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4-05-04

戴鑫权

一、关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

有的学者认为,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由于主客观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社会大气 候和校园小气候的因素,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负面的东西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多元文化冲突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极少数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受到损害,也损害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声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状况与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在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主流与支流的冲突交融,价值取向呈现出以下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雨 洗礼,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形成,并日益得到加强, 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又过于强调自我,轻视或不关心集 体,反对任何约束,追求绝对自由。某些大学生对集体、对群众采取漠视态度,片面追求不受拘束的生活和学习。二是务实意识与实用化倾向。务实意识的增强,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设计,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做作,不虚伪,不浮夸,不矫饰,革除了过去那种华而不实的虚假浪漫主义情怀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跟他人交往时,重利轻义,对无利可图的对象,无论是亲是疏,往往不理不踩,造成了一种多捞金钱、多捞实惠、多捞权力的价值取向。三是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鼓舞了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在求学目的、就业观念等方面,价值取向向功利化靠拢。四是创新意识与投机化倾向。当代大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创造力的转换、生成速度越来越快。但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无非就是挖空心思去投机冒险,去创造歪点子。他们错误地认为,所谓创新,也就无非是权术、江湖术的创新而已。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是热门的话题,不少有识之士就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也对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虽然高校在这方面投入了不少力量,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宄其原因,并非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宄不够,而是这些研宄成果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与现实的结合点不够准确,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比较差。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所谓直接或有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归结为学校的系统教育,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灌输。间接渗透或无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上主要是 环境渲染,内容上则是分散的,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或社会舆论、习惯而发生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直接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常抓不懈,否则就会淡化人们的正确意识,间接的渗透性的教育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它不仅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而且能收到灌输式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

三、提高实效性的方法探究

现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理论灌输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感染教育,实现了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和间接渗透的隐性教育的结合。国外的灌输教育多指学校的课堂教育,但并非老师单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而是采取灵活、自由的讨论进行引导。教师认为政治教育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的教育不同,自然科学知识需要反复提出“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是世界通用的解释,政治教育没有这样的“为什么”,即使有也只是一家之言。因此,要想让学生形成与教育者一样的看法,必须方法灵活,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所以,国外的灌输教育也是以引导、解释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讨论和引导达到统一的认识,在这种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接受某种思想、观点是自愿的,老师的灌输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种教育方式,渗透教育是国外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这 种开放式的教育从社会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出发,在尊重社会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突出个人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个人素质的发展。渗透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教育形式都从不同的层面刺激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启发学生朝着有益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在美国,学校和教 师更倾心于“渗透”为特色的间接教育方式。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寓道德教育于管理服务中,寓道德教育于大众传媒及社会环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亦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转变成为习惯。显然,这种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解决问题之中的方式,极大的减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而且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度的影响,道德教育效果也往往因此而大获改善。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意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的教育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改善校园环境,利用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以及增强教育主体的人格感召力等方面进行改善。将直接 灌输教育与间接渗透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 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的过程,即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集中表现为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一向不轻信,不盲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刺激和调动他们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得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去注重内容的灌输,很少考虑教育对象的实践能力,也很少关注教育对象的行为养成。虽然也有教育对象的实践参与活动,但一般都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将国家的主流思想意识渗透到教育对象的心中。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今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注意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使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都真正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文革.加强髙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动态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2]李伟明,王宇,陈好毅.网络时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