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时间:2024-05-04

闫其昌

摘  要:目前,學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仍大量存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学习方式。文中,主要就对如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探究学习;小学生;经验

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再是封闭式的单纯授受模式,它应该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有助于学生多方面智能发展的体系。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活学”,达到“学实、学活”的目的,是我们当今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探究性学习不能绝对化,一方面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小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另一方面探究能力的根基还在于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探究性学习并不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相抵触,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以后的学习过程。要使学生学习更有效,必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探究式学习中,特别要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安排学习过程。例如,在讲到月球时,可先引导学生谈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识,然后启发他们对这一常见自然事物提出自己困惑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再利用各种探究材料(如网络、录相、图片、书籍、仪器等)让学生自主研究自己的问题。

二、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

探究式学习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是通过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把科学知识与观点、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认识理解,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

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三、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学生既对所探究知识进行学习,同时也对探究过程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从便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观察、探究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如教学《溶解》一课,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学习热情高涨。本课的几个探究活动,实际上非常相似,为了不让学生感到是机械的重复,作为老师,就要想办法让这些活动变得有层次、有节奏。本课的教学环节经历了一个导、扶、放的过程。第一个活动,我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指导,在接下来的两个活动中,我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在小比赛这个环节,我完全放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尝试独立地探求知识。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实验验证——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实践应用,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从中切身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做到面向全体,从而体现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理念。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四、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事实和证据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通过对水污染的情况调查,获得一组有关水污染的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物种类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水质变化的模型,可以说,事实和证据是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判断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工作以及如何通过探究发展并获得新知的。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励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善于利用课外资源,自主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培养情感,培养素养,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洪少平.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实验探究的有序性[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246+250.

[2]钟宇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教育观察,2020,9(11):134+13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