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补充式”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4-05-04

胡炜

摘要:依据现行历史课程的特点和问题,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通过一次高三教学中尝试的启发,引发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补充的思考。结合学校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契机,以《历史的AB面》这门选修课的教学设计为尝试,紧扣主题,弥补现有教材的缺漏知识,呈现“补充式”教学设计的思路,并对此类的教学设计方法进行提炼。最后就此类选修课的设计提出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即将到来的浙江省高中历史新一轮教材改革做有益尝试。

关键词:专题模块体例;选珍课;知识补充;教学设计思路;感悟

一、现行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问题与教学尝试的启发

现行的浙江省高中历史课程的教材从2006年秋季开始采用,至今已经是第13个年头,这版教材,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教育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惑深有体会,也在不断探索和寻找解惑之道。

1.“专题模块”为教材体例的特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专题模块”的体例,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整合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这一体例并不像通史体例那样按时间顺序编排,而是强调从同时期不同角度去了解相关历史,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

2.教材体例的特点带来的问题和困惑

(1)历史知识的缺漏,学生知识的断层:教材在编排时对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删选,集中于一些重要历史时期,例如中国古代史主要集中于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元和明清等几个时期。而对于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基本没有涉及。这样的编排虽然突出了重点,但也导致了历史知识完整连贯性的缺失。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该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有很大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益的补充,但由于受教学进度限制和学生负担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起来往往有心无力。

(2)缺乏通史观念,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专题模块体例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对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知识进行整合迁移,了解其阶段特征,但在实际教学中是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顺序进行,学生无法完整的了解到同时期各方面的状况,更无法进行归纳整理,缺乏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逻辑思维能力。

3.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大背景对一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从2020年起,浙江省又将开启新一轮课程改革,采用新编的教材,而新编教材的重要特点在于历史必修课程又将恢复为通史模式,以《中外历史纲要》为模块,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每个部分内容均以历史时序为框架,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改革大潮下,需要一线教师逐渐转变现行教材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迎接新一轮课改的需求,顺应课改的发展趋势。

基于上述特点、困惑和背景,自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解决学生知识缺漏、内容枯燥以及邏辑思维能力差的弊端,让历史知识更为丰富、课堂更为生动,这就需要探索新型教学设计模式,也为全新的历史教学辅助模式——“补充式”历史选修课教学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

4.一次高三历史教学中尝试的启发

课例描述:高三历史教学辅助设计——《历史上的今天》

2012学年,担任高三历史教学任务的我,愈来愈感觉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普遍下降,鉴于这种现状,在正常教学的同时,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每节课前,以日期为主题,介绍历史上这天曾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名为《历史上的今天》。

(1)历史上的今天事件总体概况(以9月6日为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上的今天

9月6日

1)麦哲伦环球航行结束(1522年)

2)毛泽东赠柳亚子《沁园春·雪》(1946年)

(2)历史事件的具体简介

1)麦哲伦环球航行

1519年,麦哲伦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了整整四个多月后驶入一条水流湍急的海峡。这条海峡后来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接着船队又在大海里航行了110天,竟然没有遇到狂风巨浪,所以,就把这个大海命名为“太平洋”。1521年3月,麦哲伦船队来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想通过插手当地部族的争斗来控制这块地方。结果被土著人杀死。他的助手带领剩下的两条船逃离。1522年9月6日,幸存者终于回到西班牙。历时3年的环球航行,以确凿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

2)《沁园春.雪》简介

1945年9月6日,毛泽东抵达重庆几天后,便以1936年的旧作《沁园春·雪》赠柳亚子一词发表后,重庆各界为之震惊。

(3)相关书本知识的回顾

1)麦哲伦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必修二)

2)《沁园春.雪》——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点(必修一)

(4)课例的启发

1)重新激活学生的课堂活力。通过历史事件为主题,日期为载体的这一设计形式,重新点燃了学生的新鲜感和兴趣,涉及的内容包含社会多个层面,贯通古今中外,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眼界,拓宽知识面,学生反响热烈,印象深刻。

2)新知识的补充和已学知识的回顾可以双赢。一方面,在对正常教学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向学生介绍与教材内容相关但是有所缺漏的知识,同时通过历史事件的介绍,回忆与之相关的内容,既拓宽学生历史视野,也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一举两得。

有这次效果还算不错的尝试,让我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充满了信心,然而这种尝试其余两个年级的教学中很难开展,因此自己也一直在等待机会。2015年,学校在高二开设历史选修课,以此为契机,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二、“补充式”选修课教学设训旧勺思路与方法

1.“补充式”选修课的概念

所谓“补充式”是指选修课设计的内容上弥补现有教材知识的缺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进行方法能力的培养。

2.“补充式”教学设计的思路

思路:以历史人物为载体,补充选修4人物史知识,串联深化主题

(1)案例描述:历史选修课之《历史AB面一揭开面纱下的历史真相》

其流程如下:

1)导入设计:以项羽是否曾火烧阿房宫引发的争议新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全文载体——历史人物的评价

2)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篇: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简介和传统评价——历史的A面

关羽——历史A面:忠贞、仁义、勇猛的武圣

A.形象: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二尺长髯、手持青龙偃月刀,下胯千里赤兔马

B.忠贞的象征:桃园三结义,一生忠于刘备,虽然战败于曹操,但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投靠兄长刘备

C.仁义的象征:为报答恩情,华容道义释曹操

D.勇猛的象征:“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刮骨疗伤”“单刀赴会”,几乎战无不胜,被后世封为“武圣”,

第二篇:对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评价的颠覆性观点和依据——历史的B面

关羽——历史B面:三国时期的平凡武将

A.关羽形象:《三国志》并无详细记载,仅提到一个“髯”字,所用兵器为枪或戟,并未青龙偃月刀,偃月刀直到北宋才出现。

B.关于忠贞:

1)“桃园三结义”并无其事,刘、关、张,只是共同创业的亲密伙伴,并非结义兄弟

2)关羽降曹有其事,但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之事,最后的确逃归刘备,却根本无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C.关于仁义:据《三国志》记载,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而非关羽

D.关于勇猛:

1)《三国志》描述为“万人敌”,的确“斩颜良”,却未“诛文丑”

2)单刀赴会的英雄乃是鲁肃

3)温酒斩华雄的是东吴开创者孙坚

第三篇:问题设计——通过各位历史人物AB面反差原因的介绍,归纳出影响不同时代对同一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第四篇:感悟历史——如何理性看待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历史学习和研究需要哪些质疑的精神?

(2)设计思路说明

第一,该设计的主要是为解决以下问题

1)人物史对象选择面的单薄。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人物选择方面,集中于政治和思想领域。而对于军事等其他领域则没有涉及,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过于狭窄,人类社会的精彩丰富在于各个领域的人物都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政洽性偏强的选择对学生而言有一种无形的距离感,很难形成共鸣。

2)对历史人物评价和定性的单一性和绝对性。选修4选择的对象都在各自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教材的介绍和评价几乎都是以正面肯定为主,存在单一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存在绝对化的倾向,学生缺乏客观理性看待事物能力和最起码的质疑精神。

第二,该设计的主要亮点

1)弥补人物史教材中的缺漏。本课在教材所涉及的人物之外,加入中国古代的军事家、知识分子等诸多领域人物,使内容更为丰富,人物的选择上更多贴近大众熟知深的历史人物,容易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2)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一方面,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真相,培養学生甄别史料客观性的能力。例如通过关羽形象的反差性,区分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在史料价值和真实性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通过不同观点的呈现,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和全面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进而引导去探索和思考。

3“补充式”教学设计的方法

(1)明确知识补充的对象:这是选修课教学设计的前提和主要方向,只有在确立了知识范围之后才能开展后续的主题式教学的设计。

(2)寻找合适载体呈现相关知识:合适的载体不仅能有效的串连相对零散的知识点,而且还能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这是决定选修课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载体的选择可以多样化,除文字材料之外,图片、电影等视听冲击力明显的多媒体形式可以尝试。

(3)围绕补充的相关知识进行主题的升华:选修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配合教材达到升华课程主题的目的,因此最后对历史认知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升华,也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补充式“教学设计的思索与感悟

1.补充对象的合理选择是前提

(1)必须与教材内容有关联。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历史整体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完整了解历史。因此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现有教材,以弥补教材在知识普及方面的漏洞为前提。

(2)必须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情感的升华。选修课开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围绕主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情感认知的提升,因此在选择对象时,应以是否有助于主题升华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2.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筛选是必要

(1)相关史料收集必须遵循客观真实的原理。虽然历史选修课开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强调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因此在信息收集时,必须进行仔细的筛选,例如《历史AB面》中,虽然呈现的是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论断,但都有相应的权威史料为依托,如对关羽的论断就以《三国志》为依据。

(2)必须与书本主题紧密结合。在选择选修课内容和相关信息的收集方面仍然要以符台教材的主题为前提,以免出现偏题和跑题现象,甚至出现与书本对立的观点,这容易导致学生认知卜的混淆。在观点阐述时必须把握以教材观点为基准的原则,保持与教材的同步性。

3.合适载体的寻找是关键

(1)载体要生动、形象。避免枯燥死板的照本宣科是选修课设计的最大看点,而载体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修课的生动程度。载体不仅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还可以用电影、歌曲等等,总之,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新鲜感。

(2)载体必须有助于知识的联系、整合。由于选修课程教材的缺乏,更需要教师构筑有效的知识框架,而载体必须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各个知识点相连,如果载体寻找的不恰当,则会出现知识点的遗漏或者在设计上显得生搬硬套,整节课的整体性流畅性大打折扣。

虽然“补充式”选修课设计方式还属于尝试阶段,但这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创新,希望能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开设方面提供一定的启示。在今后在教学的道路上,自己也将不断去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思路的多样性,始终与时俱进,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

参考文献

[1]李卿等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春娟.历史综合实践选修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4):35-3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