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曹珉英
◆摘 要: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幼稚趋向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情绪活动丰富、波动性大,时而十分激动,时而又温和细腻,他们渴望独立被人尊重但往往又不愿将自己的真实想法直接表露。因此,正确处理中学的情绪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知情、定情、共情、调情4个层面提出处理中学生情绪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拥有幸福人生。
◆关键词:中学生情绪问题;策略
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人在青年期会面临自我同一性危机,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与独立性交杂。中学生就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他们在解决成长过程遇到的矛盾和挑战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多变的情绪让老师和家长捉摸不定,甚至某些做法伤害了学生的情绪,就连一些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身行为的变化是因为情绪受到了伤害。那么,如何向学生表达关爱?如何有效处理他们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情绪问题?
一、“知情”,了解学生的情绪
中学生身体发育迅速,精力旺盛,随着认知、活动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情绪感受也越来越丰富。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等多种积极的情绪体验;面对学习压力,以及师生同伴交往中遇到的挫折,也会产生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情绪问题往往会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发生,一定程度上也是行为问题的起因。比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小,原因是不够自信害怕回答错误;某位成绩优异的同学临近考试课堂上却精神不振,原因是过于焦虑导致晚上失眠等。因此,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初步判断学生的情绪问题,经过进一步的交流谈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态。
如果说小学生的情绪还写在脸上,那么中学生的心理情绪就不一定有很明显的外在表现,甚至其情绪的外在表现有修饰、曲折的特点。比如:对某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他可以表现的毫不在意或者很热心;对一个人有好感,明明很想靠近,但出于自尊,会故意表现的很冷淡。虽然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喜怒不形于色”是一个人成熟的標志,但如果中学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内心的情绪波动老师难以探知,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就难以开展。爱哭爱笑的学生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犯了错误,脖子一梗摆出无所畏惧的“扑克脸”,既不知道他心里所想也不知道他的情绪感受,这让老师如何处理?经过几次“较量”,发现批评这类“扑克脸”的学生不能着急,要先赞美其优点,唤醒他的自尊心,等他有了面部表情比如:脸上露笑容了、眼睛发亮了,再去指出他的错误,教育效果就达到了。
二、“定情”,稳定学生的情绪
中学生情绪波动性大,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并且两者之间的转化也非常迅速,这与他们生理发育的神经活动兴奋性强、抑制过程弱有关系。有大量的心理实验证明人在情绪激动时容易拉近关系、也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老师在转化学生时要利用好这一规律,在学生情绪激动时进行正面影响。因此,老师要把握好能让学生情绪激动的情境,比如:运动会上某位不爱学习的同学跑步拿了奖牌为班级争光,老师就号召全班同学为他祝贺,赞扬他赛场上努力拼搏的精神,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从此该学生就变了,学习上积极努力进步很快。除此之外,班级春秋游、暑期研学、班会课上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能达到激活学生情绪的目的,老师在活动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可以利用学生情绪激动的时候进行正面教育,同时也要避免学生在情绪激动时产生不理智的结果。因此,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先稳住他的情绪再处理事情。可能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课间休息,两位同学忽然因为某件小事打起来了,很明显是其中某位同学有错在先,那这个时候老师该怎么处理?如果贸然上前将挑事的同学一顿指责,只会激起被批评同学的愤起反抗,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矛盾升级,甚至老师也会卷入其中难以脱身。在这种情形下,老师最恰当的做法是先把两位同学拉开让他们回各自座位坐好,声明不能影响其他同学开始上课,通知两位同学大课间去老师办公室接着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两个人的情绪都稳定了下来,恢复了理智,想的就不再是如何决斗而是怎样避免老师的处罚,这样学生之间的矛盾很容易就能解决。总之,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处理情绪问题,使之趋于平和,同时老师自己也要保持情绪稳定,既不气急败坏也不冷漠,充满尊重、关爱情感的教师本身也会对学生情绪起到安抚、示范的作用。当然,对于过于激动、亢奋的同学,老师要为他找一个安全、安静的空间,听放松音乐或随意涂鸦来放松身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打沙袋、骑动感单车等运动来缓解情绪。情绪稳定了,理智恢复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三、“共情”,感受学生的情绪
“共情”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孩子,随着身体发育的成人化,自我意识也进一步觉醒,渴望独立,希望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但由于学识和阅历有限,中学生的共情能力普遍不高,很难理解他人的感受。因此,要解决中学生的情绪问题,老师要主动理解和感受学生的情绪体验,让教育影响与学生的情绪发展保持同步。但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行为问题,老师往往采取的方法是批评斥责,一方面是让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记住教训不再犯错,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在无意识的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可这样的方式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
前面已经提到学生的行为表现能反映他们的情绪,同时也包含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处事方式,其中可能还隐藏着他们某些积极美好的能力和品质。因此,在老师处理学生行为问题时,要抱着接纳的心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尽量准确识别学生真实的情绪体验,对学生已有的好品质和能力加以肯定。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真诚、友爱时,他们积极向上的美好的情感也会不断迸发出来,曾经的行为问题会主动改正,问题的解决也就水道渠成,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老师与学生“共情”,目的是找到学生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果根源在于认知,那老师就要通过说理来调节认知解决其问题;如果学生问题的根源在于情绪,那不如让学生先痛快宣泄一场,从情绪出发去解决,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四、“调情”,调节学生的情绪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陷入情绪困扰。而中学生又普遍缺乏心理活动的调节能力,情绪控制力差,容易选择不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甚至在情绪失控时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一般来说影响情绪的不合理观念主要表现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因此,我们要引导中学生客观全面的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成功和失败进行合理归因,避免对自己提出极端要求,在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更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及时鼓励引导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其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次,老师要教给学生合理表达情绪的方法。很多情况下造成问题的并不是情绪本身,而是采用了不合适的方法表达情绪。合理表达情绪前提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恰当的表達。学生可以在闲暇之余看一些幽默的文章、笑话提升自身的幽默能力,有时一句幽默就可以让自己缓解尴尬,消除不良情绪。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使人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做一些自己能做到并且感兴趣的事,从而激发愉快的情绪反应。
除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家庭氛围对中学生的情绪影响也至关重要。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本身和家长之间就存在代沟,渴望独立,感到孩子不听话时一些家长就会采否定的语气去训斥孩子,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产生了大量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舒缓,会对中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解决中学生的情绪问题需要家校合作。首先,家长要创设民主的家庭氛围,改变以往批评、命令的教育方式,认识到孩子已经长大,遇到问题要允许孩子表达自我,一起协商解决。同时,父母在情绪问题处理上也要起到榜样作用,在家庭中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人处世。通过潜移默化,孩子也能更加勇敢的面对挫折,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开心快乐的学习生活。
中学生的情绪波动大,情感丰富细腻,亟须情绪调整上的指导和情感上的关怀。每位老师都要仔细观察学生情绪变化的规律,正确理解他们情绪,不断寻找处理情绪问题的正确策略,希望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性格,健康顺利的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郑洁欢.家庭教育中处理中学生情绪问题的策略[J].教育界,20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