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东壁逸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本译著热销于中国图书市场,这本仅8万字的小说,不知换取了多少中年妇女的泪水,更不知引起多少男性的长嘘短叹,这本书就是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让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廊桥遗梦》。
故事描写了一位四处漂泊的叫罗伯特,金凯的摄影家,在美国麦迪逊县一座叫罗斯曼桥的地方,邂逅了一位叫弗朗西丝卡的中年妇女。妇女的丈夫和孩子去参加了一个什么博览会,妇女全身心为金凯当导游,提供食宿等服务,两人很快产生感情,过上了云山雾雨的夫妻生活。妇女有言:“在四天之内(其实他们仅仅共同生活了四天),他(金凯)给了我一生”。事后的有生之年里,金凯理性战胜冲动,妇女坚守家园的最终堡垒,即使彼此不断旧梦重温,但最终天各一方。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局,当妇女丈夫故去,当金凯魂灵四散,甚至当妇女见上帝后,奇遇又把这对信男善女牵扯到了一块儿——这就构成了本书的最大亮点。
这个爱情故事不比我们本土的逊色,男女那种执著的劲头,勇追梁祝和牛织。故事的现实感强,具有足够的可揣摩性及类比性。当1965年的罗斯曼桥发生男欢女爱的时候,我们这里正处在暴风雨的前夜,肯定不会接受那种有辱风化的勾当,当然啦,政治背后谁也杜绝不了这种事的发生。撇开现实政治因素不讲,还是从艺术角度考虑。荡气回肠的作品是获得阅读快感不可或缺的理由,尤其是小说更是如此,唯历久弥新,唯震撼人心,才是真正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普通的读者,之所以对该书喜欢,是因为对它的认可,认可就认可在它揭开了人性中隐而不露的另一面,或者说是难言的痛吧,即使痛,确实又快乐着。
可是,我们的发现和认可,与译者的初衰是存在距离的,多年后译者作了这样的解读:“作者以独特的手法通过金凯其人来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逆反心理和一种追求归真返璞的情怀,”“但是此书对中国读者的吸引力究竟何在,我还是不太明白”。看来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常言道,词无达诂,无论如何,认真梳理一下译者感言,对理解该书的深层意蕴还是会有所帮助的。
先把爱情与家庭,及其相应的个人价值观放在一边,捋着译者的思路来看。金凯的言行是在竭力挣脱由于市场所带来的世俗枷锁,追求归真返璞。我们知道,美国的工业化要比我们早得多,市场经济的成熟。除了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外。它的弊端也日益明显了。按金凯的说法是“市场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扼杀艺术的激情”,由此,我不得不说,故事在作品里,而作品的寓意在主人翁的话里。
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不得不考虑艺术追求与市场化的问题,也就是由市场而衍生的生存问题。其实这问题古来有之,不过,在这里金凯还是不折不扣提出来了,为了他创作方向上的自由度,他也许要置市场于不顾,单枪匹马驱车走天涯,最终在困顿中完其一生。
该书还涉及到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导致人类的异化和退化的问题,即使这并未构成该书的主题框架。毕竟作为一梁一木用在了显眼处。作为一位有担当和忧患意识的作家,他的思虑并非多余,读者稍有留意,就会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回过头来再从文学角度看,老到的作家都会用曲径通幽的艺术手法,牵着读者去寻访探幽。与一位同行交流时他说,你要是在你的作品里多转几个弯,最后还不能有明显的结尾。让读者觉得意犹未尽,这样你的发稿率就会大大提升了。我也深知此理,可就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呀。而《廊桥遗梦》在此堪为表率,它先前的叙述几乎是散漫的。一旦进入后半部,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的阵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劈头盖脑向读者涌来,顾不了喘息,顾不了饮食,要酣畅淋漓地享受那急促的快板。
当今社会,驱车旅游已司空见惯,睡在一起的不一定是夫妻,夫妻不一定睡在一起也不新鲜,由此形成的婚变现象日渐增多。如果那些深受困扰的人能多读读《廊桥遗梦》,从金凯和弗朗西丝卡身上吸取一些涵养、谨慎和克制的话。社会将会增加一些和谐元素,原作者和译者也会从中得到意外收获,那应该是善莫大于此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昊华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