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心理疏导策略

时间:2024-05-04

摘 要: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人生的一大转折,他们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为小学的“小学生”,这种角色的转变,在客观上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如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改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等等,由此将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研究小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目的是引起学校、家长以及低年级教师对小学生入学适应的足够重视,并且创造有利条件让小学生入学伊始就能尽快接受新环境,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环境,为学校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孩子今后一生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将就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可能存在的一些适应问题提出心理指导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健康;心理疏导

一、给家长的建议

(1)给小学生进行“心理接种”。所谓“心理接种”,是指为了让孩子顺利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为了尽快使他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家长可以在孩子入学前夕对孩子进行指导和铺垫,讲述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并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社会性适应问题和学习性适应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2)入学前,带孩子“实地考察”。对于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儿童来说,环境的变化无疑是最大的不同。因此,在正式入学之前,不妨带孩子对新学校的环境及设施进行参观,让孩子提早熟悉校园环境,同时,尽快熟悉自己的老师及班主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熟悉新的环境,还有利于对学校生活产生憧憬和向往。

(3)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了尽快适应小学生活,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例如,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做事磨蹭、做作业时间过长是很多新小学生的通病,家长要教给孩子在做事情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一旦开某件事情,就不能找借口半途而废.

(4)分享孩子的内心感受。小学对于每个入学新生来说,是新奇又陌生的。在学校每分每刻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这些积极或消极的体验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学校生活的态度。所以,对家长而言,应该做到关心关注孩子,主动分享孩子的各种内心体验和经历,这样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之间的沟通理解,而且有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面临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5)鼓励孩子与人交往。新学校新面孔,对孩子而言,最困难的通常是如何与新伙伴建立新友谊。当今社会,子女多为独生,习惯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往往缺乏相应的交往意识与交往技巧。所以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流,并且通过同伴或师长的沟通解决面临的困惑。

(6)给孩子树立学生意识。在入学之前,大多数的孩子是排斥和抗拒的。面对孩子的胆怯退缩心理,家长应该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告诉孩子即将要上小学这件事,帮助孩子树立一种自觉地学生意识,让孩子在心理上对自己准小学生的身份有一个准备和认知,从而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二、给老师的建议

(1)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首先,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规律。要充分认识儿童在学龄初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还应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造成的适应程度的不同。对于入学后较难进入角色的儿童,教师不能采取冷漠的态度,以免孩子陷入恶性循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该意识到,此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很强,应该留心观察,贴近学生,满足他们情感发展的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适应不良的儿童产生安全感与归属感,让他们积极地投入班集体的大家庭中。

(2)研究学生心理,实施针对性教育。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分心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比如编写口诀或儿歌,通过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按照口诀或儿歌的要求去做。例如,上课时让学生大声朗读“上课铃声响,我们进课堂,书本笔盒桌上放,端端正正坐好来。”这样的儿歌朗朗上口,孩子边读边做,很容易掌握。

(3)教学游戏化,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年级的主要任务。进入小学,教学活动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体,而课堂教学从时间上占据了儿童的主要日程表,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保留了学前阶段的心态特征,所以,这种强烈的对比和突兀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杜威有观点:儿童自发的游戏欲望在低年级时是最强烈的。因此我们呼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我,把学习内容用游戏的方式呈现。

(4)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在习惯训练的初级阶段,教师应注意不要给学生太大负担,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三、给学校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所以,学校应该建立家校协同指导模式。学校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和指导,例如召开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开放日、家校工作讨论会等等,同时,学校应该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校双方互相交流教育信息,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积极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

[2]黄丽清.解决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问题浅谈[J].教育评论,2001(1).

[3]周明荣.小学新生适应性障碍分析及对策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作者简介:

夏迎雪(1991—),女,汉族,山东省聊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大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