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目的:为了了解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性别和学历上的差异现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坚韧人格量表,随机抽取2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投入和挑战2个因子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且男性高与女性;学历不同的大學生坚韧人格各个因子及总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性别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坚韧人格;随机抽取
坚韧人格是指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具有坚韧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经历过程中,往往能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并用积极的行动,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处理事件。特别是大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表现出来较高的预见和控制能力,将挫折看成是挑战,是促进自己发展成长的机会。大学生坚韧人格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解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性别和学历上的差异现状,掌握大学生坚韧人格特点,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随机抽取2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08份,有效回收率99.04%。其中,男大学生79人,女大学生129人;学历:专科生38人,本科生170人。
(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和学历。采用卢国华和梁国宝2008年编制的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该量表含4个维度和27个项目,4个维度分别是“坚韧”、“投入”、“控制”和“挑战”。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即“完全符合”记4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量表总分越高,表明人格坚韧程度越高。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一)不同性别、学历大学生坚韧人格差异比较(表1)
表1 不同性别、学历大学生坚韧人格比较
注:*代表p(双侧)< 0.05,**代表p(双侧)< 0.01
表1所示,从不同性别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分结果比较上看,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投入和挑战2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生高于女生。大学生坚韧人格在韧性和控制及总分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从不同学历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分结果比较上看,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投入、挑战、韧性和控制及总分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三、讨论
1.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投入和挑战2个因子得分有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在韧性和控制及总分上的得分,没有差异。可能原因是社会赋予不同性别角色的品质不同,社会要求男性更投入与自己的事业,多做有挑战性的事情,更多的体现男性的强大等,这些因素在成长过程中会影响男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形成,访谈中发现家庭中父母对待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如果是男生,大多数父母觉得比较放心,鼓励其投入自己的学业、创业等要求其有大作为,期望更大;如果是女生,大多数父母会觉得更操心,经常嘱咐其谨慎、注意安全、矜持、稳定等。社会期望和父母教养对大学生自我认识产生影响,男生也认为自己应该在投入和挑战上有优势,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形成,故男生的投入和挑战优于女生。
2.学历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学历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投入、挑战、韧性和控制及总分上的得分,没有差异。通过访谈发现,可能原因是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较一致,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校园环境及学习资源相似度较高。访谈中发现有部分本科生是专升本考上的,这也是差异不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建议
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上认识到,坚韧人格是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所包含的投入、挑战、坚韧和控制四个因子,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有,故社会可以鼓励女大学生投入的做事情,可以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培养女大学生的坚韧人格。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坚韧人格上有差异,社会可以鼓励不同性别和学历的大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坚韧人格的健康发展。从学校方面来看,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学校可以做针对女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女生的坚韧人格发展,让女生认识到,女性也需要自强自立,鼓励女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学校也可以给在校生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看待事物的积极视角。学校及老师鼓励男女大学生互助交往,多交流多学习。从家庭方面来看,社会在发展,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也要顺应社会的要求,家长要鼓励并支持女大学生投入的学习及做事,对待男性和对待女性的抚养态度平等,共同参与家庭事务的商讨和决定。从个人方面来看,大学生自己认识的自身的优势,客观评价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有积极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主动适应社会,阳光的面对生活,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卢国华,梁宝勇.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
[2]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柳絮(1982~),女,河南省驻马店,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主要从事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新乡学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编号:12SC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