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承文化 凸显特色

时间:2024-05-04

邹雅琼

◆摘  要: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素质教育更鲜活。“非遗”进课堂,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风,研习雅韵,长知识,开眼界,冶性情,润心灵。这既是传承“非遗”之须,也是汲取知识、滋养人格之需。而美术教育是传承“非遗”的有效途径,如何让“非遗”技艺与文脉走的更远,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取得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美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前言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在当今社会普遍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面临十分严峻的危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教育,这对于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非遗”在美术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非遗”进入美术课堂通常可以起到两种基本作用,一种是传承发展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如传统国画、书法艺术的学习,另一种是创新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如中西建筑艺术的融合。美术课堂对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巨大的优势力量,但是部分地区学校美术教育远远没有跟上新课改的目标要求,美术教育形式化现象严重。美术课程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在义务教育阶段,领导不够重视美术学科,家长更关注考试学科,学生更是把美术课堂当作放松身心的场所,所以对“非遗”的硬件、软件的投入都十分有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种类凡多,如年画、剪纸、苏绣、皮影戏、木偶戏等等。每一项“非遗”都需要传承人长年累月的学习,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速成技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无法对每项“非遗”做到面面俱到的了解与充分掌握专业的传承技巧,相关知识储备量有限。“非遺”在美术课上通常是教师简单讲述,学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了解和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美术课程的每周课时安排量少,节假日、各种活动和考试冲课,也不利于对“非遗”进行循序渐进深入探究。

三、“非遗”在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底色”,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高度和广度。那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激趣的导入将使本节课事半功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环节要构思巧妙。新授的教学环节需层层递进、注重环节的巧妙衔接,突出本课重难点。在“非遗”课程教学上,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相结合;要重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如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第7课《印花布--蓝白之美》教学设计中就以师生互动的魔术形式导入,设计一个紧扣学生心弦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进行赏析,学习图案构成的基础知识,感受中国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了解中国传统图案的喜庆吉祥寓意,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蓝印花布的踪迹,对蓝印花布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最后要对蓝印花布进行设计制作,通过观察蓝印花布工艺流程的短视频,把复杂的传统工艺简化到适合课堂动手实践的流程中,用铅笔直接画稿代替刻板,用白油画棒涂色代替刮浆,用靛蓝水粉颜料代替蓝草染色过程,通过亲身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会手工艺制作,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非遗”的美术课堂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对“非遗”美学的欣赏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承担起新时代承上启下的文化传承者的重担。

学校方面可以将美术课堂延伸至校外,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利用春游、秋游甚至暑期“研学行”活动,带领学生去“非遗”传承地参观,在当地开展寻找传承人、采访传承者、向传承人拜师等系列活动,例如常州本土的竹刻、梳篦、烙画,景德镇的陶瓷,洛阳的宫灯,安徽宣城的宣纸等等。学校可以举办相关“非遗”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展开对传承技艺的专业讲解和演示,聘请传承者为校外技术指导人员;还可以开展系列年级活动,如“看非遗、玩非遗、吃非遗”。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再学习教育,不断提高丰富教师专业水平,对学科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内容给学生专业、精准的教学指导。

四、“非遗”在美术课堂的优势与创新

“非遗”进入美术课堂教学,给美术教学带来更多的生命力和发展可能,这对两者来说是相得益彰的。我国的“非遗”内容涵盖面广阔,时间跨度大、涉及很多学科知识。它既有壁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又有戏曲、民俗等口头形式。这些内容进入课堂,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习氛围,又可以起到宣传“非遗”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学科,它拥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征;还与社会发展、人文思想、自然世界存在着种种紧密的关系,它可以充分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展开对“非遗”的知识学习,实现对美术教学课堂的创新发展。例如介绍“非遗”文化时,它可以和语文的古诗词文化阅读理解以及历史的年代顺序结合起来,在涉及到制作工艺流程时,它可以和化学变化、物理知识和数学的立体几何空间相结合,在涉及到流传范围可以和亚欧大陆的地理知识相联系。同时“非遗”文化在经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融合时代特色而发展变化的过程。美术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于理工类学习的标准答案,它更多的要求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拓展性,唤醒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持续的内在学习兴趣和动力,突出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如故宫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它借助新媒体来不断丰富自己的价值。文创设计师设计三宫六院冰箱贴、Q版皇帝皇后金属书签、天子童年故宫猫咪手办、把优雅涂在唇上卖到断货的“故宫口红”等等,这些卖萌营销让故宫迅速变身“网红”。这说明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遇上创新,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被无限放大。同样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非遗”文化设计成相应的动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以将文创设计理念融入教学,利用“非遗”中的艺术元素设计制作相关衍生产品,将“非遗”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再如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第7课《印花布--蓝白之美》教学中,我们了解到传统的制作技艺流程,思考如何把复杂的工艺流程搬到课堂上,考虑传统技艺怎样和机器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蓝白技术的工作效率;蓝白制品如何吸收其他的美学形式,更加符合大众审美;蓝白制品怎样提高自身工艺水平,明确受众人群,走高端订制路线等问题。通过这些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市场需求,为“非遗”的发展和传承创造更多可能。

五、总结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变迁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非遗”涉及范围广,需要我们有强烈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将文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承给学生。“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促进美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非遗”也是经过千百年不断的创新变化而形成如今的形式,相信它也将继续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为现代社会提供更优秀的美学享受和美学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曾霖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基础教育[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3).

[2] 杜希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实况分析与建议[D].广州大学. 20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