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丙吉问牛

时间:2024-05-04

张树民

丙吉问牛这个典故,载《汉书·丙吉传》。汉宣帝时丙吉任丞相,对百姓疾苦颇为挂怀,常常去各地考察民情,兴仁政,除政弊,史家评曰“宽厚贤德”。

一次在途中看见有人聚众斗殴,并有人死伤,丙吉不予理睬,也不过问。但当他看到有人赶着牛走在路上,牛吐着舌头还喘着粗气,他急忙询问:“赶牛走了几里地?”随从甚为奇怪,觉得丙吉重畜而轻人,有违圣人教诲。就问他,有人聚众打架这样的大事您不过问,而一头牛出现异常的小事,您为何反倒特别关注呢?

丙吉答曰:“有人打架看似大事,但是应该由地方官吏去处理,这是他们的职责。我只岁末考核他们的治绩,上奏赏罚便是,何必越俎代庖呢?而牛异常,却关乎农事,可能影响国计民生。看似小事,往往潜藏着深层次的大问题。牛有病,或将有瘟疫流行;牛喘粗气,可能传递着天气异常的讯息。所以,几个人打架和瘟疫肆虐、粮食减产绝收相比,哪个是大事呢?这正是我‘职所当忧’啊。”丙吉说罢,“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细品这个典故,可得出一个结论,丙吉头脑清醒,胸有大格局,深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清楚身处何种角色,就要担负何种责任,只有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才能各负其责,社会运转顺畅。丙吉准确定位自己的职责,首先要筹划好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其次,要辨明哪些是大事,哪些是看似重要而实质并不重要的大事,哪些是看似不重要而实质却非常重要的小事。倘若不能有效辨别孰轻孰重,就难以集中精力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一个人,无论身居何种角色,准确定位都十分重要。只有定位准,责任明,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知取舍,懂进退,方能“应为者尽心而为,不该为者绝不为之”,不揽权,不包办,激发众人潜能,让人尽情发挥。这正是丙吉的高明之处。对他人应该做的事,丙吉不过问,也不指手画脚,更不耍官威和权威。不过问,但不等于放任不管,以规相约,有偏纠偏,秋后再严格算账便是。如此这般,官吏莫不竭尽心智,争取“治绩”之优,从而也练就一身真功夫。看来,丙吉久负贤相盛誉,并非浪得虚名;“孝宣中兴”,丙吉亦功不可没。

丙吉以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揽权越界,多面出击,凡事“亲自指导”,以发号施令为能,未必全是好事,也许会“一手遮天,众吏躺平”。一厢“拣芝麻”,一厢“丢西瓜”。捉了小鱼,跑了大鱼,得不偿失。到头来,一人忙活累吐血,众人清闲光喝彩。这正是一种可怕的亟待根治的顽疾。

三国时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忠诚勤政,清廉自律,毕生为蜀汉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楷模。遍數古今贤能之士,可与之匹敌者,寥若晨星。然则,三国鼎立,蜀汉先亡,何故?

“诸葛一生唯谨慎”,事事处处,谨小慎微,务求完美,举凡事必躬亲。孔明先生比其他人实在高明太多,他人的“策划方案”,难入其法眼。于是,大事小情,统统亲自谋划,亲自指挥,甚至亲自执行,直至将自己累死。结果,导致蜀汉“只因一人能,使得众人庸”。刘禅可以“吃粮不管酸”;文武百官只要“依计而行”,便万事大吉。然而,俟贤明的孔明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骤现倾颓之势。蜀汉文臣武将,由于实打实的自主历练不足,又多患“依赖症”,不仅“蜀中无大将”,而且“蜀中无能臣”,后继无人。智、能如神的诸葛亮,尽管独自苦心经营,竭尽全力,然,从结局看,实不敢恭维,况常人乎?

丙吉、诸葛亮,同为励精图治的贤达能士,思维方式不同,治世理念相左,结局迥异,令人唏嘘。

而才智平平之辈,只能望丙吉、诸葛亮之项背,但行事反倒自视甚高,不自知,揽权包办,大搞一言堂,左放不下,右不放心,结局恐怕要大事大糟,小事小糟,甚或糟上加糟。丙吉问牛,蕴含着治理社会的大智慧。而今,从政者倘若深悟其道,举一反三,受启迪,多借鉴,知己所短,取长补短,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方能成其欲成之事,最终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心不愧苍生,自无因遗憾而喟叹。

阎广鸿/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