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多元化 赋予学生新动能

时间:2024-05-04

童乐意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数学活动课成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重教轻学、形式固定、内容单薄成为了活动课开展的瓶颈。本文对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活动性内容进行整理,将当前受认可的课程形式:学科整合、先学后教、自主设计整合到活动课中。并通过案例为活动课多元化开展提供了指导方法。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形式;多元化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生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在一线的活动课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轻学重教

当前很多本该是活动课的内容教师却把它上成了“理论课”。一堂课以枯燥的讲练为主,总是化不开、教不活,失去了活动课该有的面貌。新课程主张要将原先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要将教师备课、讲课的功夫转化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二)形式僵化

当前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有:①游戏活动:把游戏引入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②思维训练: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孩子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③实践应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可以很好拓充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

但是长此以往,笔者却未看到其他有效的开展形式,活动课亟待新鲜血液的注入。

二、活动课多元化形式

(一)学科“整合”

学科“联姻”是指打破不同学科知识、技能的补充。即对各学科进行一番整合,使之在新层面上结合成一个新的整体,从而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很多与数学相关,体育课、美术课、班队课等也有着浓厚的活动氛围,数学活动课与之“联姻”,是活动课有效开展的依托。

(二)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让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一般中高段的数学课上会用到这种形式,但在低段尤其是活动课上却鲜有这种形式的运用。

(三)自主设计

“自主设计”是指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教学内容,它打破了一味由教师出示教学内容的传统模式,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设计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内容来进行解读。它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了孩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三、活动课多元化开展的方法指导

(一)学科整合,分层设计

一些老师尝试过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但是在实施时学生往往热情高涨,教师缺乏管理,成为无目标、无组织,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

以一年级下册《人民币购物》为例。很多教师将这一课与班队课的“跳蚤市场”相整合。笔者认为,购物教学不能让学生一买到底,科学的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前期设计:

1.引入情境,唤起购物经验。

(1)出示:①糖果5角;②皮球9元3角;③玩具車6元7角

提问:今天有3种特价商品,如果要从中选择两种商品,你可以怎么选?

2.示范教学,了解购物流程。

算钱:如果选择①糖果+②皮球,应该付多少钱?算式怎么列?)

付钱:老师有这些人民币(PPT出示若干人民币)你会怎么付钱呢?

找钱:出示要找钱的情况:如果我只有一张10元,该怎么办呢?

3.师生扮演,了解购物流程(算钱、付钱、找钱)。

4.学生用虚拟人民币小组内演练。

【前期设计教学意图】 购物活动并不能草率开展,学生不知道如何购物、不懂购物时要注意些什么,那么购物的目的就无法达成。所以我先利用10分钟时间教会学生如何算钱、付钱、找钱。告知他们在购物时要懂礼貌,售货员要说清楚商品价格等。

●后期设计:跳蚤市场开展

1.后期准备:

场地安排:学校小广场,6个小摊位,每个摊位一名学生售货员和一名家长。

参与人员:班主任、数学老师、本班学生(其中6个售货员)、家长6位。

物品准备:小商品、人民币、购物清单。

2.购物细节指导:

(1)填写好购物清单再购物。

(2)将人民币按照纸币、硬币、面值大小分开整理,方便取钱。

(3)爱护好人民币,不破损、不涂画。

(4)售货员热情接待、顾客排队购物,用好礼貌用语。

3.购物清单:

【后期设计教学意图】有了前期的购物指导,孩子们掌握了购物的方法和技巧,懂得了怎样待人接物。从而应用到实际的购物中,技能进一步得到训练强化,同时能应对更复杂的购物困难。

(二)先学后教,提高升华

【案例】一年级下册《七巧板》

●预习单:

该预习单引导学生观察认识七巧板的组成,了解各块板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拼组,体会图形的变换。整堂课围绕着这张预习单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4号和6号板加一块板拼图形,学生很快拼了出来:

接着让孩子在原来的基础上用4号和6号板加更多的板拼图形,课堂在不断生成:

整堂课既有知识的扎实理解又有课堂的智慧生成。学生体会到的不止是七巧板的拼图乐趣,还有数学知识的巧妙孕伏,问题的不断提出,引导思维的更高升华。孩子们用七巧板拼摆、创造图案,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而且课堂变得更高效,两堂课的任务一堂课就搞定了。

(三)自主设计,边创边学

在活动课的设计中,很多教师面临“放不开”的困境。如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内容大多是由教师出示,一味强调让孩子用“以…为一组重复出现”这一句式来表达,孩子失去了主动性,使本该趣味横生的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创意不足。如果为让孩子来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学期兴趣是否能提高呢?

于是我尝试解放课堂,引导孩子自己去设计学习内容:

【案例】一年级下册《找规律》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一蓝一黄两个圆片,然后重复往后贴,学生跟着念

提问:我不继续摆了你们怎么知道后面是什么颜色?

2.引导:大家发现我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摆的,谁在一直重复出现?(蓝黄)如果是你,同样是这两种颜色,怎么设计,它也会有顺序呢?

生上台摆圆片,摆出了以下规律:

3.提问:这两串手链都是两颗珠子在重复,还可以几颗珠子重复?

生摆出多种形式:

4.现在我又有了粉色的珠子,三种颜色在一起,你会按顺序设计吗?大家都来试试吧!(学生在练习纸上设计)

5.展示学生作品,挑选其中几个说规律

6.小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现象,都非常有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规律》

……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和平时的练习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規律的经验,所以老师提出用两种颜色摆规律时学生会出现3个重复出现的情况。老师趁机抛出问题:还能摆出3个不断重复的手链吗?这个问题更有思考性。学生摆出了很多不同的形式。再出示第三种颜色,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激发。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自己只出示了一种规律,接下来所有的规律都是孩子自己设计自己讲解分析的。孩子竟然成为了整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者!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人,他们在自己的设计图上自说自话,不仅习得了知识,也收获了成功感。

四、后续思考

(一)活动课的形式还有待丰富

本文中介绍了学科整合、先学后教、自主设计三种形式,但活动课的开展形式一定不止这些,在往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发掘更多的元素。

(二)活动课的资源还有待开发

本文中列举的活动案例和罗列的活动课方案都是取自书本。但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一定还有很多能设计成数学活动课的有效资源,可以从中尝试开发设计,更能体现数学课的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