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培养与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时间:2024-05-04

占金萍

无论学习什么,想要学好,学习动机是重要因素。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还是讲授语法知识,若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又是我们祖国的通用语言、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学生学习的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而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的语文学习动机教育却陷入了较为严重的误区: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或者说为了考试时不拖总分的后腿,在学习时,目标也并不是指向语文本身,而是指向与语文距离较远的分数、大学之门。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可能努力一段时间却不能取得明显的进步,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就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而未必会采取其它措施已达到有效地学习语文的目的,甚至有人认为这从小到大都在运用的语言,再在课堂上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是一种浪费。这就使中学语文学科落入一个相当尴尬的地位,成为“主科中的副科,副科中的主科”,成为学生眼中拿分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甘。而与之关系密切的课堂效率低下、少慢差费的现象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人人都可以对语文教学批判一番。

如今,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风如潮涌时,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受着两种因素来决定:一是智力,一是动机。学习本是自动的吸收和积极的反应,不是被动的行为。教师不能给学生智力,更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内在的驱策和激励,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因此,要想语文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要从学生的主体即学生的自身出发,也就要研究一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进行学习目标性教育

众所周知,目标对人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诱因功能。目标如航灯,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奋勇当先,永不畏缩。教师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激发学生的志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做作业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班有名学生长期不做作业,而且屡次教育仍我行我素。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上完一节课后,让他琢磨并布置作业,且请他第二天检查作业,结果他既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又认真检查了同学的作业。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强化激励,这个学生后来成了优秀生、教师的好助手。为此,教师首先要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目标,树立自信心。其次,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学习意义。再次,要把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是重要的诱因。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某教师有好感,往往会由此而对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该门课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教学,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较重要。为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以求达到情感的共鸣。其次,要尊重学生,不损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他们,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与其共同研究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再次,要启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知之者”逐渐成为“乐之者”与“好之者”。

三、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地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教学中的启发式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智力水平之间尽可能的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问题相关的情境地中,形成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成就感的过程,从而提高其求知兴趣,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四、科学的学习反馈的进行

教学实践证明,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长久发生作用,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结果,加强其进一步的学习的需要。教师反馈时。要恰当地使用表扬、批评的反馈形式。运用表扬与批评时,不能过分,要把握分寸,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否则会适时其反。奖励具有推动学习的作用,如若用得过分或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产生消极的结果。但是批评或惩罚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或不恰当的惩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教师要从积极的方向把鼓励和批评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五、适当的竞赛活动的开展

我们已经知道,外在诱因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诱因使动机向行动转化。一般在竞赛活动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成就动机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提高,但过多的竞赛或过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又会导致人的焦虑感,产生心理压力。为了保证竞赛对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产生积极作用,避免不良后果,学校、教师应组织适量的、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作文、阅读、朗诵、基础知识等多种形式,使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展现才能,还要按能力分组,使学生有同等获胜的机会。在竞赛中培养合作的精神,降低心理压力。

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动机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培养和激发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动机的有关理论,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在语文教学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