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德育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各个阶段都至关重要。本论文旨在研究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德育功能实现路径,将从塑造健全人格、价值取向建构、理想教育生成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关键词:外国文学;德育;实现路径
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备的文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外国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相应的外国文学理论和外国文学常识。然而长期以来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将作品中隐含的思想内容传达给学生,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品质。为了提高外国文学课程的德育功能,本研究提出了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德育功能培养的几条路径。
一、塑造健全人格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反思、感悟的过程,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乐意去择取一些对自己有价值,或是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因此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考虑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让学生获取文学知识,也要让学生另有收获,比如我们在学习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作品所主张的反对种族歧视,提倡平等的精神,还要感悟作品所宣扬的友情、诚信、正义等人格品质,比如吉姆对哈克的忠诚、友爱,他身为一个黑奴,虽然没有受过教育,认知有限,但是他却具有向往自由的思想和舍已为人、忠诚友善的优秀品质,这些都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借鉴。哈克对吉姆的帮助也是出于无私和同情,虽然肤色不同、年龄不同,两个人之间却建立起了真正的友谊,虽然中间也有一些插曲,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哈克曾经纠结于是否要告密,让人抓走吉姆,因为在他的意识中,黑人的逃跑行为是最不可取的行为,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保护吉姆,哪怕自己有可能会“下地狱”,这里体现出了哈克身上的正义感,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道德品质。
外国文学课堂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比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描写了女主人公爱玛的人生悲剧,爱玛是一个受到修道院教育毒害的平民女子,整日幻想不切实际的王子公主式的爱情,由于出身低微,梦想破灭之后嫁给乡镇医生包法利,却不甘寂寞几次三番出轨,并欠下巨额债务,当她无力偿还欠款的时候没有一个情人愿意帮助她,最终爱玛绝望自杀。在学习这部作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探索爱玛的悲剧成因,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不能把爱情当做游戏,更不能受虚荣心的驱使而误入歧途。类似的作品有小说《漂亮朋友》,男主人公杜洛阿依靠女人向上爬,先后把两任妻子都当做他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他不相信爱情,女人在他眼中只是他向上爬的阶梯,杜洛阿凭借自己俊美的外表勾引女人,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欲望。在学习《漂亮朋友》的时候,我们要告诫学生,这种爱情观也极为不可取,恋爱是严肃的,需要真诚以待,类似杜洛阿这样的恋爱心理是不道德的。同时也要根据作品内容、人物命运来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健康的,并且延伸到如何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明确大学生也是学生,还是应该要以学业为重。
二、价值取向建构
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探究作品的思想性,提取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意义,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在学习莫里哀的《伪君子》《吝啬鬼》等作品时,作品中人物达尔丢夫、阿巴贡所表现出来的伪善、极端吝啬、自私自利等性格特征,这些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少见,学生们也不会感到陌生,可以通过课堂小品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明白伪善、自私等性格特征的危害,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可取的。
外国文学课程也包含了很多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比如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羊脂球》,这部作品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描写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特别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羊脂球,她身为一个下等妓女,和小说中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们截然不同,她出于爱国心为了同胞做出牺牲,对气焰嚣张的敌人却是满腔仇恨,在学习《羊脂球》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我们国家的抗日战争来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再比如莫泊桑的另一部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米龙老爹》,主人公米龙老爹嫉恶如仇,夜晚像幽灵一样去猎杀侵略者的头颅,米龙老爹的身份是一个农民,但是他却有着高度的革命自觉和坚定的爱国立场,虽然最终被捕就义,却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当国家、民族有危难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到激愤,为国家挺身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取向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同时还要避免刻板的说教,而是要注重引导,“当受教育者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若通过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促使其内部自我调节系统的形成,取代大费口舌的道德规定灌输,在养成道德行为和习惯上就既省了时又省了力。”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好各类作品、人物等德育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理想教育生成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群体对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当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一种佛系就业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变化,“针对性地利用各类教育手段对其进行全面教育。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观的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应当结合就业观中的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以及职业观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求职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比如我们在讲授狄更斯的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时,就要着重突出作品中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坎坷经历,大卫虽然历经挫折,却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从一个孤苦无依的孤儿,成长为一个著名作家的励志故事。同时还要结合作家本人狄更斯的生平经历来启发学生反思,家境贫穷的狄更斯是如何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从皮鞋油厂的童工,到律师事务所的抄写员,再到新闻记者,最终成长为闻名世界的优秀作家,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庭困顿窘迫的境遇,通过作品中人物和作家本人的经历遭遇,经过自身努力,积极改变命运并最终成功,引导学生摒弃消极悲观的不良思想,让学生树立积极入世的理念,热爱生活、不满现实、积极探索、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定位,树立目标理想,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全局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前景充满信心、憧憬与追求。比如我们在学习歌德的巨著《浮士德》的时候,就应该把握浮士德博士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他通过学者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涯、追求古典美和事业追求共五个阶段的追求探索,历经磨难,不停的追寻人生真谛,最终在看到万众填海造田的壮观景象时感到满足,领悟了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为了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结邻,这是浮士德博士对于人类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这种追求已经超越了自我,走出了个人生活的小天地,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大世界,他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而是关切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通过对人生真谛和社会理想的探寻,浮士德博士不仅获得了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视野的开拓,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实现了思想境界的飞跃,他的追求也升华为更宽广的情怀。通过分析浮士德的追求,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胸怀天下的宏伟目标,不仅关注自身,同时还要积极融入社会,发挥创造性的作用。
为了实现高校外国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练好基本功,“熟悉业务技能,做到能够静心备课、认真组织好课堂、负责任地布置和批改作业、尽心尽责辅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外国文学课程德育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向玲.在解析教育时间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群文天地,2015(05):216.
[2]申小阁.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0(06):151.
[3]范新景,王征.对教师成为学习典范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05):147.
作者简介
罗莉(1977—),女,贵州六盘水人,文学硕士学位,贵州省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师德与法规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