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松漠纪闻》中的东北民俗

时间:2024-05-04

杨欢 宋娟

摘 要:《松漠纪闻》是南宋访金使者洪皓所著,记载了当时有关女真族的珍稀民俗史料。笔者通过分析文本中所记载的女真人的宗教信仰、婚姻习俗、饮食习俗,蠡探宋代东北人民的生活面貌及精神价值取向。

关键词:洪皓 《松漠纪闻》 女真 东北民俗

《松漠纪闻》正续二卷、补遗一卷,为南宋洪皓所撰,《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有相关记载:“此书乃其所纪金国杂事。(皓)始于留金时,随笔纂录。及归,惧为金人搜猎,悉付诸火。既被谴谪,乃复追述一二,名曰《松漠纪闻》。”《松漠纪闻》是洪皓使金期间对金国诸事的随笔记载,对研究辽金宋史、东北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四库全书总目》将此书放入《史部·杂史类》,可知此书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本文通过研读《松漠纪闻》,分析其中所记载的关于当时东北人民的民俗情况,对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真的宗教信仰

女真作为东北地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松漠纪闻》中就详细记载了女真人有关宗教信仰方面的民俗情况。女真人本土信仰的是萨满教,然而随着女真族进入阶级社会,受契丹族和汉族影响,佛教、道教的影响逐渐扩大。《松漠纪闻》中记载了女真人对佛教推崇尤甚的情况:

奉释氏最甚,共为一堂,塑佛像其中。每斋必刲羊,或酒酣,以指染血涂佛口,或捧其足而鸣之,谓为亲敬。诵经则衣袈裟,作西竺语,燕人或俾之祈祷,多验。

这说明女真人特别信奉佛教,不仅在厅堂中塑佛像,每逢斋戒即杀羊或喝酒来庆祝,并且用染着血的指头涂抹佛口,捧佛足奏乐歌唱,对佛像十分亲近尊敬,而且还穿上佛教的袈裟,并用西竺语诵经以表明自己真诚的信仰。

除了寻常百姓,女真的皇亲贵胄们对佛教也秉持诚挚的信仰与尊敬:

胡俗奉佛尤谨,帝后见像设皆梵拜,公卿诣寺,则僧坐上坐。燕京兰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然皆建院。自南僧至,始立四禅,曰“太平”“招提”“竹林”“瑞像”。

女真族對佛教的信仰具有严格的规定,帝后看见佛像都要焚香参拜,即使公卿大臣们到寺院,僧人们也是坐上座。女真族还大量修建寺院,在当时就已建成“太平”“招提”“竹林”“瑞像”四大禅院,贵族家中亦多有为僧者,可谓举国上下信奉佛教。女真人对佛教的极其尊敬还体现在对僧人们独特的管理制度上:

僧职有正、副判录,或呼“司空”,辽代僧有累官至检校司空者,故名称尚存。出则乘马佩印,街司、五伯各二人前导。

这段记载说明了当时东北地区不仅对僧人设有职位,出行有专门的仪仗,而且僧人还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些记载表明当时僧人们深受恩宠,而且僧人管理相对完善,还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据这些记载来看,东北地区对佛教的信仰是十分推崇的,这是东北地区受中原汉族信仰文化影响的结果。

二、女真的婚嫁习俗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松漠纪闻》中记载了女真人形式多样的婚姻形态,这些独特的婚姻制度暗含着不同的婚姻家庭观念,体现了东北地区独特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

(一)收继婚

收继婚是女真族原始婚俗的残余,指“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姪亦如此”的婚姻制度,即父死则儿子娶其庶母,兄死则弟娶其嫂,叔伯死则侄儿娶其婶娘。这种婚姻形态是女真族落后腐朽婚姻制度的残余,《松漠纪闻》记载:

绳果死,其妻为固碖所收,故今主养于固碖家。

绳果是阿骨打的第五个儿子,固碖是阿骨打的长子,蝇果去世,固碖娶其妻,这就是继婚制度残余的体现。这种落后的婚姻制度在女真贵族内仍有残留,其在庶民之间的情况可想而知,这种有悖人伦的乱伦旧俗既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又十分不尊重女性。所幸此制度在当时并未持续许久,金国建立后,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这种野蛮落后的制度便被完全废除。

(二)男女自媒

自由婚姻是人类婚姻的最早形式,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落实后,自由谈婚论嫁只是一种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了。然而在《松漠纪闻》的记载中,男女自由恋爱结合的情况在东北地区还是普遍存在的:

契丹、女真贵游子弟及富家儿,月夕被酒,则相率携尊驰马戏饮。其地妇女闻其至,多聚观之,间令侍坐,与之酒则饮,亦有起舞歌讴以侑觞者。邂逅相契,调谑往反,即载以归。不为所顾者,至追逐马足,不远数里。……其俗谓男女自媒,胜于纳币而婚者。

这段文献记载了契丹和女真族的子弟们在策马饮酒作乐时,当地的妇女们便会出来与之一起嬉戏,甚至还有跳舞唱歌来讨酒喝的。在聚会期间,有两情相悦的男女可以直接同乘而归,父母不会过问。“胜于纳币而婚者”一句直白地显示了洪皓对于此婚姻形式的赞同,认为其更胜于传统的婚姻模式。这种类似于今天男女自由恋爱的婚姻形式,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且被拒绝的女子追赶数里,亦体现了当时族内女性彪悍开放的民风。

(三)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形成时间很早,从大汶口文化男女合葬墓址上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这种婚制与父系家族制度便已出现。但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到封建社会时,三妻四妾已成为常态,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几乎不复存在,而据《松漠纪闻》记载,渤海国实施的仍是一夫一妻制:

妇人皆悍妒,大氐与他姓相结为十姊妹,迭稽察其夫,不容侧室及他游,闻则必谋置毒,死其所爱。一夫有所犯而妻不之觉者,九人则群聚而诟之,争以忌嫉相夸。故契丹、女真诸国皆有女倡,而其良人皆有小妇、侍婢,唯渤海无之。

从这段话中,除了可以看出渤海妇人的“悍妒”外,还可以看出她们为了维系自己的婚姻和幸福团结起来的行为。她们互相观察彼此的夫婿,若发现其有外室或有别的喜爱之人,便聚集起来告知对方,然后毒死丈夫的新欢,以致渤海国无“女倡”,丈夫也无小妾和侍女。虽然妇女们“死其所爱”的行为体现了当时女真族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其残暴的手段残害的仍是妇女,但这种为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和婚姻的道德性而团结斗争的精神,在中国婚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女真的饮食習俗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研究饮食习俗,可以体现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东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因素,与中原地区固有的农耕文明相比,具有自己独居一格的饮食习俗。

(一)食肉习俗

东北人民主要从事畜牧和渔猎,具有鲜明的牧猎民族特色,《松漠纪闻》中就记载了女真人的食肉习俗。因受地形与交通不便的限制,东北人民因地制宜,居住在山川或平原则吃湖水鱼:“每春冰始冸,辽主必至其地,凿冰钓鱼。”临海而居的人民则喜食海鲜:“渤海螃蟹,红色,大如碗,螯巨而厚。其跪如中国蟹螯,石举、鮀鱼之属皆有之。”渤海地区因为临海,螃蟹大而肥,而且还有石举、鮀鱼之类的海鲜。

在介绍有关西羊与北羊的差别时,洪皓称赞北羊“味极珍”,“凡宰羊,但食其肉”,可看出在女真人的吃食中,羊肉也具有一席之地。

当时因受地形与交通不便的限制,东北人民因地制宜,居住在山川或平原则喜吃羊肉和湖水鱼;临海而居的人民则喜食海鲜,这些食肉习俗具有女真族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

(二)果蔬习俗

《松漠纪闻》中还记载了女真人食用果蔬的习俗。如瓜果类:“宁江州去冷山百七十里,地苦寒,多草木,如桃李之类皆成园”、“蜜糕,以松实、胡桃肉渍蜜和糯粉为之”、“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等,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瓜果有桃、李、西瓜、松子、胡桃等多种。

东北地区较苦寒,能够生长的蔬菜种类较少,《松漠纪闻》中仅记载了两类,一类是白芍药:

女真多白芍药花,皆野生,绝无红者,好事之家采其芽为菜,以面煎之,凡待宾斋素则用,其味脆美,可以久留。

东北地区生的白芍药都是野生的,爱吃的人家就采其嫩芽和面一起煎炒,用来当作招待宾客的素菜,味道香脆鲜美,可以放很久。

另一类是回鹘豆:

回鹘豆,高二尺许,直干有叶,无旁枝。角长二寸,每角止两豆,一根才六七角,色黄,味如栗。

东北地区虽然长有回鹘豆,但是能吃的仅是其嫩荚和种子,而且可食用的部分产量很少,由此可见女真族当时艰苦的生活状况。

(三)饮酒习俗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饮酒的习俗,而作为游牧民族的女真,民风剽悍,生活方式不拘一格,人们热情奔放、豪爽不羁的性格更是喜爱饮酒。

《松漠纪闻》中多次记载了女真人饮酒的情况:供奉佛像时“每斋必刲羊,或酒酣”;契丹、女真贵族子弟纵马嬉戏时“月夕被酒,则相率携尊驰马戏饮”,宾州妇女与这些子弟相互调笑往来时“与之酒则饮,亦有起舞歌讴以侑觞者”;男女结婚拜门时“戚属偕行,以酒馔往”“男女异行而坐,先以乌金银盃酌饮”;招待朝廷使者时“日给细酒二十量罐”。酒在文中多次出现,不论是在供奉神像、赏赐使者的特殊场合,还是结亲拜门、男女交往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饮酒习俗的记载,可以看出女真人对饮酒甚是喜爱。

书中还记载了女真族“纵偷”风俗、因苦寒“多衣皮”的服饰习俗以及东北人民吃苦耐劳、骁勇剽悍的民族精神,这里不再一一展开。从洪皓的《松漠纪闻》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女真族的民风民俗,叙述了东北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于我们研究东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464.

[2] 孙进己,张璇茹等.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24.

[3] 洪皓.松漠记闻[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9.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3.

[5]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政宣上帙三.

[6] 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286.

[7]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三编七[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133.

[8] 张高,姜华昌,关颖等.渤海国管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1.

[9] 王建中.东北地区食生活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7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生活研究》(项目编号:18BZW095)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优势地方特色学科“地方语言文学”项目(项目编号:DF2017-10233) 的成果;牡丹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民艺体验坊》(项目编号:KC2017004)的阶段性成果;牡丹江师范学院科技创新项目《宋代笔记的民俗史料价值》(项目编号:kjcx2019-81mdjnu)的成果

作 者: 杨欢,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宋娟,文学博士,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