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肖寒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洪水泛滥,灾害频繁。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黄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善为国者,必先治水。1946年5月,山东省河务局在蒲台县城成立,开启了黄河治理的新纪元。自此,山东依靠防洪工程体系严密防守,战胜了历年洪水,特别是战胜了2003年罕见秋汛、数次黄河汶河叠加洪水,实现了伏秋大汛不决口,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下游洪水泛滥的险恶局面;安然度过了1955年后的历年凌汛,改变了历史上人们对凌汛无能为力的被动局面,创造了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大河之治,起于堤防。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对800多公里的临黄大堤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加高培厚,高度提升至11米以上,并将历史遗留的秸料埽坝全部改建为石坝。2002年起,山东实施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初步建成了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为一体的高标准堤防工程。
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代表刘金福永远忘不了,2008年12月26日,他代表山东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这些享誉世界的建筑精品,同步登上了“鲁班奖”领奖台。这是人民治黄历程中的第一个“鲁班奖”,是黄河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黄河两岸,还有一处“洪水招待所”——东平湖。作为黄河下游唯一的国家级蓄滞洪区,东平湖共承担分洪任务7次。1982年汛期,黄河花园口站出现了每秒15300立方米的洪峰流量。其间,东平湖水库成功分滞黄河洪水,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牺牲局部保全大局,吞洪吸浪彰显“王牌”风范。
大河之治,终于河口。100多年来,黄河在广袤的河口地区来回游荡,塑造了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的近代黄河三角洲。上世纪50年代,面临的是小水三河并行、大水漫流横溢的黄河入海流路。经过三次对入海口的人工干预改道,1976年,黄河水从清水沟注入渤海,让“手牵黄河跟我走”变成了铮铮现实。现行清水沟流路稳定40余年,为胜利油田的生产建设、黄河三角洲开发、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定环境和有利条件。
多年来,山东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成就斐然,建成了由堤防、险工、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山东正在建设推广智慧山东黄河防汛平台,实现洪水防御信息共享、防汛值班、指挥调度的智能化,让安澜永续。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齐鲁大地,对水的渴求尤为迫切。守着大海却无好水可喝,这曾经是青岛市民的切实感受。1975年至1977年,青岛连续3年大旱。1983年,青岛持续干旱……降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资源濒临枯竭,使青岛自然形成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
1989年11月25日,对青岛人民来说是个大日子。那一天,引黄济青工程正式建成通水,青岛人民开始喝上了黄河水,结束了排队取水的历史,同时也使得沿线寿光、潍北等地的群众摆脱了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局面。
山东省是资源性缺水的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量的1/6。黄河作为山东省主要的客水资源,引黄供水量达到了全省总供水量的30%以上,已成为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06年开始,山东探索实施了“两水分供”,有效解决了工农业争水问题,达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1950年春,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淤灌閘在利津县綦家嘴险工建成,当时的引水能力只有每秒1立方米。发展到今天,山东黄河两岸建起了63座渠首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达每秒2423立方米。从最初的建设淤灌闸、虹吸管,到修建引黄闸、实施大面积引黄,山东引黄供水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从引黄济津、引黄入冀、引黄济青,到向胶东四市全年供水,山东的跨流域调水之路,解决了非沿黄城市的用水需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黄河水守护了一方生态。1989年、2014年黄河两次向南四湖补水,挽救了即将干涸的湖区,让濒临崩溃的生态体系得以恢复;2010年实施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遏制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退化的趋势;2010年,停止行河34年的刁口河全线恢复过流,赤地千里的故道河床重现旖旎风光……黄河水助推了沿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目前,引黄供水已由单纯的农业灌溉发展成为城市、农业、工业、生态等多功能供水,黄河水资源的利用与山东国民经济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历史上黄河大改道数次,在黄淮海平原上完成了由北向南、幅度达25万平方公里的扇形摆动。随着黄河堤防的修建,山东60万群众被“圈”进河槽和大堤之间形成的1702平方公里滩区,在频繁的水患中艰难繁衍生息。搬出滩区、新建家园,成为一代又一代滩区人渴望却难以企及的梦想。
2017年,在东明县、东平县等地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山东开启滩区百年历史大迁建。3年多时间,全省近两万名党员干部、十万多名建设者集结黄河滩,筑房、修路,谱写了一曲“迁建版”黄河大合唱。如今,崭新的楼房、平坦的乡间小路以及配套的设施……伴随着滩区人民的笑脸,时时刻刻出现在黄河滩新建的村台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