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对意识的见解

时间:2024-05-04

魏浩东

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并不是所有生物都具有意识的。判断生物是否具有意识的主要标准强调主观感知与体验,判断方法例如“能否从镜子中认出自己”。说明了意识是一种神经的功能。

然而,意识不仅仅是一种神经生物现象,也应该是一种物理现象。既然我们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那么意识的存在就是客观的。尽管意识可能导致了宇宙波函数坍缩,造成了客观物质世界,所以可以说意识创造了世界。意识的形成,实际上要依靠客观的物理结构。在物理上有观察者的存在,观察能够导致塌缩,这就说明观察是客观存在的。而在我看来,观察者就是意识。

目前涉及到意识的科學领域,主要是(量子)物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量子物理学领域的观察者,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意识。在量子物理领域,观察能够导致塌缩,这是量子物理涉及到意识的一方面。目前研究意识的主要方法,主要集中在神经生物学领域。但在我看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其实是神经结构的功能,而不是意识本身。研究自我意识的“能不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探讨的其实是神经结构的功能,而不是意识本身。自我意识是神经结构的功能,而意识则是物理现象。

神经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既然我们在大脑中可以感受到清晰的意识,而大脑又与信息传递息息相关,那就不得不把信息与意识联系在一起。现在很多主流观点认为意识来自信息的整合,我认为这么说是不准确的。既然特定的大脑区域可以产生意识,那么产生意识的最小结构是什么呢?意识的存在应该是由模糊到清晰的渐变过程,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与不存在。具体原因可以来自我们的体验——我们在思考时会有模糊的感觉,也会有清晰的感觉,这就是意识模糊与清晰的证明。另外,物体的概念也是模糊的,所以意识不可能是非黑即白的存在。

既然预先判定意识是存在模糊到清晰的渐变的,且信息在神经细胞间的整合产生的是清晰的意识,因为事物存在的结构可以不断细化,那么就可以判断简单的单个神经细胞间可以产生模糊的意识。这么说,一切生物都是具有意识的,只是强烈程度不同。

如果说自我意识是神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的。这就忽略了结构的参与,借用我同学的一句话:“如果没有结构就可以产生功能,功能的限度在哪里呢。”自我意识不应该是靠着信息整合程度的加深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而是大脑产生了能处理此类信息的神经结构。感觉就是意识,意识就是感觉,而除此以外的其他所有功能都需要信息处理结构的参与。举个例子,昆虫不能去处理自己的伤口不是因为它感觉不到疼痛,而是它在演化中没有形成去处理伤口的神经结构。结构决定功能。

在我看来,只要有信息,就有意识。粒子携带信息,粒子就能产生意识。意识是一个宏观现象,而不是微观现象,因为微观粒子有测不准原理,携带的信息不准确,就形成不了清晰的意识,宏观物质世界包含的信息是准确的,德布罗意波效应基本不表现,就能形成清晰的意识。意识的清晰度应该是一个连续函数。

这样我对意识的形成就有两个猜想,即信息的碰撞产生意识和信息本身产生意识。信息碰撞产生意识就是两个携带信息的微粒相互作用产生意识;信息本身产生意识就是信息本身就可以和空间交互作用,意识也就产生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