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合作学习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对学校教学有着积极作用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但是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各种现实问题以致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修课,将合作学习运用于其教学中符合初中学生学情的发展状况。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一步完善初中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策
一、合作学习相关概述
合作学习是以师生、生生关系依托,在合理目标导向下,以课堂相互协作为基础,以小组间的学习活动为方式、小组成员的成绩为评定依据,进而在标准和评价的两种模式结合中,完成高质量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合作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符合现代学习的要求。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课堂中灌输教学的单一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
第一,课堂组织形式化,缺少实质性合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现象:前后或者左右相邻的学生就近组成小组,教师设置题目供学生讨论,教师在教室走动过程中可以听到学生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但教师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并非都是在讨论题目:有的学生在看课外书,有的学生在说说笑笑,有的学生甚至再写其他科目作业。教师在设置题目时既没有明确指出教学目标,也没有提前做好需要学生完成的教学准备,学生仅仅就是作为听众来配合教师上课。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前教师要设置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有疑问在心,提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内动力,真正的使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而不至于仅仅是表面功夫。
第二,讨论主题设置不合理。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发展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主题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的重要作用甚至起决定作用。通常教师在设置讨论主题时往往缺乏启发性,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答案,如果仅是讨论这种问题,纯粹是浪费时间,缺乏讨论的价值,不利于初中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同时如果问题设置太过复杂,未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超出学生学习理解范围,学生无法解答,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合作学习效果低下。其次,问题讨论缺乏引导性,主要表现在问题范围限定上。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否则会导致学生无法找到切入点思考问题,问题答案更是牛头不对马嘴。诸如,教师设置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请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出谋划策”等等,此类主题较为空泛,学生的阅历少,缺乏实践,且没有教师引导,学生也仅是将其束之高阁,仅是普遍答案,无法反映问题实质。
第三,学生尚未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没有发挥好指导作用。据笔者实习期间观察,大多数初中学生不懂得如何同他人进行合作学习,仅是有问题就向具有权威性的人提问。关于这一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一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将爱意全部倾斜在其身上,从而学生缺乏与同辈交流沟通、互帮互助的经验;同时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使得学校对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重视远大于学生的社会交际技能训练;对于学生来讲,从小被灌输学习知识是王道,成绩是王道的思想,学生的关注点都在提高学习成绩,而非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对于提高学习成绩以及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
此外,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更多扮演的是旁观者的角色,在合作学习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全过程参与。在实际操作中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此外,还应对在讨论时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跑题等问题要事先制定預案,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目标取向评价不足。教师队小组进行整体评定,给与团体分,无法凸显学生个人评价,忽视学生本身的差异性,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功能。教师的评价过度注重学生行为,忽略学生学习态度、活动参与积极性等其他能力的评价。更多的是教师重视对学习成绩的评定,忽略了学习过程整体的发展变化。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的建议
第一,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为了有效、成功地推行合作学习,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中,教师要注重学习小组构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一是要确保小组人数的符合课堂实际,至少两个以上六个以下。二是按照“优势互补”的基本要求,重视个性化差异;三是保证小组成员阶段稳定性,推动小组成员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同时,为了避免小组成员因为彼此熟悉而使学习效率低下,但在合作学习实施一段时间后,教师应在一段时间后通过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打乱原小组,重新进行均等分配,发挥每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优势,同时使学生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多角度、多方式的学习。
第二,合理设置讨论主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主题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必有环节。教师在设置讨论主题时首先要有一定的的启发性,能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过深奥,让学生无从下手。其次,问题讨论也要有引导性,对于所提问题要有范围上的界定,使学生能够有角度和切入点的回答。再者,教师设置的讨论主题也要有创新性,体现生活性。纷纷杂杂的社会生活决定了讨论主题要紧随时代发展,与社会和现实生活相符,与学生紧密联系,要以先进的思想和政策理论为指导,与时事政治相结合设置典型案例问题,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不仅素材要新,在技术手段上也要新,特别是对于经典材料也注重创新立意。
第三,加强引导组织合作学习。当学生有了合作意向,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时,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和小组合作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养成:一、良好的“倾听”、“表达”习惯。即:小组成员在发言时,要认真听,听中关注,听中记录,听中思考记忆,不东张西望;礼貌地插话,礼貌地结束谈话;大胆表达。吐字要清晰,在小组中交流音量要适中,在班上发言声音要响亮,面向大多数同学等。二、良好的“求助”与“帮助”习惯。即: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大胆、礼貌地向小组成员请教,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而小组成员则要主动关心同学,学会对同学说“不懂找我,我会帮助你的”,向同学提供热情、耐心、有价值的帮助。通过这些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
第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是合作学习的向导。评价教师实施的合作学习,既要评价合作成果,也要评价合作过程;同时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要有多种评价主体即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多元的、全面的评价方法有助于小组成员进一步认识到小组内部的问题甚至是成员自身的问题,促使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四、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运用合作学习,探寻合作学习使用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适当运用合作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培养初中学生正确的政治学习观,从而不断初中学生的政治素养的提升。在今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地思考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合作学习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学苑出版社,2001.
[2]葛成军.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03):95-97.
[3]唐春萍.关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74-75.
[4]李自天.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性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07(02).
[5]林晓菲.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25):37-38.
[6]郑云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7]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3).
[8]杨丽.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D].湖南师范大学,2011.
[9]王瑞丽.新课改条件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0]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邢岩.以小组合作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160.
[12]方明中.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小组学习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02):78-79.
[13]郑志红.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136.
[14]李海凤.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探索与反思[D].天津师范大学,2015.
[15]李清源.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J].理论观察,2015(02).
[16]黄剑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5(01).
作者简介
王闪闪(1995-),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