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饮酒》等为例看巧用微课教学助推诗歌赏析

时间:2024-05-04

瞿秋云

摘 要:诗歌教学一直困扰着高中语文教学,但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微课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在诗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借助微课营造诗歌意境、借助微课探析诗歌意象以及借助微课提高答题技巧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微课教学对诗歌赏析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课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信息化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胡铁生学者认为微课又叫微型课程,依据所学的学科知识而组建,形成新的网络教学信息。它是以“微视频”为中心,利用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教案、内容、反思、点评等演示信息,组建一个结构完整、网页化、对外性、情境化的信息动态和交叉教学的应用环境。在信息化的教育创新改革背景下,将微课作为授课工具,辅助传统的诗歌授课方式,也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学生可根据微课所产生的视觉与听觉效果,沉溺在逼真的诗歌意境中,感受诗歌艺术之美。

一、巧用微课营造诗歌意境

(一)主题音乐导入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音乐是一切的智慧与哲学的源泉,用心欣赏音乐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无论是在平时生活中还是在课堂学习中,它总是无处不在,为生命注入新活力。诗歌教学中老师借助微课工具,营造浓厚的学习意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微课题材丰富,高中语文微课在授业解惑时兼备文学的艺术享受。学习魏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一课时,语文老师可以在授课前把《班得瑞·春野·山溪》制作成微课的主题音乐,让同学们用心体会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隐者生活。在美妙的纯音乐听觉享受下,同学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共同的主题旋律,眼前似乎呈现出若隐若现的田园场景。和谐自然的主题旋律从作者和山峰之间飘出,慢慢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甚至可以让人看到群山之间缭绕着若有若无的岚气,茂密的深林上盘旋着一群群欢快的鸟儿,在夕阳的余光下显得格外的灵巧耀眼,诗人此时在自家的菜地里采摘菊花,微微一抬头,目光与眼前的群山相会,这是多么的自然与宁静!画面中的一鸟一木一花一人全部契合到自然之中,同学们内心的感受与诗人所描绘的田园情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对自然树起崇尚之情。

(二)尝试激情朗诵

古诗词的朗诵也有着独特的朗读技巧,需要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世界。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借助微课导入2016年CCTV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徐涛所朗诵的音频,可以让同学们运用想象,大胆联想,构造大脑深处所凸显的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美丽的自然风光。同学们会不由自主地控制自己音调的高低、音量变化的大小、声音的强弱以及速度的快慢,节奏的轻重缓急也随着诗人的情绪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有感情的朗诵氛围,大家脑海里的情景发生着变化,诗里所描绘的场景似曾相识,在秋天的一个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绵延起伏的群山都变得格外清新凉爽,皎洁的明月透过松柏之间的缝隙零星散落在石头上,清澈的溪流在石头上叮咚地流淌着,不知哪户的姑娘洗衣服归来,欢笑声徘徊在整片竹林里,溪水的旁边有一大片荷花,突然荷花朝两旁移动,原来是渔船正在撒网捕鱼。

二、巧用微课探析诗歌意象

真正学好诗,感悟到它的独特美,需要借助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植入丰富的情感元素,创造身临其境的逼真意境,逐个突破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一)创设动态情境

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所学的课程设计合理的微课,用动态的图画和微视频的方式来展示,并设置诗歌的主题音乐,丰富学生们的情感,让知识在情境的多方感官刺激下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针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鉴赏,同学们不容易构思“烟花”“孤帆”以及“长江”等意象所串联的浩瀚情境。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制作体现自我个性的微视频,通过动态的画面以及有趣的旁白解说,营造这样的情景:诗人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在天下闻名的黄鹤楼送别自己的多年好友。目送友人的船逆流而去,只剩下浩浩荡荡的长江流向天际,诗人倍感失落。

(二)品味诗歌意象

授课老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应注意意象的镜头特写,引导学生们快速找出代表性意象。学习《雨霖铃》时,老师要为学生们展示柳、风、月、酒等常见的诗歌意象,讲解它们各自的典型意义,分析诗人此时此景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通常解读写景的诗歌,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诗人所表达的诗歌意象,观察意象所具备的特点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情感。如“杨柳”主要源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翩翩姿态和离别的依恋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是谐音,古人在送别好友时往往是折柳相送,表达自己与好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送别类的依依不舍的情感或是续写别后的思念。“残月”在古诗词中也是思念友人或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永把杨柳、晓風、残月三个有着相似情感基调的景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所描绘的情景鲜明,思念之苦溢于言表。

三、巧用微课提高答题技巧

(一)诗歌的“炼字”分析

对炼字艺术的鉴赏是在高考诗歌题型中常见的重要命题点,需要老师借助微课工具,加强此类题型的练习与讲解。比如诗人戎昱所著的《移家别湖上亭》中的“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试卷中的问题是:“古代诗人著诗很注重炼字的运用,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精准传神,请简单地进行分析。”语文老师在讲解此题前首先要根据本诗设计恰当的微课,加强对事物特征的理解,添加柳条藤蔓以及黄莺等物的图片,并添加文字对这些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详细说明,帮助学生们把握情感路线,避免偏题。问题中的“精准”对应诗中指的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景物的动态特征;“传神”指的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事物人所具有的情感。诗中的动词“系”字,不仅符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静态特征,而且描绘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锯的动态美,表达出相互依恋、不忍离别的深情。“啼”字不仅符合黄莺叫声的特征,而且神似对好友的殷勤挽留、痛楚离别,让读者不禁潸然泪下。

(二)诗歌的意象分类

意象是诗歌的精神寄托,通过客观物象的特征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情变化。古典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意象,不同物象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一般是固定的,语文授课老师应借助微课整理分类,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高考常见的诗歌有送别类、思乡类、愁苦类、爱情类等。诗人、词人表达自己依依惜别的饯别类,意象有杨柳、南浦、酒、长亭等,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是表达对亲人的挂念的思乡类,意象有月亮、双鲤、捣衣、鸿雁等,鸿雁属于群飞候鸟,它们会在每年的秋季成群结队地飞回自己的老巢,此景会引起客居他乡的故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孤独的羁旅之情,所以古人常常以雁抒发情感,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通过意象渲染凄惨、悲凉的氛围以此表达内心的忧伤和悲痛的情感,意象有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梧桐等,梧桐在古人的文化意识中是悲惨凄凉的代表,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诗人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的爱情类,意象有红豆、连理枝、比翼鸟、莲等,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走向使用者设计:兴起、定义、意义与理由[J].中国电化教育,2005(7).

[2] 邵征锋.基于“大系统、微课程”新理念下的自适应性高中数学课程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 褚莉莎.无可奈何花落去——诗歌意象微课研究[J].名作欣赏,2016(10).

[4] 陈岚.让微课在诗歌教学课堂更加精彩绽放[J].文理导航,2016(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