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在小说《失落》中,基兰·德赛以其细腻的文笔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后殖民统治下印度人民的心理状态。因此本文将从心理学家罗洛·梅的焦虑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失落》中的主人公们管理焦虑的不同方式及各自最后的结局,来探索正确的焦虑管理方式以及印度人民在面对后殖民统治时可能的出路。
关键词:《失落》 焦虑理论 罗洛·梅
一、引言
《失落》是印度英语作家基兰·德赛的第二部小说,于2006年赢得了英国曼布克奖并因此获得了诸多关注。中外的评论家们大多从离散、后殖民、全球化等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本文从罗洛·梅的焦虑理论的视角出发,意图说明德赛在《失落》中揭示的后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的焦虑问题,同时也指出了正确应对这种焦虑的方式不是逃避而是直面,即印度人民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的出路。
罗洛·梅认为:“焦虑是人在其生存价值受到威胁时的基本反映,是某种人视为与其生存同等重要的价值受到威胁时的基本反应。”(罗洛·梅,冯川、陈刚译, 477)而他的焦虑理论指出,焦虑并非是一种毫无益处的情绪,正常的焦虑可以成为“生存热情的刺激”,因此面对焦虑,人们无须一味地排斥,而是可以采取建设性的方式去面对,从而摆脱焦虑。在小说《失落》中,德赛就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焦虑的态度,一种是以法官與基恩为代表的通过各种看似不同但实质都是逃避的方法来暂时摆脱焦虑的态度,而另一种则是以赛伊为代表的勇敢地直面问题,解决焦虑的态度。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会分两个部分,首先阐述以法官为代表的一群人的焦虑管理的失败之处,其次由他们失败的原因来阐述赛伊的焦虑管理为何是正确的,即怎样才是正确的焦虑管理方法。
二、失败的焦虑管理——固化与置换
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中指出正常的焦虑是可以作为“觉察、警戒和生存热情的刺激”的。但是在《失落》中,无论是法官还是基恩,他们的焦虑都远高于正常水准,后殖民统治使他们产生了焦虑,而他们的焦虑在他们采取了固化与置换等错误的焦虑管理方式之后变得日益严重。
小说中法官对于英国无比向往,因此当他在英国留学遭到各种歧视并最终被迫回到印度之后,其内心的焦虑不言而喻。于是,在回到印度之后,他将所有的焦虑都化为对于仆人的严苛。他有一份十分严格的时刻表,他要求自己的印度仆人必须准时做好所有的准备,“迟五分钟都不行”,他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六点半洗澡,八点半骑马去田里,下午四点半一定要有完美的下午茶,等等。这些固化看似是自律,实则只是为了避免焦虑,每天都会在同样的时刻去做同样的事情,这样就不会存在失控的状况。一切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焦虑便不会存在了。但是这样的固化是会有副作用的,“僵固的思想能带来短暂的安全感,代价却是失去了发掘真理的可能性,排除新的学习以及适应新环境的特异技能” (罗洛·梅著,朱侃如译,297)。他固守自己的时刻表,绝不改变,正如他固执地排斥应对印度的一切,盲目地追随西方,结果导致他“成为每个人都厌憎的对象,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基兰·德赛,152)。
如果说法官的固化体现了一种对于后殖民统治的拥簇的话,小说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基恩所采取的置换的方式则体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基恩在面对焦虑的时候,采取了置换的方法。所谓置换,就是个体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对象上,而后者完全成为前者的替代物。小说中,赛伊便被基恩当成了后殖民国家的替代物。基恩与赛伊的矛盾源头在于基恩认为赛伊属于亲英派,后殖民统治使他无法获得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他痛恨后殖民统治,而赛伊又恰巧有着“相对富有的家庭出身和精致生活”(黄芝,98),这使得他“回避、讨厌甚至是仇恨”赛伊(黄芝,98),这种“仇恨”的实质就是他将对于后殖民统治的怨恨尽数发泄到了赛伊身上,是典型的置换表现。
三、成功的焦虑管理——建设性方式
面对焦虑,法官以及基恩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法,但是两种方法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便在于他们都没有直面焦虑,真正地去解决那些潜在的问题,他们的各种管理方法的实质都是逃避,通过固守自己所谓的价值观以及将怨恨置换到别人身上,他们都在尽可能地逃避自己应该去面对的焦虑,这样做虽然使得他们的焦虑在短时间内有所缓解,但是从长远来看,只会使其日趋严重。而关于焦虑的管理,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提出:“焦虑可以建设性地来看待,方法是把它视为一种有待厘清的挑战和刺激,并尽可能地解决潜在的问题。焦虑指出个人内在价值系统存在的矛盾。只要有冲突,正向解决的方案都是有可能的。”(罗洛·梅著,朱侃如译,300)小说中的主人公赛伊在面对矛盾的世界与若即若离的爱情等焦虑时正是采取了这种“建设性方式”。这种方式的特色在于“个人能够坦然面对产生焦虑的情境,承认自己的不安,在焦虑的情况下继续前行”(罗洛·梅著,朱侃如译,302)。因此赛伊能够找到导致焦虑的原因并且竭尽所能地去克服,最终实现了成功的焦虑管理,也找到了焦虑的意义。
在小说中,赛伊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后殖民统治,这使得她自身没有归属感;二是基恩对她的忽冷忽热,这使得她在爱情方面没有了安全感。首先,当赛伊感受到后殖民统治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她发现她“学习的任何理念都是自相矛盾”的时候,她并没有放任自己困惑下去,她积极主动地阅读更多的书籍,不盲目地相信任何一方(后殖民统治国家或者是印度)。在小说第一章写道:“赛伊坐在游廊上,捧着一本旧《国家地理》杂志,正读着关于巨型乌贼的文章。” (基兰·德赛,1)而小说中也多次出现了关于赛伊读书的描写,在结尾处,德赛甚至写到赛伊:“想到父亲和太空计划,想到读过的那些《国家地理》杂志和书本……她感受到一线力量与决心的闪光。她必须离开。” (基兰·德赛,406)赛伊“想尽一切办法,驱策自己走向未来”,她通过阅读获得知识,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该如何面对矛盾的现实,那就是走出印度,去面对更大的世界。其次,在面对基恩对于她的忽冷忽热时,她没有一味地选择怨恨基恩也没有过度自责自轻,而是选择到基恩家里直接质问他原因。“赛伊对于爱情的追求最直接地表现于她不惜放下女孩的矜持来到基恩的住所质问他,期待两人的复合。”(黄芝,102)而她的直接也被证明是有效的,在小说的尾声,基恩帮助赛伊一起去寻找法官的小狗玛特也“似乎暗示了赛伊付出爱情的成功” (黄芝,102)。
小说中,只有赛伊处理焦虑的方式是正确的,而她的“建设性方法”其实不仅对于她自己,还对于法官以及基恩的焦虑的处理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如果法官能够真正看清导致他无法融入西方世界的原因不在于某些外在的原因,如身上的味道,而是在于根深蒂固的后殖民统治造成的偏见,并且他能够不再强求融入西方世界,而是接受自己的印度人的身份,利用自己的权利与知识为印度人民服务,让更多的印度人接受自己的身份,而不是盲目崇拜西方,那么他就不至于沦落到 “永远处于帝国的边缘、本民族的边缘,永远地在夹缝中生存,得不到精神上的安宁” 的地步(石云龙,164)。而基恩也是如此,如果他能够通过正当的反抗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或者是如赛伊一般通过知识来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将正当的反抗变成了毫无用处的暴力行为,打着追求自由与解放的幌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的话,就不会对赛伊以及其他无辜的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的伤害,他自身的焦虑便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
四、结语
在小说《失落》中,德赛生动地展现了后殖民地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的焦虑:刻板的法官、模糊了反抗与暴力界限的基恩,还有在结尾处痛哭的赛伊,他们都是焦虑的受害者。但是这种焦虑其实是有双重作用的,通过结局赛伊与其他主人公的对比,德赛旨在强调面对后殖民统治带来的焦虑时,印度人民不应该一味地逃避,而应该坦然地面对并积极主动地探索出路。
参考文献:
[1] 基兰·德赛. 失落[M]. 韩丽枫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 黄芝.叹息与渴念——论《失落的继承》的“宁静的自得”观 [J].外国文学评论,2009(4).
[3] 罗洛·梅.罗洛·梅文集[M]. 冯川,陈刚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4] 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 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石云龙.后殖民时代身份,家园,自我的失落——评基兰·德赛获曼布克奖小说《失落的继承》[J].当代外国文学,2008(3).
作 者: 邵鑫鑫,苏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