了与书籍的联系,广博知识的积累、可爱人格的形成都离不开书籍对她的影响。尽管她的发展被希刺克厉夫的报复打断,但是书籍和文明对她产生的影响和希望是无法磨灭的。

相反,文明力量的弊端很突出地显示在林惇身上。书籍在表现林惇的性格方面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籍影响着他,使他形成理智、冷静,甚至无为、无情的性格状态。在林惇无法说服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分开时,凯瑟琳试图用绝食的方法迫使林惇屈服。在那几天里,林惇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书房,“一直埋头在他的书堆里”,不过问妻子的事。他对她那致命的疾病的迅速发展所知甚少,不努力采取任何行动,然而,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书籍为代表的文明此时将自己定位为淡漠的色调,纵容林惇抑制他的烦恼与对他妻子的关心。因此,“书”成为一个掩饰人性尴尬的媒介,释放人性的冷漠和残忍。

在小林惇的身上也展现出书籍代表的文明的弊端,如排他性与自私。虽然书籍本身是一座桥梁,使小凯瑟琳和小林惇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但他们能建立这样的关系,其中也有部分文明“排他性”的原因。当哈里顿认不出门上刻着的“鬼”字时,凯瑟琳的反应是:“认不出?”凯瑟琳叫了起来,而林惇的反应则是痴痴地笑了,他第一次显出开心的神色。小林惇开心地笑,是因为他发现他有更多的特权成为凯瑟琳的盟友,而不是目不识丁的哈里顿,因为显然他更有资格成为无论在财产还是知识方面和她平等的人。小凯瑟琳起初的对于哈里顿的厌恶也是书籍这种文明的排他性的体现。

在小凯瑟琳被带到呼啸山庄后,一次小林惇和耐莉的对话中,小林惇表示: “我很高兴,因为我要继承他,做田庄的主人了。凯瑟琳一说起那儿总把它当作是她的房子。那不是她的!那是我的。爸爸说她所有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的。她所有的好书都是我的。”根据他父亲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小林惇很满足于成为画眉山庄的主人,因为他渴望成为这么多好书的主人。为了抢到凯瑟琳的藏书,他愿意当他父亲的共犯,文明带来的自私在他身上得到明显的体现。

知识性书籍所代表的文明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文明的优点,也显露出文明的副作用。

三、暗示推进:文明与野性的对抗与平衡

书籍在起暗示作用、推进情节时,也呈现出人物身上的野性与书籍代表的文明之间对抗、摇摆与平衡的矛盾,引发读者对于文明和野性的深层思考。

书籍在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小凯瑟琳一开始因为哈里顿粗鲁而看不起他,哈里顿一怒之下将书籍都烧毁,野性与文明产生激烈的对抗。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凯瑟琳学会不带偏见地看待他人,便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她“用白纸把一本漂亮的书整整齐齐地包起来”送给哈里顿,以这本书为纽带,重新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正是因为经过先前的抗争,当书籍形象再在小凯瑟琳和哈里顿之间建立起来时,比小林惇和她之间的形象更牢固,因为文明的弊端在冲突中消解,现在双方的身上均没有任何的自私、乖僻与偏见。随着书籍的中介作用,最后小凯瑟琳教哈里顿读书发音的场景是甜蜜而鼓舞人心的,以呼啸山庄为代表的野性与画眉山庄所倡导的文明最终融于一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

除了主人公外,在伊莎贝拉身上也呈现出文明与野性对抗与平衡的过程。当凯瑟琳和她因为希刺克厉夫大吵一架后,“凯瑟琳和伊莎贝拉坐在书房里,彼此敌对,可是谁也不吭声……伊莎贝拉专心在冥想,也许在看书,直到门开时还那样待着”,虽然此时书就摆在她的面前,但她想着的是自己最近失控的行为与她越来越喜欢希刺克厉夫的心情,并没有真正注意到这本书,只是用这本书作为一个面具,来掩饰她的真实想法,书籍的虚设暗示着这种文明的力量没法约束住她内心的野性。随后这种状态愈发激烈,当她决定私奔时,便已遗弃文明引发危险。婚后,阴郁的生活使她又开始转向“读些旧书”,书的出现与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总是醉醺醺的前主人、残酷的暴君丈夫、冷漠的仆人,这些都暗示着她留在不文明的环境中寻找美。她恢复阅读书籍的行为是在她成功逃离呼啸山庄前不久,书籍也为她的救赎做了一个伏笔,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纯文明与纯野性均存在弊端,书籍意象代表的文明与人物自身野性不断冲突的过程,其实也是寻找二者该如何存在、如何平衡的过程。

综上所述,“书籍”作为《呼啸山庄》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对人物精神状态进行显现,反映社会宗教现状的同时,也揭示出文明带来的利弊,体现出作者对时代的关注。此外,书籍意象的暗示与推进的中介作用,呈现出文明与野性两种矛盾力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状态,引向对二者如何平衡问题的深层思考。

a 〔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杨苡译,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文中相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b 张静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7页。

参考文献:

[1] 王海铝.荒原与风暴——《呼啸山庄》的意象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 高永红.艾米莉·勃朗特小说中的意象意蕴[J].世界文学评论,2008(2).

[3] 袁翠珍.从《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宗教观[J].外国文学研究,1997(4).

作 者: 王楠,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