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从该领域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其教学短板,探索高校如何在提升专创融合、加强师资力量、搭建大数据教育平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规划训练计划等方面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助力。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规划
在我国,高等教育逐年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部分传统行业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成为常态。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未能在入学阶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思维固化,社会实践缺失,导致众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难以将想法落地,因此,高校很有必要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仔细把控每一个环节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助于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
1大数据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及职业规划教育短板剖析
1.1客观原因
1.1.1大数据教育平台不完善、信息资源匮乏
众多学校目前未搭建真实有效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对在校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状况、实际需求、心理评估、社会发展趋势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没有进行及时、全面的整理和归纳,导致在制定教学决策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向模糊,效能薄弱。粗犷、笼统的课程方案无法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多元化的需求。
1.1.2教学壁垒高筑、专创融合效果不显著
大学内各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的知识和人才资源没有实现真正的融会贯通,致使很多创新创业项目缺乏多方面的专业支撑。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也存在衔接不当的问题,课程体系不成熟,专业课程与创业基础课程未产生紧密联系,学科之间的壁垒依旧存在。
1.1.3教学制度不健全、师资队伍薄弱
学校缺乏专项机制保障和专业的师资队伍,学生缺乏大胆实践的制度支撑,任课老师缺少创新型思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企业脱节较严重,课程教育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课程建设缺乏合理性,授课形式单一,学生缺少实践平台,老师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规划和项目提供实质性指导意见。
1.2主观原因
1.2.1学生缺乏创业热情
学生自幼接受的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培养了孩子对权威知识的尊重和敬畏却缺失了批判和挑战精神。同时,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很大程度归结于学校所设计的训练计划不成熟,导致学生缺乏锻炼和总结的平台,从而无法培养创新创业的热情。
1.2.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受社会发展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自幼生活条件优渥,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加之当前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心理学素质教育水平和重视程度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很多选择创业的学生在心理层面难以克服重重障碍而导致半途而废或一蹶不振。
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生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研究与实践
2.1针对客观原因所采取的对策
2.1.1搭建大数据教育平台,加快资源共享
首先,教育大数据应该具有全面参考性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不仅要求囊括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信息,也应该汇总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类的课程、竞赛、实践活动各类丰富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制定精准化的培养方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同时,挖掘在校学生和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做到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多方信息交织和融合,不再是仅仅用卷面分数衡量学生的成绩,而是通过社会上的实践检验起创新创业和职业规划的学习成果。
在对大数据精准教育内涵的准确认知基础上,不同角色分担不同类型的任务,合力促进创新创业和职业规划领域的教育变革。例如,以教育管理部门为创新主体,全网搜集学生学习日志和实时需求,进行阶段性资源整合,并开展系统化的数据分析,从而总结出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所适合的发展方向,规划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教师在此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考核方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升学生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技能。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根据大数据平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其及时调整在创新创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和目标,提供更加可行的学习策略。学生则定期复盘自己阶段性知识学习成果,同时要在系统平台上定期选择和完成相应实践课程,根据系统分析及时调整规划方向。政府部门则可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提供相应创新创业项目和实习岗位,建立第二课堂,便于学生开展实践,加强学生和社会的互动衔接。同时,也可发布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学生选择性创业。
2.1.2打破教学壁垒,促进专创融合
①从“创业基础、创业技能、创业项目、创业实践”四大模块,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及“电商”“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热点,从“自我认知、生涯规划、生涯实践”等角度,增强课程实用性,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特色加速创业课程的深度融合;②最优程度安排好师资力量的整合应用,提升教师对创新创业、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否过硬、创新创业水平是否高和指导能力能否多元化作为是否能成为教师团队核心的评价标准;③在校内,发挥团学组织功能,凝聚广大学生能量,举办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和发动创新赛事和活动;在校外,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最大程度激励学生开展学创结合,培养创新等高素质能力;④在立足于校内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校外的联合教学培养、校企合作混合式培养多种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最后进一步加建立与其他高校及企业间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社会人才。
2.1.3完善教学制度,强化师资力量
①机制保障方面。在学生层面建立并完善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创新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学分互认机制等制度,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激励机制唤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教师层面建立校内专职与校外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机制;②师资建设方面。通过师资聘任和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执教能力。同时,加强了教育考核评价,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成果作为岗聘、职称等考核的重要参考内容。同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创业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搭建开阔眼界和提升能力的平台;③成果展现。通过校内教学质量评比促进工作成效,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职业规划教育会议,推广教育经验扩大社会影响,通过鼓励师生发表科研成果和论文著作鼓励提升教研成效,多方面展示教学成果,培养教师与同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改革与提升。
2.2针对主观原因所采取的对策
2.2.1制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1.1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一方面学校要分领域建立科研课题库,同时,还要有相对应的指导教师进行项目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对自身的规划与管理,通过研究与实践摸索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方向。
2.2.1.2创业训练计划。创业不仅体现在计划书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实际的创业活动中。在这一方面,学校可通过校友企业、校企合作等平台帮助学生创造创业训练机会,例如“市场营销大赛”“创业集市”、让学生从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营销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层层环节中训练创业思维逻辑、加深对行业的认知能力、实操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2.2.1.3科技竞赛计划。建立赛训结合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学生竞赛,以赛带练,以赛促学。不仅能激发学生从国家政策文件中引发对社会发展形势的思考,使学生从备赛、参赛过程中体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与现场感,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创业项目与孵化机构的对接,提升项目成果转化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
2.2.1.4人文素养提高计划。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程:①学校应加强人文教育学科的开发建设力度,开发一系列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思想相吻合的精品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文学修养的提升;②引导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力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人文精神、树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学生社团、校园艺术节、主题文艺演出、艺术家进校园等平台和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更多的学生主动接受艺术的熏陶。
2.2.1.5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对职场需求的调研分析。具体而言:①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②学校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在校大学生创建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的正规场所;③通过组织举办类似于“职来职往”等场景模拟竞赛活动,引导大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提升职场工作技巧,提早适应社会环境。
2.2.2通识教育与心理学教育并重,锻炼学生创业者精神
通识课程教育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大学应当将通识课程积极融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中,例如《创业者和创业精神》《机会认知与需求分析》《开办企业前期准备》《商业运作及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及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与基本测算》《职业生涯规划》《人事心理学》《职业生涯管理》《生涯心理辅导》等,形成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创业教育科研体系,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认知和基础能力需求,为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基础。同时,在全面开设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创新创业心理学》系列课程,举办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创业灵感,开拓创业思路,向学生传授创业过程中积极、坚韧、自信、坦然的心态,增强学生创业期间的抗压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规划教育平台的构建是基于创新型、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迫切需求,不仅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资源,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只有多角色通力合作,致力加快资源共享、促进专创融合、提升师资力量、完善训练计划、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重,才能响应时代要求,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丁玉斌,刘宏达.大数据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72-76.
[3]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04).
[4]张朋,刘娜,常静.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5]莫诗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6-07-03.
作者簡介
张警天(1994—),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助教,浙江万里学院,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及校友工作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万里学院2020年资助项目“宁波地区应用型高校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机制研究——以浙江万里学院服务宁波城市发展为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