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小康》研究中心
2009年1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饮食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为73.1分,比上一年度的72.6分提高0.5分。
“2009年要把维护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这样表示。
其背景在于,食品安全问题从没有哪一年像2008年那样突出。
一个行业的重创
三聚氰胺,无疑是2008年最具“杀伤力”的名词。
2008年9月,三鹿集团被曝光旗下婴儿奶粉导致全国多名婴儿出现肾结石,后被查出其中含有三聚氰胺。此后,事态演变超出所有人想象,“毒奶粉事件”的生产者并不只三鹿一家,伊利、蒙牛等知名品牌悉数上榜。根据卫生部2008年12月1日通报,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共29万余人。
三鹿奶粉牵出三聚氰胺还严重打击了牛奶、鸡蛋、奶糖、巧克力、饼干等多种食品的销售,数十家主流食品企业均未幸免。有调查统计显示,经历了三鹿奶粉事件,食品行业诚信度降到倒数第二,仅比房地产业略好。
这次由三鹿奶粉引起的食品安全危机,与以往历次食品安全问题有着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出问题的,不再是假冒伪劣的小厂、不再是打擦边球的杂牌,这一次,落马的都是“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而且并非一家企业的问题,捅破的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
这再次击垮了人们对中国一些品牌的信任感,尤其是在经历了“瘦肉精”、“红心鸭蛋”、“空壳奶粉”等一系列事件后格外令人费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的食品安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京奥运会前的一些传闻,比如某体育代表团称“将自带食品参加奥运会”等,尽管事实让这些谣言不攻自破,也足以证明某些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的担忧并非多余。
“您对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吗?”42.5%的受访者表示很不满意,30%的人觉得不太满意,22.2%的人表示一般。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食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8.4%,与2007年抽查同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比2006年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总体质量水平稳定提高。不过这一结果似乎并未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在《小康》调查中,受访者对“是否担心自己会买到不安全的食品”的问题,回答“总是担心”和“偶尔担心”的比例高达96.6%。“您是否曾经消费过质量不合格的食品?”表示“曾经消费过”的占61.7%,“不曾消费过”的占8.9%,而有29.4%的人表示不知道。
“三聚氰胺事件”这重重的一击,使本已脆弱的食品消费心理遭受严厉打击,短期内使得居民丧失了消费信心。“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后,您对牛奶等产品的消费欲望怎样?”41.8% 的受访者“还是很担心,已经很少消费奶制品”,38.4% 的人“有点担心,买得比以前少了”,而“相信政府的监管,继续购买”的占19.8%。
2009年的第一天,22家问题乳企发新年道歉短信恳求原谅,这似乎又在传递另一个信息——新生。新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企业,更应该是制度。
《小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对政府的职责寄予了重望,94.9%的人认为,非常需要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也的确感受到了民众的期盼。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加上合组织会议时表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感到很痛心并提出要用一到两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三鹿毒奶粉事件后,《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已在2008年10月率先出台;12月10日开始,专项整治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动展开。
据王勇透露,今年年初即将颁布《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将进一步完善。质监部门将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集中整治食品安全问题,依法查处非食品原料和回收过期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此外,还将抓紧制定《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纲要》,加快食品、重要消费品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修订,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提高标准质量。
然而一个必须面对的情况是,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的历史表明,食品安全的问题发展到今天,已远远超出传统的食品卫生或食品污染的范围,而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整个食物链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如此看来,要真正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还任重道远。“以百分制,您认为目前中国食品综合可打多少分?”调查结果显示,83.2%的人认为在及格线以下,其中有35.1%的人甚至选择了“30分以下”。
继续与CPI赛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1~11月累计,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4.9%,位居前位。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1.4%。其中,粮油类增长24.3%,肉禽蛋类增长23.2%。
“过去一年,您所在地区食品的整体价格水平是否让人满意?”《小康》调查结果显示,85%以上的人认为整体价格水平过高,这一比例比上年略有下降。而与去年相同,受访者普遍认为肉类食品的价格依然偏高。
2008年,全民依然进行着一场与CPI(居民消费指数)的赛跑。有人戏称,主要对手是一头会飞的“猪”。猪肉领跑的食品价格作为物价上涨的最大推手,不断推高着CPI的数值。2008年前五个月CPI的平均涨幅达到了8.06%。
进入下半年,由于国家实施一系列政策,使得物价回归理性。在猪肉价格从接近20元的高价回降到10元左右时,一位接受《小康》采访的市民一下买了100多块钱的猪肉,“怕它再涨上去,囤点慢慢吃。”
虽然物价有所回落,但对于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来说,那只“猪”飞得已经不低了。“您的家庭每个月在饮食上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多少?”选择“31%~40%”的占25.1%,“21%~30%”的占20.5%,而有22.5%的受访者在饮食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一半甚至更高。
比如在云南昆明,2008年一季度平均低保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5.8%,而同期昆明市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费用价格上涨了13.5%,扣除价格上涨的影响后,实际增幅仅为2%。在本轮价格上涨中,低收入居民承受了巨大的价格上涨压力,而低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更是生活艰难。
一边是高企的物价,一边却是收入的减少。2008年股市财富的缩水,楼市的震荡,让更多的人选择了“勒紧腰带”。“不同食品价格的上涨,是否影响到了您的饮食结构?”45.4%的人认为影响很大,26.0%的表示有一些影响,觉得影响不太大的占21.7%,只有6.9%的人没有感觉到受影响。而在外就餐的时候,55.3%的受访者选择到一般的小餐馆,到中高档餐馆消费的占21.0%,还有19.7%的人选择到快餐类食店解决吃饭问题。
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经历了三聚氰胺等事件以后,居民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开始注重饮食营养结构。《小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85%的受访者很注意膳食安排和比较注意膳食安排,比上年有所提高。经常或有时食用保健类营养品的人34.7%,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去年的56%。
不合理的膳食安排和饮食习惯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重要“杀手”。卫生部组织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近20年间急速上升,增长率分别高达39%和97%。专家预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把食用油摄入量降下来,未来十年,我国肥胖人口可能达到两亿。而在这20年里,中国居民的食用油量也从每天的18.2克提高到了41.4克。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肥胖定性为全球最大的慢性疾病,并将此列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之一。
在外就餐次数的显著增长也在加重人体的负荷。《小康》调查显示,即使在经济危机面前,有时候和经常在外就餐的比例仍达62.4%。而在饭馆餐厅的烹饪方法上,我国有100多种基本烹饪方法,其中80%以上都离不开食用油,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这些人群食用油和食用盐的过量摄入。其他隐性的摄入也加剧了居民的食用油摄入量。比如“一袋方便面,含油量就够一个人一天的所需。”
为了尽快扭转这一情况,2008年,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已经陆续向居民免费发放限量油壶和盐勺,油量够一个三口之家吃一周,帮助居民养成控制放油量的习惯。
不过专家也指出,我国已经错过了干预国民饮食结构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而免费油壶和盐勺在控制居民食用油和食用盐的摄入量方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专家呼吁,开展健康饮食工作亟需条例指导和法律支持。
据了解,我国在营养立法方面相对落后。2004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卫生部组织中国营养学会召开营养立法工作会议,决定首先起草营养条例,待时机成熟后再在此基础上修订营养改善法。据悉,《国民营养条例》目前已经起草完成。
不过43.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比较注意膳食安排,也想吃得更营养,但是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显然,这需要更专业人士的帮助。而我国首部营养条例,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让专业营养师走进百姓生活,以改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现状。
(感谢国家统计局吕庆吉吉博士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