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复沓,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其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王崧舟老师是将复沓运用于阅读教学的高手,本文借助王老师的教学案例从发掘文本秘妙、巧用他山之石、转换语言情景这三方面来领悟复沓营造出的诗意语文。
关键词:复沓;王崧舟;教学艺术
“复沓,又叫重唱、重章、重言、重复等,原本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句子和句子之间只换少数词语,从而起到加强节奏、增强情感、突出思想的效果。”[1]复沓教学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中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一、发掘文本秘妙——举象入境,言意兼得
举象造境常用于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将富含作者情感的意象组合形成统一的场景画面,让学生在充分地品读中想像与感悟,充分体悟到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通过一唱三叹地复沓,进行合理的举象入境,想像补白,一步步将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景、意境、心境。让学生有象可感,有境可入,有情可发,实现由文本语言到文本意蕴的过渡。
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王老师适时呈象入境,于补白中进行复沓:
师: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玉泉茶室的后院看一看。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室的后院,你发现——
生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看到了,他的确在玉泉看金鱼。春天过去夏天到了,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室的后院,你又发现——
生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看到了,他还在玉泉看金鱼。夏天过去秋天到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你又来到玉泉,来到茶室的后院,你惊奇地发现——
生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是的,他没有缺席,他一直在玉泉看金鱼,从春天带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就这样呆呆的看着,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他放弃过吗?他中断过吗?他动摇过吗?
生齐答:没有。
师:请问,这叫怎样的看?
生:废寝忘食地看、持之以恒地看、坚持不懈地看......
如此直白如水的一句话,在王老师的课堂却生发出满满的画面感,通过想象“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的时间跨度来再现文中聋哑年轻人“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每一次地复沓朗读,对时间微秒的想象补白,都让学生从简约质朴的语言中既发现了文字运用的美妙,也充分理解了内容,得到了情感的熏陶,达到言意的和谐统一。
二、巧用他山之石——丰富内涵,移情感悟
文本的充分解读,往往需要其它相关资料的引入,或作为补充,或形成对比等以深入到作者内心深处,而不仅仅局限于该文本的内容。巧用他山之石进行复沓教学,常常能领我们进入另一个天地,对情感的调动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事半功倍地直抵作者心灵深处。
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王老师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引入同为纳兰性德所写的《菩萨蛮》中“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一句来进行移情感悟:
师: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2: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2:父
师:父,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2:(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笑声)
生3:还有他的父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3:(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4: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4:(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王崧舟老师认为,移情体验是一种有效的感悟方式,即“学生在情绪、情感及理智上移位到他人(包括拟人化的事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在态度、情感上引起一致反映的过程”。将《菩萨蛮》中纳兰性德对自己的询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中的“君”巧妙换成“夫”、“父”、“儿”、“兄”(学生的假想),询问主体也就分别换成了他的妻子、儿子、父亲、兄长,一遍遍痛心地问着作者,既然心系故乡为何还要这般的“轻离别”,狠心抛下家园,抛下妻儿以及年迈的父母。在对层层递进疑问的复沓中,将学生不解与困惑的情绪带至最高点。为下文对“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理解奠定强烈的情感基础。
三、转换语言情景——深化理解,精神提升
音乐的重复演奏与诗歌的反复咏唱是表达感情、宣泄感情的一种重要手段,体现了感情的递进与深化。表现在文字上则是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把学生引向文本,引入作者内心。
且看王老师在《一夜的工作》中的经典教学环节:
师:“宫殿式的房子”,猜测一下,原来的主人可能会是谁?......比皇帝还要厉害的摄政王的官邸,里面可能有什么?
生:富丽堂皇、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红木家具、玲琅满目......
是:你们想到的他有,想不到的它也有。当这座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成为中华人名共和国总理办公的地方时,我们只看见——
生:“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有名人字画吗?
生:没有。
师:只有——
生:“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有古玩珍宝吗?
生:没有。
师:只有——
生:“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有红木家具吗?
生:没有。
师:只有——
生:“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如此而已,简单吗?
生:简单
师:怎样简单?
生:“极其简单”
师:极其简单,简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在这极其简单的背后,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什么东西让你们感受到不简单?
生:总理的艰苦朴素、不辞辛劳、认真负责......
王老师在本课中抓住“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句话,领学生在浩瀚的文字世界里徜徉。让学生充分想象宫殿式的房子里应有的奢华陈设,当“金碧辉煌”占据学生的思维时,王老师话锋一转“有......?没有。只有——”,于反复追问复沓中感受曾经的奢华和现今的简陋形成巨大的反差,从极其简单的设施中一步步深入体会到总理极其不简单的伟大品格。如此高低错落,回环往复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认知心里和情感上经历了一次震撼和洗礼。
四、结语
吕型伟先生曾说“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巧妙地将复沓这一艺术手法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不得不说这是王崧舟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大突出贡献。“复沓的目的是为了使生命的表达显得有层次......它是对情感的切割、生成和转换,同时也是使情感由多元而达到全面”[2]。王尚文认为,读文章不能蜻蜓点水,要“认认真真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摸摸它的‘体温,还要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复沓的目的是为了使生命的表达显得更有层次,每一次的复沓都逼近作者心灵深处一步,都是自己的情感宣泄走向淋漓精致。复沓使感情的领悟和表达层层递进,步步升华。
但我们知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王崧舟老师的复沓教学让语文课堂又多了一份诗意与感动,我们要领悟其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智慧,而非简单的技术和形式的模仿,否则就是东施效颦。齐白石老人说得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治学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单付辉,孙丽华.复沓式引读:别让学生成为蹩脚的“跟班”[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2):41.
[2]吴萍,底同文.复沓的文学意义及美学效果[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5):575.
作者简介:
赵欢(1991~ ),女,汉族,籍贯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