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文|姚遥
旱灾是灾害中的弱势群体
文|姚遥
如果在救灾思路上,势利地计算传播效果和GDP,那么旱灾是弱势群体。但旱灾中的灾民,绝不能成为灾害中的弱势群体
这个春天,不是万物都在复苏。在云南,河水干枯、田地荒芜、野草枯死、死气沉沉。为了缓解旱情和保障生存,久违的马帮也开始重新派出拉水。
自2009年8月以来,西南五省陆续遭遇罕见旱灾,云南犹甚。来自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云南全省125个气象站点出现重旱以上等级干旱的站有114个,其中91个站达到特别干旱等级。在云南,3月时受灾人数已超越700万人。
仅以云南省陆良县的资料为例,3月17日,全县小春作物受灾面积达52.99万亩,占总播面积的99%。预计小春作物产量损失近1.5亿公斤,经济损失2亿多元。
然而,从目前综合各方资料来看,我们对于如此严峻的旱灾应对显得颇为无力。旱灾的发生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损害情况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社会各界方才较为高调地动员起来。
倘若和近几年发生的水灾、雪灾、地震比较起来,此次大旱的受灾人数和灾害损失可排前列。然而,对旱灾的关注和救助,却远远不及此前的历次灾害。
就旱灾和水灾、地震等相比而言,旱灾在公共传播的效果上就远输一筹,一辆向缺水农民发放生活用水的消防车,冲击力远远不如那个扛着沙包在激流中堵缺口的身影。水灾和地震对于生命和财产的威胁,是瞬间的、集中的和可见的。无论是肆虐的洪水还是满目苍痍的地震灾区,都很容易让人建立起人类对于灾害抗击的直观感受。而在旱灾中,找不到悲痛欲绝的受害者,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和感人至深的救灾画面,巨大的损失也在漫长的时间段和广阔的区域中无形消减了。
对于掌握着社会资源的各界精英而言,尤其需要重大的传播效果和强烈的现场感,在公共生活中的竞争,暗藏着这样现实的势利左右的激励机制,地震和旱灾就是这种机制的两个极端。
云南大旱引发的关注,远不如太湖蓝藻引起的无锡自来水危机。云南大旱至此,可以看到农民艰难地背水,可以看到他们喝着浑浊的水。缺水至此,可曾听说云南大城市的洗浴行业打烊收工,或者市民排队领水,或者工厂缺水停工?部分县城从2月底方才开始限制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无论农村基础水利设施是怎样的落后和年久失修,然而对水资源调控的能力,我们已经远甚于多年前。只是这种调控能力带来的红利,首先分配给了城市和工业,再往下才是农业。
这也是云南大旱暴露出的我国目前灾害救助中一个隐藏已久的问题,GDP。当以GDP为主导时,救灾工作自然是城市和工业优先于农业农村,而农业和农村中,重要的经济产业支柱农作物又优于一般性农作物。
云南是卷烟大省,也是个缺水的省份,主要降雨集中在夏秋两季,然而为了保证烟草的生产,云南省很多地区大量驱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雨季的降雨和蓄水。当大旱来临时,这种隐患就突显出来。
就像旱灾是灾害中的弱势群体一样,传播效果和GDP对救灾思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灾害中的核心是一个个的人,是一个个人的生存权和生存的尊严,而不是冷冰冰的可以被计算的社会影响力和GDP。因此,旱灾永远是灾害中的弱势群体,但旱灾中的灾民,不能成为灾害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发声,需要表达,需要挑战传播中的势利和GDP的崇拜,为自己在公共舞台上争得应有的位置。
(本文作者为青年法律学者,资深环保人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