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马彩琴
摘 要: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己然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上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寓生活化于情境之中的数学教学,是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把数学问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生活画面,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到、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开了数学与生活的屏障,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比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利用“电费缴费单”让学生研究了这样的问题:小红家10月份的电费共计74元,按规定,用电量小于等于50度时,电价为0.427元/度;用电量大于50度后,电价为0.237元/度。请问:你知道小红家用了多少度电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多减去的还要加上这一法则,进而提升到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的内容,既培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不过,教师在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时,还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便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探究生活中的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贴近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2.合理重组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如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了改组,没有直接呈现题目,而是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星期天,晶晶和妈妈去华信超市购物,看中了一个玩具(单价32元),一件衣服(单价68元),开好发票后到收银台付款,妈妈身边带了340元钱。她会怎么付钱?还剩多少钱?怎样解答?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使学生跃跃欲试,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3.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單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参与生活实践,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化的数学只有在解释和应用于生活时,才能焕发出数学的生机和活力。创建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之中,还应走出课堂,积极创造条件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生活”与“数学”得以和谐统一,让数学课真正体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比如在“比例尺”的教学之后,可让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眼就能认出像片上的人是谁?”“是什么方法可以把我们祖同的面积画在任意大小的一张纸上”;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等。这样,抽象的数学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